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創新教育內涵、重要性的把握,在分析創新教育的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在高職院校中實施創新教育的六大對策。并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全面實施創新教育,為推動我國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高職院校 創新教育 創新精神 創新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所要培養的人才,就是社會需要的技術型人才,也是我們實施創新教育的原因所在。只有實施創新教育,才能更好地培養出具有較高素質的創新能力的人才,才能真正意義上創辦出具有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才能真正意義上培養出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1 創新教育的內涵
所謂“創新”就是按照《經濟性情理論》一書中的定義,即是指“企業家實行對生產要素的新的結合”。這就是高新技術產業中對“創新”的認可和使用的普遍理解。我們從一般意義上不難看出,所謂的創新無非就是用反常的眼光和方法去觀察和思考問題,并能夠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和程序,或者是能夠重新組合自己已有的知識、技術和經驗來獲取具有社會價值的思維成果,從而實現人的主體創造能力。
但是,隨著知識創新技術的發展,我們將其運用到教育中。面對日益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創新教育也成為教育界必須要面對的新課題之一。為了能夠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體能動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教育成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源泉。就需要將高職教育中的創新教育作為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就如何在高職教育中實施創新教育,也是高職教育所面臨的新課題。
2 創新教育的重要性
21世紀的新型教育發展模式,就是將創新教育的根本任務以創新知識和教育、人才為主,其中重點發展人才創新。而人才創新也是新型教育發展的核心,也只有通過人才的創新才能滿足知識對創造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才能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國家的創新能力,這也將成為我國高等職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發展的目標。
3 創新教育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隨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中的新興一族,借助于整個社會的良好形勢和高等教育政策的扶持,就使得力學條件、師資力量以及課程設置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健康、穩定的跨越式發展。在激勵的競爭當中,很多高等院校還來不及從轉型期中緩過神來,就又開始進行創品牌、立特色以及走集約型的內涵發展的道路上,這也是它們必然的選擇。其中,創新教育作為內涵建設中的重要環節,日益得到重視。
那么,現如今的高職院校在教育過程中究竟存在著哪些問題呢?
首先,在高職院校教育過程中往往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傳統教育的“師道尊嚴”、“嚴師出高徒”等思想的影響,高職院校的一些教師過于片面的強調自己的主導地位,而輕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他們看來,自己有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優勢”,在社會賦予了“傳道”的責任,家長賦予教師“管教”學生的“權利”。因此,許多教師便以“傳道者”自居,在“嚴格要求學生”的掩蓋下,很容易產生教育地位的優越感,強調教師對學生的絕對權威與學生的全面服從,忽視學生作為主體應該參與社會的活動。
其次,創新教育運行的機制不夠完善。現在很多高職院校的專業在設置上較為狹隘,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學生的個性發展,并不利于培養學生在未來職業生涯中的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因此,只有完善創新教育的運行機制才能得到發展。
此外,還有一些教師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教育思想不端正,知識結構陳舊,教學方法落后等問題。我們應采取積極的和有針對性的對策,構建適應創新教育需要的教師素質目標體系,優化教師隊伍結構。
4 在高職教育中實施創新教育的對策
4.1 提倡和樹立創新教育理念,逐步建立和完善創新教育運行機制
創新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摒棄傳統教育中所有的陳舊觀念,主張敢闖、敢做的新思想。因此,在實施創新教育的過程中,就需要我們能夠樹立全新的創新教育觀念,更好地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此將培養創新人才作為核心目標,并改變傳統的教學舊教育模式,即教師講授的舊形式,構建創新型教育體系,更好地推進創新教育全面發展。
實施創新教育,建立和完善的創新教育運行機制至關重要。學校成立創新教育管理機構,制定創新及教育政策,督促創新教育的實施。建立創新評價激勵機制,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創新改革方面進行評價考核,獎優罰劣,對于在創新教育活動中涌現出的佼佼者,我們應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以此激勵師生更好地參與到創新活動的建設中來,促進教育質量全面提高。
4.2 加強創新教育學科建設,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可開設“創造學系列課程或講座”,將創新教育作為高職學校學生的必修課。新生在入學后,應該先系統的接受創新理論,學習人類歷史上典型的創新事例,讓學生明白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創新史,人類社會科學知識的形成與發展是創新思想的體現、創新勞動的積累,并要懂得創新在未來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與創新教育有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懂得什么是創新思維以及如何養成這種思維習慣等。從而使創新思想逐漸深入到學生的意識中,并成為推動學生進取的動力,成為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方法。
在日常的教學、教育中,學校和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創新知識、創新方法的傳授,并要將創新內容作為考核學生的標準之一,從而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學生的創新觀念,激發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到創新活動中,以此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發展創新個性。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除了要樹立多元的人才觀以外,還需要采取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人才培養,為創新人才的成長建立良好的環境條件。其中優化教育計劃,壓縮課內學時,加大學生自主選課的比例,讓學生能夠更加靈活自主的選擇學習空間。在實施第二課堂的培養計劃,就是將第二課堂所開展的思想教育活動以及科技創新活動等都納入到創新人才的培養體系中,能夠更好地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實施主輔修學習制度,增加開設相關選修課程,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
4.3 不斷提高教師的創新素質
高職院校教師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中間力量,也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人才的搖籃,因此必須具有一只創新型的師資隊伍。
如今社會知識在飛速發展著,人的知識結構也不能一次定型,教師需要在不斷學習中才能夠進步和發展,因此,就需要教師有進取精神和終身學習的自律精神,也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接觸新領域、發現新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知識結構日趨完善。
教師只有注意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形成,才能在教學中堅持自己所特有的教學風格。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也需要堅持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以此能夠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塑造學生的創新品格。教師只有善于引導、啟迪學生,才能讓學生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也只有產生創新動機,才能轉化自覺行為,積極改變自己。
4.4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挖掘和發揮學生創造潛能
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如果沒有學生的主動性,就談不上創新教育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學校、教師應該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尊重他們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別出心裁的有時在我們眼里可能是大膽出格的探討,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只有承認學生的創新思想,才會觸發他們學習、創新的積極性。教學重要注意啟發和引導,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學習需求和愛好,充分發揮他們的求索精神,充分調動和發揮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他們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尤其是弱勢群體學生的需求,因材施教。
4.5 加強實踐教學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之一,就是重視實踐教學。“實踐出真知”就是說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實踐。高職院校實踐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專業操作能力,還要通過實踐教學檢驗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走向科研、服務和社會生產的第一線,這些都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4.6 營造學校創新環境與創新氛圍
完善學校的創新環境的建設就是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必要的條件,也是將高職院校學校創新環境的建設放在學習工作的中心地位。
首先,就要加大創新教育硬環境建設的投入。我們除了將本校的教育資源作為基礎外,還要適當地配置一些現代化、高科技的技術設備。還要通過結合校外的學生實現基地,來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隨著社會對人才需要,近幾年高職院校紛紛加大調整和擴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資金投入,在學校全面開放實驗室,促進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很多院校還專門有專項的試驗研究基金,用來鼓勵和吸引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到科研活動中。
其次,要營造一個培養創新意識、創新人才的良好創新環境。在教學手段上除了采取現代化、高科技的計算機教學外,還要多采用現代媒體教學和網絡技術教學等形式,保證學生在良好的創新環境中學習。還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考核,引導和鼓勵學生創新。進行改革課程考核的制度上,要建立多種形式的考核辦法和成績評定依據,為課堂教學建立寬松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對問題發表不同的看法,使之能夠認識到創新教育并不只是簡單地進行多次重復操作即可,而是讓學生通過探索找到新的方法和新的程序,促使學生能夠積極進取。在創新的過程中雖然不是一帆風順,但是學校要建立健全心理輔導機制,讓學生能夠正視失敗,能夠幫助學生克服創新過程中的挫折,鼓勵學生要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綜上所述,創新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實施創新教育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工程,在實施過程中,肯定會遇到許多新問題。作為學校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為教育目標,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全面實施創新教育,為推動我國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舒志定.論知識創新與大學教師科研活動[J].高教研究,2000(4).
[3]周紹森,陳東有.試論教育創新的基本特征[J].中國高等教育,2003.
[4]姚燕平.創新教育呼喚教育創新[J].教育研究,2002(3).
[5]郭平.新時期創新教育簡論[J].中國成人教育,2002(12).
[6]朱有新.創新教育的意義[J].創造教育談,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