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對文化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博物館作為一個為大眾提供社會文化的平臺,它的發展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目前,大量的民族、民俗文物特色博物館建成,人們對民族、民俗等方面的概念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博物館的發展也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如如何進行博物館的民族、民俗文物征集工作,征集什么樣的民族、民俗文物,今后的博物館將朝著什么方向發展,如何促進民族、民俗文物與博物館發展的有機結合。下面將對民族、民俗文物征集工作進行深入的探討,對未來博物館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希望今后博物館事業發展得更加順利。
關鍵詞:民族 民俗 文物 博物館 發展趨勢
1 概述
民族、民俗文物是某一些民族使用過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民俗純樸面貌的藏品,其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收藏價值,但是與一般的歷史收藏品不同,民族、民俗文物具有更加濃郁的民族氣息和宗教信仰,更具有代表性。博物館主要負責歷史文物的收藏、展覽、調查、研究等工作,博物館把歷史文物展覽出來,供社會大眾學習、觀賞,起到教育大眾的目的,最早期的博物館并不是官方所有、面對大眾的場所,而是起源于個人的愛好收藏,啟蒙運動之后,這種個人對歷史文物的收藏方式逐漸被公開化,演變成今天的博物館,博物館存在的意義也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民文化的需求從最開始的歷史文物的儲存場所豐富為集收藏、研究、學習、探索、保護、欣賞、教育為一體的多功能的文化機構[1]。目前,博物館的責任、功能和存在的價值都對人類的文化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圖書館文物征集工作的質量是決定博物館的職責實現好壞的關鍵,因此,為了今后博物館能夠更好地實現自己的職能,下面對民族、民俗文物征集工作進行深入剖析,并對博物館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探討,希望對各個博物館今后的發展有所啟發。
2 民族、民俗文物征集工作
2.1 博物館進行民族、民俗文物征集工作的意義
博物館是多功能的社會文化機構,它不僅是一些珍貴文物收藏的地方,還是一個對大眾進行文化教育宣傳,對文物進行保護的機構,并且博物館內的一些文物還可以用作科研的材料,作為歷史學家研究過去的線索,由于它的多功能性,被稱為一個地方或者國家文化的代表,因此博物館進行民族、民俗文物征集活動有很重大的意義[2]。
首先,民族、民俗文物是一個民族,一個區域過去歷史文化的象征,這些民族、民俗文物可以最直接的反映一個民族過程的發展歷程,為歷史學家們的歷史和文化研究工作提供最直接的研究材料,有助于考古科研工作的開展;其次,民族、民俗文物作為一種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象征,我們對其進行征集,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它,由于民間的一些不正當的保護措施可能會使文物有所損壞,如果長期在民間進行保存,最終會導致文物的流失,給我們帶來無法估計的損失;還有,民族、民俗文物是對各個民族生活的詳細記錄,通過民族、民俗文物,我們可以知道各個民族的生活習慣,了解不同民族的異域風情,如果文物保存的足夠完整,我們就可以把他們所記載的故事串聯起來,形成一幅完整的、反映民族真實歷史的畫卷;最后,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活動還有利于博物館的發展,有利于一些專題類博物館的建設,豐富博物館館藏,達到更好教育大眾的目的。
2.2 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標準
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工作涉及到諸多學術領域,如民族歷史學、歷史學、考古學、博物館學等等,因此在進行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過程中,征集標準自然與普通的自然歷史文物有所區別,需要多方面考慮多個學科的標準,結合民族、民俗文物的民族氣息、宗教信仰等特殊性綜合得出民族、民俗文物征集工作的標準[3]。
從博物館的角度來講,所征集的民族、民俗文物需要滿足如下條件:首先需要與博物館的館藏理念相符合,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博物館展覽工作的開展,起到教育大眾的作用;其次,需要與博物館對藏品的保護和管理技術相符合,如果博物館的保護技術達不到對所征集文物的保護標準,那么即使征集到了文物,也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還有,需要與博物館的學術研究水平相符合,各個博物館的歷史研究學術水平高低不同,如果征集到的文物現有的學術團隊不能對其進行更加有影響意義的研究,那么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工作將失去了它的意義。
從科研工作者個人的角度來講,民族、民俗文物的主題要與科研工作者自己的研究方向符合,因為術業有專攻,不同的科研工作者有自己不同的研究方向,一個陌生的領域,需要科學家更多的時間去探索,選擇一個與自己研究方向相同的民族、民俗文物不僅可以節省更多的研究時間,同時也更有助于研究工作的開展。
從博物館館藏的角度來講,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民俗文物都有收藏和研究的價值,民族、民俗文物需要滿足如下標準:首先,待征集的民族、民俗文物需要完好無缺,現存狀況良好,才有收藏的價值;其次,民族、民俗文物要具有代表性,能夠鮮明的反應當時的民族發展和文化水平,反映當時的民族風貌,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才有對其進行研究的必要。
3 博物館的未來發展趨勢
3.1 未來博物館的數量和質量將有所提高
由于博物館對社會大眾有很好的教育意義,有助于歷史文物研究工作的開展,它的存在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因此為了更好的提升我國的文化發展水平,應該在全國范圍內大力開展對博物館的建設工作,提高我國博物館的數量,完善博物館的設施,提高博物館的管理水平,提升博物館的質量,爭取在更多的城市和地區建立更多的與中國國情相適應,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功能齊全的博物館,為中國的歷史文化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平臺。
3.2 大力發展專題類博物館
為了更好的發揮博物館的功能,應該大力建設專題類博物館,專題類的博物館分類明確,更加具有針對性,更加形象,民族區域特色更加濃厚,更能夠吸引社會大眾前去參觀,當更多的專題類博物館建成后,社會大眾可以根據不同的喜好選擇到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內進行參觀,由于社會大眾對這一方面的興趣更加濃烈,能夠得到的信息也就更多,教育的效果就會更加明顯,因此一定要注重民族區域特點鮮明的專題類博物館的建設,努力優化博物館的結構,使博物館又好又快發展[4]。
3.3 提升博物館的公共職能
隨著人類文化水平和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對博物館的公共職能將會有更多的需求,因此為了更好的發揮博物館的公共職能,要注重對博物館內的公共服務區的建設,豐富公共服務區的內容,可以在這里修建專題講座報告廳、飲食休息區、文獻資料查詢區等等,輔助博物館的館藏展覽更好的發揮對大眾的宣傳教育工作。
3.4 建設信息化管理平臺
隨著科技水平不斷發展,各行各業都步入了信息化的管理進程,博物館的管理也應該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博物館的館藏有很多信息需要記錄,如文物的發現地點、文物的年代、征集者、征集時間等等,傳統的紙質記錄方法存在著很多的缺點,翻閱困難,容易損壞和丟失,給文物的保藏工作帶來了很多的困難,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建設,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把文物的信息輸入到計算機中,便于儲存、管理、翻閱,不僅對文物的保藏工作有所幫助,還有助于科學工作者對文物的研究工作的開展。
4 總結
隨著中國文化的不斷發展,國家對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博物館事業也在不斷的發展,館藏不斷地豐富,管理結構不斷優化,民族、民俗文物作為博物館中的一類非常重要并且富有特色的館藏種類,它的征集活動對于博物館的發展來講有很重要意義,以上對民族、民俗文物征集活動的意義和征集標準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并對博物館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希望對今后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吳萌.淺談民族民俗文物征集的幾點認識[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9(3):162.
[2]王忠山.民俗文物的征集保護與利用[J].黑龍江史志,2008,5(17):84.
[3]孟希旺.從民族文化教育的角度談民俗博物館的陳列展示[J].文物世界,2011,12(5):94.
[4]金江蓮.論民俗博物館在哈爾濱市朝鮮民族民俗文化保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學理論,2012,4(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