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提出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為技術型、應用型職業教育院校”的觀點為論述點,闡述我國地方高校轉型的意義、高校在轉型過程中遇到的阻力,最后提出高校轉型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高校轉型 必要性 問題 途徑
0 引言
自1999年我國實施高校擴招政策以后,高等本科院校出現了快速增長的趨勢,截止2014年,我國新增本科院校358所,獨立學院292所,其占到全國本科院校的55.5%左右,并且這種增長趨勢會更快,而這些新增的本科院校整體實力比較弱,70%的本科院校分布在我國的地級市城市,它們已經成為我國培養本科學生的主力軍,這些本科院校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畢業后卻沒有找到相應的工作,而我國許多高端技術型、應用型崗位卻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基于此情況,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提出了高校應該向技術型、應用型方向轉型,即“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為技術型、應用型職業教育院校”觀點。
1 我國高校向應用型、技術型方向轉型的必要性
1.1 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產業升級就是勞動力結構的升級與轉化,然而一線勞動力實踐技能的缺失是企業升級的主要瓶頸,因此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一線勞動者要具備全新的知識、技術和技能結構。我國目前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尤其是服務于現代企業生產的第一線的高端人員,在上海、深圳等地調研表明,高技術企業一線勞動者中的90%已經需要本科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但是我國具有高端技能的人才卻非常的匱乏。于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我國接受高等教育學生的高失業率,2013年我國高校就業率緊為77.4%,與2012年相比高了不少,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我國高校的畢業生人數眾多,而是因為我國本科院校的教育結構不合理,比如德國、瑞士的學生就業率就非常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其職業教育體系比較成熟,德國本科院校的78%集中在了專業性、應用型,而只有22%的高等學校屬于學術型;瑞士則82%的高等院校集中在應用型方向,只有18%的屬于學術型。
1.2 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自從1999年我國實施高校擴招政策以來,我國的在校大學生在2005年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國,研究生教育規模得到第二,僅次于美國,而在2012年我國的在校研究生數量為172萬人,相比2005年已經翻了一番還要多,而且我國的毛入學率已經接近50%,由此可見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實現大眾化教育,但是受到一些傳統辦學思路以及管理模式的影響,我國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著辦學定位不清,專業結構趨同,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而高校轉型就是實現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體現出高校的專業性、技術性、應用性特征,因此教育的不適應會對高校轉型形成倒逼機制。
2 我國高校轉型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困難
2.1 高校轉型最大的難題就是傳統教育觀念的根深蒂固。高校轉型就是將綜合型、學術型的院校轉化為技術型應用型的職業教育院校,這就需要高校要改變傳統的辦學理念,具備現代職業教育觀念,但是高校在實際辦學理念中,其還是以辦“綜合型、學術型”大學為目標,他們追求高校的“社會知名度”,以學術教育質量為考核目標;同時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方式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目前我國高等本科院校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課本講授為中心,強調課堂的理論學習,而忽視實踐研究,這樣的教學模式已經在教師以及高校教育管理者思想中形成了固定的教學模式,教師不愿意改變此種教育模式,因為如果實施高校轉型就必然會要求教學方式的改變,這就會給教師造成一定的工作任務,因此教育觀念的根深蒂固是影響高校轉型的主要困難。
2.2 師資隊伍建設問題突出。新建本科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問題比較突出,其主要表現在:一是師資隊伍的結構不合理,具有雙師型的教師非常缺乏,高校向應用技術型方向轉型,必然要求本科院校要具備大量的具有雙師型資質的教師隊伍,但是本科院校教師多是以學術型為主;二是本科院校的教師實踐能力不強,他們具有多年的理論教學經驗,但是在社會實踐經驗方面則比較匱乏,他們的學科知識結構與應用型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存在著不對應的現象,即教師掌握的知識結構多屬于理論層面,而應用技術型高校則更加強調社會實踐方面的知識;三是不同專業的教師資源結構不同,以遼寧省轉型本科院校為例,遼寧省理工類的本科院校轉型數量比較多,而師范類的院校則比較少,但是理工類的教師資源比較緊張,而師范類的教師資源則非常充足,甚至出現過剩現象。
3 我國高校轉型創新途徑分析
根據教育部正在研制《關于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若干意見》,我國未來的高校教育體系主要是:一是以“985”和“211”學校為主體加上少量的地方重點大學,發展學術型、研究型大學;另外是四分之三以上的本科院校要轉到應用技術類大學,包括獨立學院、新建本科院校都要進入這個體系。由此可見高校轉型是我國高校教育發展改革的主要方向。如此大規模的全面轉型對高校是個挑戰,怎樣能在轉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優勢,避免簡單的照搬復制,在轉型中應充分考慮以下方面:
3.1 本科院校要轉變傳統教育思想,建立以“能力本位”為主導的課程體系。基于本科院校在向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轉型過程中的理念困惑,本校院校從傳統教育理念入手,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樹立現代職業教育理念。本科院校的管理者要充分意識到高校轉型的時代緊迫感,意識到高校轉型的必要性,將學校發展定位為:以市場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體系,而不要束縛在傳統的以綜合型、學生型、構建社會知名院校的目標中。
在課程體系建設上,從學科體系理論知識的普及性逐漸轉為注重能為培養為中心的專業性發展,使得培養的人才更能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注重以“能力為本”的課程體系的多元化發展,這個多元化既涉及到能力培養所必須具備的相關理論知識的廣度與深度,也應在課程實施主體上力爭做到學校、企業、行業、社會并施,一方面在學生的培養上做到與職業崗位接軌,另一方面也實現了各方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
3.2 依托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加強校企合作。本科院校要緊緊圍繞構建應用型科技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依托地方產業特色,加強與企業的合作,通過校企合作,提高學校的科研能力,促進高校的轉型。需要轉型的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地處地級市,它們自身的科研能力比較弱,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意識不高,而通過校企合作,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它們二者的雙贏,可以為高校轉型帶來內在的動力,激發它們積極轉型的積極性。比如作為遼寧省高校轉型院校之一的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就利用自身專業優勢,積極與當地信息技術企業實現合作,為企業提供專業的技術人才,與合作企業共同開發軟件,實現企業與學校的雙贏。
3.3 強調實踐教學,加大高校轉型的經費保障。高校向應用技術性職業教育體系轉變,需要高校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提高對高校的經費投入力度,基于目前新建高校教育經費緊張的現狀,我國高校要拓寬教育經費的來源渠道,一是積極爭取政府部門的財政支持;二是積極與社會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吸引社會企業對高校的捐助與資助;三是深化高校的科研成果市場轉化,高校要利用科研技術資源,積極將科研轉化為市場產品,實現科研項目的市場經濟利益化。四是在眾多待轉型高校中不乏民辦高校,在教育經費的投入上國家應適度考慮扶持,同時也要做好轉型引導與監督工作,防止不投入或錯誤投入。
3.4 構建應用于應用型大學的評價體系。基于高校轉型的內在本質要求,高校要積極為轉型提供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教育評價體系作為高校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的評價體系也要以適應應用型大學為主,具體而言,應用型大學評價體系既要包括教學水平的評估,也要包括認證標準以及學科建設體系、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評價。應用型大學的評價主體不僅包括大學內部的教育管理者、學生,還要包括社會專門的評估機構、與高校開展校企合作的企業以及社會第三方。總之通過分類評估引導地方本科各院校轉型發展。
總之,深化高校轉型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為社會培養實用型專業人才的迫切要求,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準確把握自己的學科優勢,找準地方經濟產業特色,實現高校由學術型向應用型、技術型轉化。
參考文獻:
[1]陳小虎.論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兼談創建新型應用型本科[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2]趙淵.高校轉型的路徑依賴及其破解[J].學術論壇,2012(12).
[3]劉堯.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擴張與質量提升凝視——從三部委發布《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談起[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4(1).
[4]魯昕.3月22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