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構建地市級區域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綜合評價模型。以河南省18個地市的信息化數據為例進行實證,分析了河南省各地區信息化水平差異。利用OBLIMIN斜交旋轉法得到了區域信息化水平的主要影響因素,并由此提出提升區域信息化水平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信息化水平 指標體系 主成分分析 斜交旋轉法
0 引言
“四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是黨的第十八大提出的戰略決策。“四化”同步在“三化”同步的基礎上增加了信息化的內容,凸顯了信息化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客觀、合理的評價區域信息化水平,對于提高信息化決策水平、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和社會協調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者們對區域信息化評價的研究比較深入,從內容上看,研究集中在對國家或各省信息化水平的測度,代表性的有“信息化統計評價”研究組定期發布的中國信息化發展指數(Ⅱ)國際比較研究報告,研究顯示我國信息化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比較仍存在較大差距[1];屈耀輝等對亞太各國的信息化水平進行分析,揭示了各國信息化水平的差異和差距[2];國家統計信息中心[3]、張義龍[4]、朱洪文[5]、高華[6]、阮家港[7]等分別構建了省級區域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并對我國各省的信息化水平進行了測度和分析。從評價方法上看,方法的選擇具有多樣性,如運用對應分析法[2]、綜合指數法[3]、灰色關聯分析法[4]、因子分析法[5]、主成分分析法[6-7]等。從研究結論看,結論基本一致:各區域信息化水平差距明顯,大致呈現出“東高西低-南高北低-中最低”的空間格局[8]。
受數據獲取的制約,大多數關于區域信息化的研究都是基于省級地理單元的,忽略了信息化水平的省內地區差異,致使相應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對策難以真正有效的發揮作用。因此,將信息化水平評價研究的地理單元細化到地市級十分必要,以便更加深入地分析區域信息化水平差距及問題所在。
1 地市級區域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區域信息化評價指標選取的原則[6],在國家信息化指標方案的基礎上,結合對當前地市級區域信息化實際狀況的深入調研和分析,通過咨詢專家反復調整,從經濟與政策保障、信息化基礎建設和信息化投入資源三個方面構建了包括13項具體指標的地市級區域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2 地市級區域信息化評價的實證分析
以河南省18地市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3)、河南省統計年鑒(2013)和河南省各地區統計年鑒(2013)。
主成分分析法是用降維的思想把多個原始指標轉化為相互獨立的幾個綜合指標,這些少量的綜合指標能夠反映原來多個指標所反映的絕大部分信息,且便于進一步的計算、分析和評價,一般保留累計方差貢獻率大于85%的若干主成分[9]。主成分分析要求指標間有一定的相關性,運用SPSS(20.0)軟件進行因子分析可得KMO值0.732,Bartlett球體檢驗值310.76,相伴概率為0.000,說明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前3個主成分各自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61.76%,20.26%和6.99%,累計方差貢獻率已達89%。即用前3個主成分能夠解釋13個原始指標變量所含信息的89%且彼此間相互獨立,有效消除了原始指標變量間存在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因子分析中解釋公因子所具有的實際意義并不容易。斜交旋轉法可以在不改變模型擬合程度和每個變量的公因子方差的基礎上,通過變換坐標軸的位置,公因子負荷系數向更大1或更小0方向變化,更加突出顯著影響主成分的各因素,使主成分因子結構更簡單和易于解釋[9]。本文運用OBLIMIN法求斜交因子解,設定參數delta=0,因子間斜交程度最大。
依據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表2中的初始載荷矩陣,可得主成分的表達式如下:
F1=0.233X1+0.212X2-0.198X3+0.339X4+0.302X5+
0.302X6+0.298X7+0.26X8+0.055X9+0.305X10+0.304X11+
0.318X12+0.345X13
F2=-0.377X1-0.299X2+0.394X3+0.081X4+0.309X5+
0.303X6-0.179X7-0.353X8-0.38X9+0.025X10+0.269X11+
0.186X12+0.1X13
F3=0.107X1-0.424X2+0.428X3+0.062X4+0.007X5+
0.073X6+0.216X7-0.079X8+0.746X9+0.052X10+0.009X11+
0.052X12-0.046X13
構造綜合評價函數:Z=0.61761F1+0.20258F2+0.06992
F3;計算得各河南省各地區信息化水平最終評價值及排名(見表3)。
3 地市級區域信息化主要影響因素和評價結果分析
從河南省18地市信息化水平評價結果來看,不同地區的四個排名差別較大,需要進一步分析各主成分因子主要影響因素和影響程度。對因子負載矩陣進行OBLIMIN斜交旋轉,結果見表2的5、6、7列。表2中加粗的單元格表示該主成分因子在相應的變量上有較高的載荷,也即該變量對相應的主成分因子影響較大。將這些變量載荷的絕對值與相應的主成分貢獻率相乘,可得綜合負載和排名。對地市級區域信息化水平有重要影響的指標按重要程度依次為:X6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X5電信業務總量、X11信息技術從業人數、X12普通高校在校學生數、X13科技活動人員總數、X4信息技術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額、X3教育經費占GDP比重、X2RD經費占GDP比重和X9有線電視覆蓋率。
旋轉后的第一主成分因子在X4、X5、X6、X11、X12和X13這六項指標有較高的載荷,X4反映了一個地區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X5、X6反映了一個地區的信息化應用水平,X11、X12和X13反映了信息化建設的人力資源投入,因此,可將第一主成分因子命名為“資源投入和應用水平因子”。該因子是影響河南省地級市區域信息化水平最重要的因子,方差貢獻率達到了61.76%。
第二主成分因子在X2和X3兩個指標上有較高的載荷。X2用來衡量地區科技活動規模及科技投入強度,反映其區域信息化增長的潛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X3反映了政府對教育投入的程度,保證了教育信息化的順利開展及信息化人才供應的可持續性。因此,可將第二主成分因子命名為“可持續發展水平因子”。
第三主成分因子在X9指標上有較高的載荷,主要反映了信息化基礎設施和普及水平,是農村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可將第三主成分因子命名為“設施建設水平因子”。
從綜合排名來看,信息化水平較高的依次是鄭州、洛陽、新鄉和南陽,得分為正值說明這些地區的信息化水平高于18地區的平均值;信息化水平較低的地區有駐馬店、漯河、鶴壁和信陽,得分為負值說明信息化水平低于平均值。鄭州市作為省會城市其信息化水平遠超河南省內其他地區。同時,鄭州和洛陽信息化水平的巨大優勢使得河南省平均值很高,多數地區的信息化水平得分為負值。結合原始數據來看,對信息化投入資源多的城市,以及建有高新技術開發區從而能夠享受優惠政策的城市,其信息化水平相應較高。河南省區域信息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外部投入的經濟資源以及人力資源這類指標,從側面反映出河南省總體信息化發展仍比較落后,還停留在基礎投入層面。從地理位置來看,河南省信息化水平較高的地區主要位于中部和西部,信息化水平較低的地區集中在東部和南部,大致呈現以鄭州為中心,向周邊輻射的過程中信息化水平逐步遞減的態勢。
4 結論及建議
通過建立地市級區域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對河南省18地市的信息化水平實證分析發現,河南省區域信息化水平差距巨大,大致呈現以鄭州為中心,向周邊輻射的過程中信息化水平逐步遞減的態勢。影響河南省區域信息化水平的因素主要有“資源投入和應用水平因子”、“可持續發展水平因子”和“設施建設水平因子”。根據分析結果,給出以下建議:
第一,加大政策支持。政府應積極引導區域信息化發展,制定政策時向信息化水平落后的地區傾斜。加大信息化資金支持力度,創新信息技術行業投資融資機制,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信息化建設。
第二,培養高素質信息人才。地方高校積極完善人才培養制度,盡快實現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對有條件的高校引導其培養高水平、高層次的復合型信息管理人才,以支撐信息化建設的快速和可持續發展。
第三,充分利用省內高新區的引領帶動作用,促進信息化與傳統產業相結合。穩固以鄭州、洛陽為一體,以南陽、許昌、漯河和新鄉、安陽、鶴壁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產業發展布局,努力把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成為全省新的支柱產業。大力發展工業信息化、農業信息化和服務業信息化,以便于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相互促進,相互優化,最終達到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統計科研所“信息化統計評價”研究組.2012年中國信息化發展指數(Ⅱ)國際比較研究[J].調研世界,2013(1):4-9.
[2]屈耀輝,屈江波.亞太地區信息化水平比較[J].統計與決策,2004(8):55-56.
[3]國家統計信息中心.1999-2001年中國各地區信息化水平測評與比較研究[J].統計研究,2004(3):03-11.
[4]張義龍,章昌平,朱玉鑫,等.我國省級信息化水平差異性的綜合評價[J].社會科學家,2012(183):75-78.
[5]朱洪文,馬曉輝.區域信息化水平比較與差異因素的實證研究[J].學術交流,2005(8):80-83.
[6]高華,徐緒松.中部五省與沿海發達省份信息化水平比較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0(1):19-24.
[7]阮家港.簡約指標體系下我國省級信息化水平綜合評價—基于相關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4,44(8):72-
82.
[8]胡曉鵬.中國區域信息化差異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3(234):73-78.
[9]遲國泰,鄭杏果,楊中原.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國有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研究[J].管理學報,2009,6(2):228-233.
基金項目:
河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河南省信息化與發達省份的比較研究”(14A630033)。
作者簡介:
阮家港(1980-),男,河南睢縣人,碩士,商丘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復雜系統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