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相互融通是我國職業教育辦學機制的重大改革,而這項重大改革將打破中國傳統的重學歷、輕技術的舊觀念,以此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并推動就業準入制度的實施,以此促進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并能夠增強職業學校畢業生綜合方面的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改變我國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學歷證書制度相互分離的狀態。本文重點從理論方面來闡述雙證融通的依據。
關鍵詞:雙證融通 人的全面發展 人力資本理論 終身教育理論
雙證融通是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的相互溝通與銜接,其實質就是兩類證書的內涵之間的銜接與對應。在當前的新形勢下,雙證之間的融通已經是高職院校的必然選擇。從理論上來說,雙證融通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教育經濟學的人力資本理論、終身教育理論一級能力本位職業教育理念等。
1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與雙證融通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體力和智力充分、協調、自由的發展,也是充分體現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最終目的,智力和體力最大限度的多方面的廣泛、充分、自由、統一發展是它的主要特征。
而高等職業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依據人的全面發展學說,關心每一個學生的成人、成才、就業和發展,達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以此促進人全面發展的一個方法和理想途徑就是實施雙證融通。
1.1 實施雙證融通,是在符合馬克思通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互結合的同時,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原則。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教育發展與生產發展的相互促進的作用,也是全面實現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內在有機聯系的基本途徑,也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必由之路,并貫穿于整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全過程。實施雙證融通的前提條件就是以職業生活為中心,然后來組織的教育教學的工作,在傳授生產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同時,還要注意加強學生的生產技能訓練,以此增強學生的體質,并能夠使學生在兩者實踐環節中能夠結合起融通政策,更好地形成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1.2 實施雙證融通是現實條件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途徑。
人類的發展理想主要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但是要想滿足這一理想,就需要我們在特有的社會條件下真正實現全面的發展。但是由于現如今的社會發展,就是滿足人類所遵循的基本方式,即職業活動,而維系職業活動的基礎是我們所熟知的社會分工。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就是在重視人的職業活動的時候,人們根據個人的需求和今后可能選擇的某個職業方面,來接受職業技術教育,以此獲取有針對性的發展,這也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能夠全面實現人發展的選擇。
1.3 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為了保證學生進行全面發展的有效方法。
人的全面發展,并不要求學生更好地進行平均的發展,更多的是讓學生的個性能夠的得到充分的解放。我們就單拿一個個體來看,因為每個人的先天素質和后天環境的影響因素是不同的,因此在各方面的能力上就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很難形成一個較為穩定的心理素質,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更好地發展個性。但是個性差異的客觀存在,主要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全面地進行自我素質的整體發展,以此達到社會所要求的基本素養的水準;為了讓學生在遵循社會發展的范圍內,不被抹殺掉個性的發展,就需要學生在我們規定的范圍內,適當地有針對性、有重點、有選擇地進行個性的發展。
2 教育經濟學的人力資本理論與雙證融通
在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歷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增長較快的情況下,人才質量的高低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提高人才質量也是非常重要的,經濟增長的貢獻要比物質資本和人口數量的增長更為重要。在我國將人力資源作為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是十分有必要的,以此保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雙證融通則是我國當下人力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途徑,具體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2.1 人力資本形成和積累的主要途徑。
人力資本一般可以分為一般社會人力資本和專業化人力資本,在現實教學中,專業化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起到直接的作用。人們除了通過學校教育外,還可以通過實踐學習的有效途徑來獲取人力資本。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認為學校教育則是獲取人力資本的主要場所,而專業化人力資本形成的主要途徑則是“在實踐中學習”。然而,如果只是單純的依靠“在實踐中學習的”方式,那么我們就很難在總體人力資本不高的情況下,提高專業化人力資本的形成,導致整體效率都非常低。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是不能夠達到現代經濟的要求,尤其是未來知識經濟社會對人力資本的高度要求。我們在職業學校所接受的學歷教育,主要是進行的職業資格證書的教育,這樣才能有效地促使人力資本變成符合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力資本,以此體現專業人力資本形成時的顯著優越性。
職業學校所實行雙證融通政策,主要就是要求學校在給學生進行知識講授的同時,還要有對學生進行專業化技能教育,形成一個專門領域的職業技能,以此擔負起人力資本和專業化人才資本所形成的任務;只有重視學生的實踐教學,才能更好地形成高質量的專業化人力資本,其中職業學校都是圍繞職業技能鑒定開展一系列有計劃、有目的的高質量教學活動,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高素質和高經驗的專業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人力資本的形成和累積的效率,能夠更好地滿足現代經濟對各種人才的需求。
2.2 人力資本合理使用的有效方法。
職業資格是職務或者崗位對任職者的一個基本的要求,也是任職者能力高低的主要體現。人職合理匹配是人力資本開發所遵循的重要原則。國家也可以運用職業技能鑒定的方式方法,來對勞動者的技能狀況進行合理掌握,以此規劃區域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配置。而這一點是單純的學歷證書制度無法實現的。
3 終身教育理論與雙證融通
終身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它的產生是信息時代、學習社會綜合作用下的結果。由于目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所實施的雙證融通政策,主要是通過職業資格證書和文憑所架起的橋梁,以此保證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能夠更好地結合到一起,并能夠形成一個統一的職業繼續教育的體系,真正成為終身教育思想的重要體系。
現如今的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就使得產品結構升級,并不斷涌現出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工藝。因此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在缺乏適應新職業需要的基本能力的情況下,就很難在新興的產業部門或者與其他工作崗位找到新的就業機會。
高職院校所實施的雙證融通政策,主要就是能夠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適應終身學習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綜上所述,實施雙證融通,主要是為畢業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并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的能力,這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530.
[2]朗格朗著.終身教育引論[M].周南照,陳樹清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138.
[3]盧紅學.高職課程體系改革的目標與思路[J].職教論壇,2005.
[4]楊武星.關于能力本位教育與培訓體系的探討[D].華東師范大學,1998.
[5]袁詠平.“雙證”融通問題研究[J].當代經濟,2012,9.
[6]龐利.開放教育雙證融通的探討[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2.
課題簡介:
本課題得到了河北省教育廳青年基金課題“高職院校材料工程技術專業群“雙證融通”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的資助,課題編號為(S2010320)。
作者簡介:
趙金柱(1976-),男,內蒙古赤峰人,講師,研究方向:高職雙證融通體系建設、高職實踐教學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