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是世界多元文化的并存。作為世界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傳統文化也需要依照人類社會與時代的新要求作進一步的整合。本文以面向未來的歷史眼光對其現代價值進行較為系統的分析,以利于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創造性發展。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現實狀況 現代價值
各種文化的多元并存,已經成為21世紀世界文化發展的大趨勢。鑒于這種情況,為了我國具有社會主義特色文化的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及世界文化的發展,我們有必要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再次審視我國的傳統文化,立足當代面向未來,以發展性的歷史眼光對現代化進程中的實際價值進行較為系統的分析,以探求其中之真義。
改革開放的20年,西方文化紛紛涌入到我們的生活和視野當中,人們的注意力也從我們本民族的優秀文化轉移到了外來文化上面,由于各種的歷史原因,特別是文革時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精粹的批判使得一代國民對自己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感到陌生、懷疑、反感甚至是排斥。針對這一現狀,我國黨和政府先后制定并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及相關法令目的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并將其與當前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融合在一起。然而時至今日,并沒有取得太大成效。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是工作做得不夠深入,另一重要原因是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之時往往只注意到突出其精神層面的道德價值,而不注重對其現代價值進行全面系統的挖掘與宣傳。這只會使傳統文化日趨僵硬,少了其本身的內涵和魅力。這顯然有違于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所以必須從多個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進行挖掘。筆者將深入淺出的對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實際價值進行分析。
1 傳統文化中所存在的生活價值
文化的價值決不是單一的,而是豐富絢麗的,因為它能夠滿足人類和社會的多元性。其中,能夠滿足人和社會一般生活需要的屬性我們把它統稱為傳統文化的生活價值,它包括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物化了的文化和非物化的文化。單就物化了的文化來說,雖然其價值不會上升到某種特殊的高度,但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就如稱譽海內外的中國“食”文化,“服飾”文化及“建筑”文化等等,都體現了古老的中華民族的生活狀態和審美情趣。因此對這部分物化了的文化,我們應該正視其應有的價值,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再說非物化的那部分傳統文化,這個就屬于生活層面了,它的價值是不可忽視的,對現代社會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有著重要作用,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探究和發掘,其驚人的現代意義和價值也會日益顯現出來,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也會日益加深。
2 傳統文化的經濟價值
二戰以后,日本及亞洲四小龍這些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國家的迅速騰飛,讓世界開始重新重視起中國傳統文化來,并且解救西方文化中所存在的問題的方法寄托在了中華文化上面,他們堅信西方現代化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都要依靠“中國藥”來醫治。那么,中國傳統文化中究竟有哪些內容是可以加以利用并且可以醫治西方現代化問題中所存在的癥結的呢?這里就儒家的“仁”與“和”的思想來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來略加說明。
“仁”就其基本涵義就是愛人,即愛他、利他、成就他人的精神,仁學思想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會導致生產關系的變化,生產關系的變化在現代經濟發展進程中至為重要,“仁”的相應含義就轉化為告訴人們不能單方面的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不能做隨人利己的事情,做事情要掌握大局,讓人們自覺意識到只有整個國家經濟發展了,各個行業之間的良性競爭才會給自己帶來一個更好的工作環境和發展前景。這種思想對西方現代化進程中過分追求競爭所帶來的不擇手段、爾虞我詐、人際關系冷漠、社會紛爭不斷無疑是具驚醒與補救作用的。
“和”的思想幾乎滲透在人與萬物的關系等當中的,“和”所強調的是團結一致、和睦相處。這對緩解現代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危機、人際關系緊張及社會紛爭也是功不可沒的。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些思想對經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3 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
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部分是其所蘊含的精神價值,它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文化價值的提煉和濃縮,對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具有指導性的作用,因此歷來備受國人重視。強調善行,追求崇高的思想品質,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養美好的精神情操,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主導思想,是大多數中國人熱切向往的,這一思想從古至今都是人們所追求的,并以之為行為準則。如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的觀念和信仰,代表了我國傳統文化中思想道德與個人情操結合的最高境界,這種民族精神淵源流長,使民族精神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更加強了傳統文化的凝聚力,這都是我國不可替代的文化瑰寶。
綜上所述,在人類已經步入21世紀的今天,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智慧與文明重新獲得了世界新的認同更在歷史不斷發展的同時被賦予了新的價值。但與此同時,其負面的價值也依然存在。因此,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更應保持一份理性,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我們深信,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必將通過其強大包容性,不斷地調整和完善自身的不足,為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彭亞靜.中西文化導論[M].2000.
[2]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M].三民書局,1992.
[3]錢遜.推陳出新——傳統文化的現代發展[M].1999.
作者簡介:楊必慶(1963-),男,云南保山龍陵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