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軟實力、內驅力、生命力。必須充分認識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積極推進校園文化特色品牌建設,不斷加大學校廉潔文化建設力度,以此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健康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促進師生全面發展,提升學校內涵品味。
關鍵詞:醫學高職 治理結構 專業建設
校園文化是學校本身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根基,是學校個性特征的重要標志,也是學校的精神和靈魂。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設和諧校園,對形成良好的校風,提高師生員工的凝聚力、陶冶情操,促進師生全面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推進學校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充分認識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1.1 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經濟高速發展使高職院校校園物質文化更加豐富,高職院校傳統的物質文化得到加強,新的物質文化形式不斷涌現,校園文化活動場所更多、功能更強、更加現代化。社會文化的發展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材料、活水源頭,多種多樣的社會文化產品豐富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和形式,社會文化傳播方式的革命則推進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傳播方式和載體的更新,報紙、廣播、有線電視、校園網絡成為新時期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主流媒體。高職院校在新時期對社會改革大勢、信息化潮流的適應性發展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和形式,對社會人才需求的適應性發展保證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生機和活力,特色化發展則推進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特色化建設。
1.2 打造特色品牌學校的需要。校園文化是校園之魂,校園文化是校園精神的凝聚和文化底蘊的積蓄與傳承,是打造特色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展現學校特色的重要平臺,是規范辦學的重要體現,是促進學校和諧發展,打造教育核心競爭的強大內驅力,更是學校內涵發展的一張標牌。我校明確提出了“質量立校、人才興校、創新強校、特色名校”的辦學理念。加強校園特色文化建設,打造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是我校對辦學理念內涵的重要拓展和延伸。目前我校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建好校園文化,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升學校文化內涵,促進我校“強校升本”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3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大學時期是學生個體品質完善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大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呈現擺脫多變性而趨向完善和成熟的特征。隨著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學生對各種思想道德文化的接受和選擇有了更廣闊的空間,社會上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的多樣性使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呈現多元性。目前,大學生的思想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同時也存在著享樂主義、金錢至上等一些不良風氣。因此,切實加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組織開展有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讓他們置身于潔靜優雅、健康文明、崇德向善的多樣化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有利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
1.4 推動學校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學校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建設先進的校園文化。堅持用校園文化所蘊涵的人生信仰、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校園精神等文化因素去引導師生塑造靈魂,共同建設和諧校園文化,推動學校科學發展就抓住了根本環節,這樣才能形成和諧的辦學理念、和諧的體制機制、和諧的育人環境,有利于學校堅持以人為本,解決師生關注的現實問題,促進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學校正確處理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的關系,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協調發展;有利于學校圍繞大局,統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促進全面發展。
2 積極推進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特色品牌建設
2.1 德育塑造工程。堅持加強德育觀念更新,把學校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牢固樹立“教書育人、德育為先”和“德育就是質量”的德育觀,針對青年學生成長的特點,積極探索新時期青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規律。加強德育人才隊伍建設,為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保證。加強德育載體創新建設,把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落到實處。創新德育課程,采取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使德育課程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相聯系。設計開展新穎獨特的主題教育活動,建設社會實踐基地,開展實踐活動。實施德育資源整合,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合作平臺。利用滄州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建立多樣化的德育教育基地,利用富有地方人文特色的重大紀念活動,促進大學生德育建設。
2.2 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堅持師德為上,完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形成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廣泛深入地開展學習教育活動,通過學習教育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掌握關于教職工思想、道德、作風建設的政策規定,有效提高廣大教職工加強自身思想道德建設的自覺性,為師德師風建設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訂切合本校實際的規章制度和工作機制,使廣大教職工的思想、道德、作風建設目標明確,有章可循,使學校的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逐步走上經常化、制度化的軌道。建立師德師風懲處制度實行“底線管理”,堅守師德底線,規范教師行為,做到為人師表。
2.3 “三進”工程。以推進思想理論課改革為載體,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進”工作。發揮思想政治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工作,努力使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耳、入腦、入心”,真信、真懂、真用。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行為規范方面的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善惡觀、榮辱觀,把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
2.4 道德禮儀工程。通過對學生進行孝道的教育使他們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同時還要從孝敬父母推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學生們學會尊重和關愛他人,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感恩意識和尊老愛幼的意識,從而使社會的良好風氣得到弘揚。要緊緊抓住學生養成教育這個基礎環節,從常規訓練入手,使文明具體化。從儀表端莊、禮貌待人、孝敬父母、尊敬師長、誠實守信等最基本的行為規范抓起,加強校風、班風、學風建設,培養鍛煉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通過講、學、練、評、表彰活動,促進學生禮儀習慣的形成。
2.5 和諧文化建設工程。學校在工作中要把促進教師發展,提升教師素質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把關注教師自身發展與學校、學生的發展統一起來,為教師不斷發展提供舞臺,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把為老師的成長鋪路搭橋作為學校的工作中心,并抓住一切機會造勢,把學校的發展與教師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力爭通過和諧的校風、精益求精的教風、樂觀向上的學風,促進教師、學生、學校共同發展。學校每年評選一次“感動校園十大人物”,讓師生了解到身邊有榜樣,營造出人人學榜樣的和諧校園氛圍。
2.6 人文景觀建設工程。校園的整潔和綠化,校訓和行為規范,人文景點,教室、實驗室等公共場所的布置,校園的文化氣息等都可成為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對象。人文環境建設,其真正功用在于表達學校的辦學理念,在塑造高尚的人格方面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我校的戰國神醫扁鵲、邊塞詩人高適,一代文宗紀曉嵐等滄州歷史名人的石雕群像,將校園內的建筑物以地方文化名人命名,建立傳統知識走廊,教室內懸掛、張貼傳統文化名言警句等,通過這些物化的人文景觀將會對師生起到很好的啟迪、感化、陶冶和教育的作用。
2.7 主題活動工程。營造寓教于文、寓教于樂的校園文化氛圍,把優秀的地方傳統文化寓教于各種文化活動中,讓師生在活動中接受洗禮。如開展傳統武術文化藝術節,圍繞滄州傳統武術表演、民間手工藝培訓、傳統歷史教育、民俗民風展示、獅城文化體驗等方面在全校開展“八個一”系列活動,“體驗一次滄州傳統節日”、“感受一次滄州傳統文化”、“閱讀一套滄州傳統文化教材”、“舉辦一次滄州傳統武術大賽”、“開展一次‘我心中的滄州傳統文化’攝影、書畫、征文比賽”、“舉辦一次滄州傳統文化知識大賽”、“組織一場滄州傳統文化傳承成果展覽”、“舉辦一場滄州傳統戲曲專場文藝演出”等。
2.8 感恩文化建設工程。把感恩文化融合成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構建以“感恩教育”為核心的德育工作體系,培養學生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同學、感恩自然、感恩社會的責任感。營造濃厚的感恩精神文化氛圍,精心提練辦學理念、校訓,激勵師生對校園精神文化的認同感。構建規范的感恩制度文化體系,完善以“感恩、責任”為核心的德育工作體系,以規范、系統的制度文化來激發師生的感恩意識。創設優良的感恩物質文化環境,在教學樓、學生公寓、走廓、草坪等公共場所設置感恩標語、懸掛優秀畢業生先進事跡,美化校園環境,讓師生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啟迪。實踐體驗感恩行為文化,把感恩文化建設與專題教育、主題教育和重大節日等活動緊密結合,讓學生用實際行動來體驗、傳承感恩,培養學生孝心、愛心、誠心和責任心。
3 不斷加大高職院校廉潔文化建設力度
3.1 打造陽光政務工程。著力加強領導干部思想建設,改進工作作風,提高黨員干部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認識和勤政廉政意識。堅持校務公開,推進陽光工程,做到校務公開與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相結合;與學校管理目標相結合;與規章制度相結合;與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相結合。把推行民主管理工作作為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促進和諧校園建設的大事來抓,積極實行民主管理,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教代會的民主監督作用,繼續落實和不斷完善各項民主管理制度,讓教職工行使當家作主的權益,充分調動教職工積極性,推動學校各項事業和諧發展。
3.2 實施廉潔從教工程。組織全體教職工學習先進事跡,努力提升自身廉潔意識。教育和引導廣大黨員牢記宗旨,堅定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教育和引導廣大教職工立足本職,奮發圖強,做好教書育人工作。大力宣傳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倡導敬業、合作、奉獻和創新精神,增強廣大教師質量和服務意識,做到自尊、自重、自警、自省。推進廉政文化進課堂。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及其它學科教學,挖掘學科教材相關內容,重點對學生進行行為養成、道德法制、誠實守信和理想信念教育。把廉政教育納入德育課,幫助學生樹立清正為人、廉潔辦事的為人處世原則。
3.3 推進誠信教育工程。廣泛開展誠信主題教育活動和實踐活動。根據“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設計開展生動活潑、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主題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參與實踐中得到廉政體驗,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特色的校園廉政文化教育體系。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提倡學生誠信考試、誠信貸款、誠信為人。組織學生簽署誠信考試、誠信貸款承諾書,舉辦以誠信考試、誠信貸款主題的討論會及演講比賽、征文活動等,豐富誠信教育載體,使廣大學生樹立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理念,培養清正廉潔、為公為民的社會責任感,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參考文獻:
[1]黎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特色構建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
[2]蘇志武.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12(17).
[3]王潤孝,巨維博.建立教學“雙保”體制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