摘要:古漢山礦隸屬于河南能源焦煤公司,該礦瓦斯大、水大、礦壓大,是典型的“三高”礦井。底板高承壓水威脅著工作面安全回采,因此工作面回采前對底板含水層進行底板注漿改造顯得尤為重要,但在井下鉆探施工過程中很多情況下鉆孔未到終孔位置時,上部套管在強大礦山壓力作用下發生斷裂;在高水壓作用下,水沿底板薄弱地帶涌出,造成底板突水事故,使生產條件惡化,增加生產成本;采用常規方法難以迅速的將折斷的套管固結牢固。采用雙液化學漿對注漿管環狀空間及圍巖裂隙進行加固,具有快速高效、充填均勻、結石體穩定性好等優點,在實踐中取得良好效果。
關鍵詞:動水 風動化學注漿泵 觀察孔 注漿孔
1 施工地點概況
13091工作面位于該礦13采區西部,上部為13071工作面,下為大巷保護煤柱,東為15采區邊界煤柱,西為13采區機軌上山保護煤柱。據前期鉆探收集水文數據顯示,該工作面承受水壓力較高,個別鉆孔涌水量較大需對底板含水層進行注漿改造,該工作面由里向外共設計施工6個鉆場。2011年6月,在該工作面下風道6號鉆場施工,鉆場共設計施工鉆孔5個,終孔層位為L8灰巖含水層,兩鉆孔孔底間距不超過40m,達到均勻覆蓋含水層。
2 施工地點地質及水文地質概況
該面地質構造簡單,無大的斷層存在;威脅工作面安全回采的主要是底板含水層的高承壓水,古漢山礦主采二1煤,底板主要含水層為L8灰巖含水層,層位穩定,巖溶裂隙及其發育,且富水性極強,厚度平均8m左右,上距二1煤底板35m左右,呈東薄西厚趨勢。13091工作面6個鉆場施工的鉆孔都有不同程度的出水,最大者甚至達到2.5m3/min,水壓3.7MPa;隨著鉆探施工向外推移,底板含水層富水性漸強,施工難度加大,在施工6號鉆場6-1孔時,鉆孔還未達到設計二級套管深度即發生涌水,水量達到1.0m3/min,隨即下設分級套管后進行注漿固結,但大部分漿液都被孔內動水沖散無法及時凝固。
3 提出施工方案
根據施工及鉆場周圍地質情況,在采用常規水泥水玻璃類漿液處理后,達不到預期效果,事故鉆孔給生產帶來嚴重影響。經反復論證并結合實際情況,決定采用化學注漿法對鉆孔套管及其圍巖裂隙進行封堵,達到隔斷動水補給,加固鉆孔圍巖的目的。
4 注漿設備、材料及施工工藝
①注漿設備、材料。選用波雷因PN-2型注漿材料,以及少量催化劑作為注漿材料。波雷因作為有機高分子雙液型注漿材料,通過專用注漿泵和混合槍,將雙組份材料注入到破碎的巖體內,該材料能夠與巖體迅速反應凝固生成高強度、有韌性的固結體,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對巖體進行加固,或者封堵涌水的裂隙;其優點主要表現為:粘度低、可注性好、反應時間可調節、粘結性及延展性好、結石體強度高、韌性好等。漿液具體配比及技術參數如表1。
②材料原理。兩種化學液體經混合槍混合后迅速反應,經泵給壓壓入受注鉆孔或涌水裂隙,形成完整的不透水且具有一定抗壓強度的結石體,將圍巖裂隙或松散巖層粘結在一起。
③施工方法:先加工一個孔口盤,并在盤上留設兩個輸漿孔分別輸送兩種組分的化學漿液,一個泄壓三通用于泄壓排水;注漿管采用直徑8mm的輕質鋁塑管。為充分縮短反應時間保證漿液不被涌水沖散,還需在孔底一側加工一根混合管,使漿液未達到孔底即發生反應,達到充分反應的目的。
安裝完設備后,可以進行注漿。對于漿液混合方式來說,通常情況下可以分為孔口混合和孔底混合。采用孔口混合時,需要在A、B兩輸漿孔孔口安裝一個Y型三通,在Y型三通內漿液完成混合反應,其優勢主要表現為可以防止漿液還沒反應完全就被水流稀釋,其弊端主要表現為在輸漿管內漿液易形成結石體阻塞注漿管,使得壓力增高無法繼續注漿。采用孔底混合時,漿液進入套管后,在兩銅管孔底進行混合,同時發生反應,對于這種混合方式來說,其優點是防止漿液在輸漿管內形成結石體阻塞注漿管,缺點是易被水流稀釋,初凝時間延長,這一現象通過加入適量的催化劑有所好轉。
隨著注漿泵的不斷壓入,漿液擴散到導水管與折斷套管環狀空間,以及圍巖裂隙中,并且最終漿液凝形成密實的結石體,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充滿鉆孔環狀空間,充填密實圍巖裂隙后,同時將碎巖粘結在一起,進一步形成不透水層。
5 結論
對于鉆孔套管及鉆孔周圍漏水情況,采用化學漿液分方式進行處理時,漿液能夠均勻擴散、結石率高、結石體不透水,并且能夠對鉆孔周圍松散的煤巖體進行有效的粘結,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圍巖的整體性、抗壓強度等。實踐證明,在大水量、高水壓等復合條件下,通過化學注漿法固管技術,能夠對鉆孔后續注漿施工條件進行有效的改善,為加快施工進度奠定基礎。尤其水文地質條件比較復雜的情況下,通過常規方法難以解決時,化學注漿法固管技術應用價值得以充分體現。
參考文獻:
[1]冀煥軍.復雜地質條件下化學注漿固管技術的應用[J].中州煤炭,2010(06).
[2]王克勛,黃威.深孔高壓注水技術在教學二礦的應用[J].中州煤炭,2013(07).
[3]宋彥波.煤礦化學灌漿技術新進展[C].中國軟巖工程與深部災害控制研究進展——第四屆深部巖體力學與工程災害控制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百年校慶學術會議論文集,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