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法律體系建設、企業培訓、就業服務、培新的師資建設、資金投入、評估體系等幾個維度探討農村“兩后生”職業技能培訓情況,深入探究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改進對策,旨在通過強化“兩后生”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改善農村青年就業現狀,提高農村青年就業率。
關鍵詞:“兩后生” 職業技能培訓 問題
河北省位于京津冀經濟圈,是一個農業大省?,F有農業人口5310.93萬人,農村勞動力約3900萬人;近兩年“兩后生”約30萬人,約占全省青壯年勞動力總數的10%?!皟珊笊保闯踔?、高中畢業后未考取大、中專院校,又不愿再復讀的學生。農村“兩后生”培訓,即對初中畢業后未考上高中,高中畢業后未考上大學的農村貧困家庭中的青年,進行中長期技能培訓。中國15-35周歲的農村青年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新生代“兩后生”,他們在城市從事著各種職業,加強對農村“兩后生”的職業技術培訓勢在必行。因此搞好農村“兩后生”培訓對于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促進社會穩定有著重要意義。論文以河北省農村“兩后生”職業技術培訓為研究對象,對培訓中存在的難點問題進行了分析,如下:
1 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
兩后生的職業教育培訓工作涉及跨地域、多主體和多部門管理,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培訓工程。但如此重要的培訓工程卻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作為后盾,導致國家在監查教育市場時無法可依,以及農民工教育培訓領域的無序化,嚴重影響了培訓的實效性和長效性。尤其是社會上私人開辦的教育培訓機構,不只是缺乏有效地監督管理,還出現屢次騙取農民工錢財的現象。
2 企業培訓動力不足,消極面對人才培養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企業的任何決策都會與企業效益掛鉤。企業往往需要花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培養人才,而且還需要不菲的培訓費用,而員工往往在自身成才以后便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花了錢,“孵”出的“鳳凰”卻另棲別枝,這是企業所擔心的,人才的損失也是效益的損失。久而久之,企業喜歡“拿來就用”類的人才,比如現在的招聘啟事上都表明要求“有數年工作經驗”。上述狀況會導致企業的人文關懷不到位,讓兩后生覺得自己只是賺錢的機器,看不到未來。再加上兩后生的流動性強,跳槽頻度高,容易造成招工困難。由此可知,企業培訓動力不足,缺乏參與培訓農民工的積極性。
3 分工不明、缺乏有效溝通
首先,政府各部門之間權責不明,重數字輕質量。兩后生職業教育培訓屬于基礎建設范疇,需要全社會的配合。從目前狀況看,政府各部門之間“九龍治水”,權責不明,沒有形成完善的農民工培訓管理體制。勞動、科技、教育、工會等部門存在條塊分割、相互脫節的現象,缺乏宏觀上的統一規劃和領導。一方面由于政府的多個部門都參與到了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而且在培訓的內容以及設置等方面要求都不同;另一方面,讓兩后生迷惑的問題是分不清政府各個部門的職責,哪個部門負責咨詢,哪個部門負責培訓。據相關報道顯示,從中央政府算起,如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教育部、農業部、人保部、財政部、共青團等很多部門都參與到了農民工的培訓工作中,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其次,一些政府還將對兩后生進行職業教育培訓的工作納入到業績考核制度之中。但由于各地實際情況不同,考核壓力大、重數字、輕質量,甚至為了完成國家規定的培訓任務而弄虛作假,虛報培訓數字和培訓成果,而未能將兩后生的技能培訓工作真正落實,實現預期的效果。最后,政府、企業與培訓機構之間缺乏有效、及時的溝通。針對兩后生進行的職業教育培訓,應該根據市場急需的人才和企業的需要設置專業,而不是盲目設置課程,造成與市場需求的脫節,以致使培訓工作不能實現與需求的有效對接,造成技能培訓資源的浪費和對農民工的不負責任。
4 信息宣傳渠道不通暢、就業服務機制不健全
政府缺乏服務管理以及就業信息的宣傳,缺乏勞務輸出流轉的信息服務工作,以及強有力的勞務工作信息網絡功能,沒有形成完備的勞動力轉移就業組織網絡和公共就業服務網絡的全覆蓋。兩后生是一群從“校門”到“場門”的群體,他們沒有關注到市場需要什么樣的技能人才,只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專業。如果政府的宣傳到位,讓他們知道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那么對于兩后生而言,選專業的時候就不隨性子選擇,就不會在找工作的時候迷茫了。初到城市的兩后生由于缺乏獲取就業信息的經驗,非正規就業成了他們的主渠道,進而導致他們中的許多人變成了沒有取得正式的就業身份和不穩定的“臨時工”。
5 培訓資金投入不足
對兩后生進行職業教育培訓,資金是保證,是政策和體系運行的基礎。是否能夠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到培訓活動中直接影響著該項活動的成敗。國家雖然關注兩后生,但是在投入的資金和公共設施方面仍有欠缺和不均等化,且資金籌集渠道較為單一,沒有形成制度性的投入機制,難以滿足兩后生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需求。據報道,至 2012年,國家將投入財政資金100億元解決4000萬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問題,平均每位農民工培訓的政府投入大約為250元,人均培訓經費微乎其微。據調查,農民工要掌握一技之能,實現穩定就業,培訓時間起碼要達到3個月,經費一般在800至1200元左右,因此資金缺口很大。
6 培訓管理體系不健全,師資隊伍不適應教育培訓的要求
首先是培訓機制不完善,設備落后。一些針對兩后生的職業培訓工作還未完全步入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除了一些正規的職業技能培訓學校之外,大多數的培訓機構缺乏基本的實習操作設備,往往使用的是生產一線淘汰下來的陳舊設備。其次是培訓內容不科學、形式單一,培訓工作脫離實際。大多數的培訓機構是為了完成培訓任務而規定培訓內容,沒有結合整個市場需求的變化,與實際脫節,往往造成了“學了也白學”、“用不上”等局面,而且授課時間、地點缺乏靈活性。在培訓的內容上,男性與女性需求不同、不同的職業對技能的需要也不一樣。但是社會上的培訓機構往往忽視了這點,實行“大鍋飯”式的培訓方式,沒有因材施教。
7 缺乏嚴格有效的評估體系和監管體制
評估體系和監管體制對于兩后生的職業教育培訓工作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擁有明確的監管體制標準是兩后生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但是國家沒有形成完整有效的教育保障管理辦法,缺乏明確的標準。而缺乏明確的監管標準將導致監管工作流于形式。針對如申請培訓項目的資格、培訓效果的考核標準、培訓資金使用的評估標準等卻沒有做出具體的規定。其次,真正公益性、社會性的教育機構太少,而社會上那些魚龍混雜、盈利性的培訓機構不是為了提高農民工的技能,而是為了實現“創收”,課程內容設置與社會和市場的需求脫軌。兩后生的就業與培訓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良好的就業服務培訓能夠推動兩后生參與到職業教育培訓中。但是目前兩后生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缺乏相應的組織管理機構,就業培訓服務不到位。具體表現為缺少針對兩后生職業培訓后就業的跟蹤服務,農民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也得不到及時的反饋和解決,無法實現培訓與現實需要的有效結合。最后,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監督方式比較單一,是以監督主體以及培訓機構做出書面報告為主,輔之以設立社會監督熱線,以如此簡單的監督制約著監督信息的傳達。
8 兩后生自身的因素
在主觀方面,兩后生對待職業教育培訓是既渴望又迷茫。兩后生看到沒有一技之長的父母只能從事著城市中最累、最臟、最差的工作,每天辛辛苦苦,起早貪黑,卻生活在城市的底層,這讓他們知道有一技之長是多么重要。他們渴望接受職業技能培訓,但是同時,他們更為關心一些眼前的東西,不知道參加培訓后的效果怎樣,不知道參加過培訓是否就能找到好的工作,不知道自己學習的專業是不是企業所需要的;在客觀方面,個人無力投資是主要癥結,也是影響兩后生職業教育培訓的瓶頸。對于兩后生而言,由于剛入社會,經濟上沒有實現完全的獨立,他們的經濟能力和消費水平決定了他們對再學習、再培訓的投入有限。
農村“兩后生”職業技能培訓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意義重大。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實用性,創新培訓方式以及加大資金投入等,應該形成齊抓共管、分工明確、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加強源頭管理,“兩后生”的就業培訓工作要關口前移,加大政策扶持,優化政策扶持措施,下大力提高農村“兩后生”受教育水平,努力把“兩后生”培養成合格的勞動者,改善農村青年就業現狀,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新杰.職業教育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服務制約因素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1(12).
[2]何春燕.新生代農村“兩后生”城市融入問題研究[J].金田(勵志),2012(09).
[3]唐踔.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問題探析[J].成人教育,2011(01).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研究
課題《河北省“兩后生”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現狀及解決就業問題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RS-2013-1096。
作者簡介:王媚(1982-),女,教育學碩士,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