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通信類專業建設的多方面存在問題出發,通過學院與三家通信類企業校企合作機制的成功經驗出發,對現今校企合作機制及學院所做的嘗試性探索進行了闡述,給出了適合我國高職院校通信類專業的,切實可行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關鍵詞:高職院校 通信類 校企合作
高職院校為了確保通信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加大教學設備投入,強化實習實訓,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師“雙師”素質等。盡管如此,花大力氣培養出的人才仍難與就業崗位實現“零距離”對接。若要培養出既熟悉企業文化,又具有較高素質的高技能通信類專業人才,就必須走校企合作之路。校企合作是促進職業教育持續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是高職院校的辦學趨勢。
1 高職院校通信類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通信類專業建設中存在諸多問題,簡要列舉如下:①課程定位不準,理論課程設置套用學科體系,不能將行業崗位技術要求與課程設置緊密聯系在一起,與實際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很難跟上瞬息萬變信息社會技術的發展;②實踐訓練深度不夠,盡管學校非常重視實踐教學環節,但由于通信設備種類多,投資大,學校財力有限,不可能購進全部設備,校內只能進行一些模擬訓練或者短時間的基礎技能訓練;③教師實踐經驗不足,多數教師都是從高等院校畢業直接從事教學工作,沒有真正參與過項目設計和項目開發,缺乏真正的工程實踐經驗。
2 通信類專業校企合作機制探索
2.1 優化教學體系
學校與行業企業通過共建專業、共建課程體系等,可使高職院校與企業實現“雙贏”,對高職院校來說,根據產業需求,對現有專業進行重新規劃和結構調整,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注重專業整合,合理安排課程開發、教學組織模式。
筆者所在學院與摩托羅拉工程學院的合作基于認證培訓及訂單教育,引入了摩托羅拉的國際公認的MCNE工程師認證,并通過這種企業內部認證課程對學院現有通信類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大規模調整,并在學生入學后引入職業規劃課程,有益于學生對未來的職業加深認識。在與中興公司的合作中,引入中興的交換、網絡、移動、電信工程、網優、傳輸工程師的技能認證體系課程,配合實訓基地設備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教學做”一體化,通過認證的學生,可免考申請獲得工信部認證。
2.2 建設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
通過校企合作,利用企業的資源優勢,建設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實現社會資源教育化,能有效地加快高職教育的穩步發展。學院與中國電信吉林分公司合作建設通信專業大學生模擬實訓基地,由電信公司提供校外實訓基地供筆者所在學院學生校外實習使用。中興通訊公司為學院投入10余個實訓室,建成移動通訊實訓基地,為合作辦學提供優越的實訓教學條件,設備均為在運營的實際組網設備。
2.3 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
通過校企合作,學校可定期選派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中興通訊公司承諾讓學院教師享有企業培訓的資格,有利于學院通信類教學團隊“雙師結構”建設。培訓以認證為依托,在培訓同時讓專業教師能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教師培訓熱情高漲。
2.4 課程建設創新思路
依據崗位工作實際改革教學內容。將企業實際工作崗位內容引入課程,開發適應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課程標準。一門課程由校內和企業的教師各依所長授課,學生學、訓結合,以完成崗位任務的質量作為檢驗學習效果的標準,每門課程結束的綜合考核由專業教師與行業專家共同評價。
3 校企合作機制的探索創新
3.1 合作完成教學資源庫開發
教育部倡導高職學院進行教學資源庫建設,在校企合作的良好平臺上搭建教學資源庫,而不是學院一方孤立完成,這才符合教育部建設專業資源庫的初衷,也只有這種模式才能建成擁有實際價值的通信類專業教學資源庫。
3.2 共同制定教學評價體系
學院與合作企業約定,企業的技術人員或企業講師要與學院通信類專任教師共同制定教學評價體系,而以往都是學院“教務處”等機構制定相關教學評價體系,但不能有效進行教學評價,所以校企共同制定教學評價體系顯得至關重要。
3.3 引入學生就業繼續保障協議
學院與企業的校企合作協議中都提到對于學生就業后還會與學生簽訂一份就業繼續保障協議,保障學生在就業后的很長一段期限時間內如不滿意當前從事的工作崗位,企業將免費為學生提供新的企業招聘服務,最大程度的保障學生利益。
總之,加強通信類專業的校企合作,擴大合作辦學規模和形式,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新思路,努力形成自身的辦學優勢和辦學特色,使校企聯合辦學與促進職業學院發展形成良性互動關系。
參考文獻:
[1]栗建.高職院校構建多層次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11(9):84-86.
[2]徐建華.我國校企合作的歷史變遷及發展趨勢[J].職業技術教育,2009,30(7):39-41.
[3]施雨.高職院校企合作機制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
黃博(1980-),男,碩士研究生,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通信工程、高職教育理論。
孫鵬嬌(1980-),女,碩士研究生,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電子工程、高職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