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學校辦學質量具體體現在教育主管部門滿意度、行業企業滿意度、社會滿意度。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幾十年的職教征程中在質量提升管理關鍵點控制上努力探索,逐步建立現代學徒制模式,努力提升辦學質量。本文在培養目標定位、辦學機制創新、創建職教特色等幾個關鍵點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質量提升 目標定位 機制創新 創建特色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江蘇無錫的制造產業和現代服務產業逐漸成為地方的支柱產業。作為當地一所獨具特色的地方高職院校——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積極投身于培養現代制造加工業人才,實現辦學質量的不斷提升,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其作為一所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在幾十年的辦學生涯里,逐步建立現代學徒制模式,加強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管理,積極研究、付諸實踐,分別在目標定位、教育教學改革、力創職教特色等關鍵點上實行有效控制,為切實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付出了不懈努力。
1 培養目標的正確定位是質量提升的基礎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職業學校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成為社會應用型人才,確立什么樣的培養目標決定學校辦學的方向,也決定了學校辦學理念。
1.1 學生培養目標定位與實施 ①依照“四化”原則開發課程,提升學生專業職業能力。課程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學校按照職業能力目標化、工作任務課程化、課程開發實用化、評價形式多元化的原則,建立了學校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課程的有效機制。學校聘請由企業、行業專家組成的專業教學指導會成員,對學校所設專業對應的工作崗位進行工作任務分析,分解和提煉出從事具體職業工作崗位(群)所需的專項能力和核心職業能力以及職業素質,根據這些工作崗位(群)能力要素來設計各專業的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在課程體系構建上,根據職業能力要素,建立相應的技能或能力模塊,以基礎課程“綜合化”、實踐訓練“現場化”、技能鑒定“標準化”(引進行業標準)、畢業實習“實戰化”的原則,形成了以綜合實際操作能力為主線的模塊化課程體系。課程開發力求與職業崗位實際需求相符,使畢業生的實踐能力職業化。②構建了“四我五位一體”的育人模式,提升學生的通用職業能力。“四我”即“我優秀、我能行、我負責、我幫你”育人工作理念,“五位”即“學位、工位、餐位、寢位、崗位”日常管理要位,在“五位”管理中,全面推進7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節約)標準化管理,倡導“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在實驗實訓場所要求學生統一著裝、嚴守安全操作規程、嚴格工作規范、所有工量具擺放有序,按7S標準管理,創設令人愉快的工作和學習環境,培養學生耐心、細心、專心的意志和心力。多途徑把誠信教育、心理素質訓練、職場文化教育等滲透其中,多層面加強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
1.2 教師培養目標定位與實施 ①加強校企產教基地建設,強化教師操作技能。校企合作共建的產教結合的實訓基地,是職業學校實訓實踐教學體系的主陣地之一。產品生產現場就是實踐教學的課堂,生產過程就是教學過程,基地的先進設備和技術條件,為師生的產學研提供了良好的教與學資源;實訓基地生產出的產品、在現場操作中解決的技術問題等就是師生教與學取得的成果;在這基地中,整個生產和教學的團隊由企業的技術員和學校的專業專任教師共同組成,他們優勢互補,專任教師在生產現場的工作過程中,接觸了企業提出的成品要求、生產流程、工藝標準、工作量具和各種原材料,專任老師在與企業師傅的共同合作中,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和學生一起共同經歷產品生產過程,他們的崗位操作能力同樣得到鍛煉和提高。②校企合作成立產品研發中心,鍛煉教師職業崗位能力。校企合作建立產品研發中心,學校通過這個科技創新平臺提高專業教師科研開發能力。在產品研發過程中,以科研項目促生產、以生產促教學,學校先后與多家企業聯合開發產品,學校為地方經濟的發展作貢獻的同時加強“雙師型”教師的成長。學校還建立科研項目招標和申報制度,鼓勵教師結合專業建設開展設備研制改進和技術開發,不斷完善校內實訓基地。在不斷完善教育實訓設備過程中來進一步提高教師的職業崗位能力。
2 辦學機制的不斷創新是質量提升的動力
2.1 專業建設、培養模式創新 ①專業融合產業,前瞻性的專業建設。以先進的技術引領專業發展。依托行業行政調查和企業技術力量開展行業人才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預測,學校據此形成專業發展策略,做好專業動態調整方案。按照品牌技術標準和品牌教育標準建設和改造實訓實踐基地。例如:在校企合作建成“寶瑪實訓基地”,基地設計理念先進,融合“學、產、研”等功能,專業建設與產業融合,學生實習與就業對接。②人才培養融合職業標準,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模式。由行業企業學校組成的教學集團,將企業用人計劃按專業分類安排給相應成員學校。由學校組建冠名班,相應企業與學校共同合作為冠名班量身定制專業課程和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人才共育。如學校與蘇州寶瑪數控設備有限公司合作的寶瑪數控國際班,在專業技能基礎上強化“國際”元素,有效培育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門人才,為企業進一步拓展國際發展空間提供了人才資源。
2.2 教學模式、評價體系創新 ①顛覆傳統模式,創設理實一體化。在教學模式的改革上,學校牢固樹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育人為主針、實踐為主線”的教學改革理念,根據專業類別、課程特點、培養目標的差異性,從實際出發,實施項目教學法,課堂教學可以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也可以用案例教學、場景教學、仿真教學等,突出“做”的“做、學、教合一”課堂教學模式。目前,學校專業課全面實行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在教學中注重將技能大賽內容提煉轉化為課程教學項目,設置到教學過程中去,以實驗室或實訓車間作為“教學課堂”,以“雙師型”教師為主體實施教學,切實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②翻轉傳統評價,重設評價元素多元化。在評價模式的改革上,由職教集團牽頭,建立和企業行業共同管理的課程質量保證和評價體系。加強學校課程評價與職業資格鑒定的銜接統一,建立以能力為核心的學生評價模式,把“立體多元”的評價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之中,以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由于學校辦學目標定位準確、教學模式不斷創新,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崗位能力不斷提升。
3 創出自己的辦學特色是質量提升的關鍵
3.1 實踐現代學徒制模式,努力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所謂現代學徒制是指在傳統學徒制“傳幫帶”基礎上,將職業教育與職業就業緊密連結起來,采用交替式學習和培訓,緊密學校與行業之間的關系,使職業教育更具社會性、專業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的一種新型的培育模式。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以學生(學徒)的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專業、崗位群設置和課程改革為紐帶,以工學結合、工學交替為形式,以學校、企業、行業的深度合作和教師、師傅的深入“傳幫帶”為支撐,充分整合和利用優質的職業教育元素,構建學校與企業對接、基地與車間對接、專業與產業對接、教師與師傅對接、培訓與崗位對接的現代學徒制教育資源和場所,推動職業教育和地方經濟建設產生質的飛躍。
3.2 加強學校制度建設,為學校發展保駕護航 “質量”是職業教育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學校制度建設是提升辦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加強學校制度建設,能夠整合學校組織體系,保障學校運轉協調有序,促進學校科學發展;加強學校制度建設,能夠完善教師培養機制,保證教師隊伍活力,促進教師自主發展;加強學校制度建設,能夠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優質職業教育,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制度建設中充分凸顯民主治校、科學治校、文化治校的理念,形成了行政管理制度體系、教師成長制度體系、學生成長制度體系三大學校制度體系。學校制度建設成為學校工作的長效機制,保證了學校事業健康有序發展。
4 結束語
學校堅持把提升教學質量、服務地方經濟作為學校辦學的根本目標,多年來,始終把握提升質量管理的關鍵點,在職業教育的康莊大道上探索前行。
參考文獻:
[1]王一群.當前高職教育質量提升的方式與途徑[J].益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
[2]孫俊臺.精心實施品牌戰略 努力辦好重點職校.無錫教育網.
[3]張曉霞.試論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構建[J].遼寧教育研究,2006(4).
[4]孫文學.關于提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若干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課題《深度合作:現代學徒制的校本實踐研究》課題研究階段成果(課題編號為D/2011/03/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