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文化全球化和多樣化發展的今天,我國對不同民族及其風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滿族舞蹈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內容,本文通過對滿足舞蹈發展軌跡的探索,分析了滿足舞蹈的內涵與魅力,并對其文化傳承與保護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滿足舞蹈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與傳承
1 概述
目前我國已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列入了國家戰略,面對我國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造、積累、發揚、傳承的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各民族文化遺產進行研究、挖掘、保護、傳承具有深遠的意義。其中對滿族舞蹈進行追本溯源,從而更好的弘揚滿族舞蹈的文化和內涵,并將其發揚光大,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造福子孫后代。
2 滿族舞蹈的歷史足跡
通過對滿族舞蹈歷史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滿族舞蹈的源頭是一個捕魚狩獵的民族,用肢體語言表達出自己方式的、能歌善舞行為,其祖先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歷史源遠流長,時代相傳。據相關資料顯示,明代初期的滿族人主要群居于松花江、黑龍江一帶,主要以游牧、狩獵以及原始農業為主而維持自己的生活。族人個個能歌善舞,在生產生活中,常常以歌舞娛樂、祭天,這個時期的歌舞帶有一定的巫術性質,其目的主要是祈求莊稼能有好收成,族人能平平安安。
魏晉時期,滿族又稱為“勿吉”,其歌舞存在的形式曲折多斗容。對渤海國國民構成進行研究,可以發現渤海舞發展和繼承了滿族歌舞文化,其既有自己的民族的舞蹈文化,又包含了其他民族的歌舞文化。
到了清代,宮廷禮儀宴會舞蹈中的莽式舞是滿族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同時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滿足民間舞蹈中的秧歌舞逐漸發展成為“地秧歌”。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大量學者共同研究,將散落在民間的滿族舞蹈進行收集、整理以及再創造,并將其精華演繹成了一場場視覺盛宴,不僅活躍了滿族舞蹈的創造,還推進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3 滿族舞蹈的保護與傳承
3.1 提高對滿族舞蹈文化的認識
若想對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的保護與傳承,最基本的就是要對其進行必要的認識和了解。如果對滿族舞蹈文化及文化背后深層次的內涵不夠了解,就談不上對其進行發揚與傳承。因此我們必須對滿族舞蹈文化所帶給人的內涵和魅力進行深入了解和掌握,從而更好的利用舞蹈手段進行舞蹈形象的塑造,最后做到文化的保護與發揚。在滿族舞蹈所蘊含的文化保護和傳承中,應堅持回歸滿族人經歷過的歷史朝代,并對其本質的藝術性和文化內涵進行加工和創編,實行“古為今用”的工作方針,從而提高對其文化內涵的認識程度。
3.2 加大政府各部門的支持力度
隨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不斷深入,在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引導和呼吁下,滿族民族舞蹈文化“保護”意識逐漸增強。同時我國以及國際加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視程度,促進了滿族舞蹈藝術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程。滿族舞蹈文化作為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重要的部分,是我國歷史的瑰寶和精神財富。但是在社會快速發展與變遷中,滿族舞蹈文化生存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國家對此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對傳統滿族舞蹈文化進行了挖掘和整理,促進了滿族舞蹈文化的復蘇,有利于對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發揚。因此加大政府各部門的支持力度,促進政府部門積極參與,能有效提高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有效性。
3.3 增加文化交流形式與渠道
在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化的發展背景下,加強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成為了現代化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滿族舞蹈文化作為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中重要內容,必然會受到該趨勢的影響。滿族人民生活比較封閉和落后,造成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束縛,如果沒有外力的推進,滿族舞蹈文化很難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因此相關部門和學者應對滿族民族及其舞蹈文化特點進行深入了解,并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形勢,利用市場化交流手段以提高其影響力和知名度,以此推動滿族舞蹈文化的市場價值體現。
3.4 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
據相關資料表明,民族的東西往往會受到傳播途徑的限制,甚至是被當下流行的元素所代替。在滿族逐漸走向衰落時,其盛行的舞蹈藝術也一同進入消亡。因此相關部門應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如文化演出、比賽、辯論賽、公益活動等,對滿族舞蹈文化進行大力宣傳,提高該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有效性。同時,還可以將滿族舞蹈融入現代化流行舞蹈中,組織人力、物力對其進行設計與編排,從而有效的促進滿族舞蹈文化的傳播。
4 總結
滿族舞蹈文化作為我國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具有鮮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正是由于滿族舞蹈文化的魅力,使得政府各部門以及大量學者對其文化進行挖掘、整理以及再創編,通過各種交流以及活動形式,使其再次進入到人們的視線,并對人們的生活和文化產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也就加快了滿族舞蹈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保護對象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張世均.論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災后保護與傳承[J].中華文化論壇,2009,02:123-128.
[2]曹偉偉.淺談漯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D].安徽大學,2014.
[3]孫傳明.民俗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技術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