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企業進行專利信息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擬定量分
析,結合SWOT分析法找出企業的內部優勢、內部劣勢、外部機會和外部威脅,據此提出企業制定的專利戰略類型和具體策略,提高決策準確性,以強化專利管理工作、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關鍵詞:專利信息分析專利戰略SWOT分析
專利戰略最早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和美國很早對此開展了研究,理論體系也比較成熟和完善。雖然不同組織或學者對企業專利戰略理解和運用的角度不同,給出的定義也不同[1-3],但是總的來說,都主要強調了三方面含義:
①企業專利戰略要合理合法地運用專利制度進行法律保護;
②專利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旨在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尤其是技術優勢;
③要從戰略高度上謀劃企業專利工作。
與國外相比,由于我國的專利制度建立時間不長,專利戰略的理論和實踐部分都比較薄弱。通過對大量文獻的檢索和分析,發現國內對企業專利戰略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專利戰略的概念、分類、特征、作用等方面[4-5],很少具體論述如何確定企業專利戰略,并且缺少各類型的實際案例,缺乏對企業制定專利戰略的現實指導。因此,結合國內企業現狀,為企業制定和實施有效的專利戰略提供參考依據,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擬通過專利信息分析和SWOT分析方法,對Y企業專利戰略的制定進行案例分析。Y企業面對著越來越復雜的市場環境,可以根據外部情況的變化要求和企業特有的狀況合理地做出規劃,通過SWOT分析法找出企業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使復雜的信息明朗化,使企業決策者能夠清楚地認識企業所處的情況并加以分析,提高決策準確性。
1 專利信息分析
專利信息分析是對專利文獻、專利說明書、專利公報、專利網站等蘊含的技術信息、經濟信息、法律信息通過科學的加工、整理與分析,進行深度挖掘與縝密剖析,形成具有較高科技與商業價值的專利情報[6]。
專利信息分析方法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擬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又稱為統計分析,主要是統計分析專利文獻的外部特征,用不同方法對有關數據的變法進行解析,以取得動態發展趨勢方面的情報;定性分析是將專利信息的內部特征(說明書、權利要求書等)進行技術解讀、歸納整理,一般用來獲得技術動向、企業動向、特定權利狀況等方面的情況;而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稱為擬定量分析,通常由數理統計入手,然后進行全面、系統地技術分類和比較研究,再進行有針對性的量化分析,最后進行高度科學抽象的定性描述,使整個分析過程由宏觀到微觀,逐步深入進行。
本文選擇的案例Y公司是國內集生產、研發和銷售為一體的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工業模塊電源的制造商之一,歷經十余年的發展,擁有百余項專利,創造了高品質的AC/DC、DC/DC、隔離變送器、IGBT驅動器、LED驅動器等系列產品。
1.1 定量分析。根據國家專利總局收集的數據分析后可得知,整個電源模塊行業的專利申請數量呈上升趨勢,即行業內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根據Y公司的IPC分類號分析,可得知其專注的專利領域在H02M3/00(直流功率輸入變換為直流功率輸出),也就是說是剛進入電源模塊領域,還處于起步階段,競爭力相對不足。而從該企業專利的平均年齡來看,擁有的專利具有較高的創新速度和科技演化速度,這對于該企業日后在電源模塊領域發展有一定的好處。另外可得出Y公司專利研發重點為“H02 發電、變電或配電”,具體到小類的分析統計,更加突出了Y公司的研發重點縮小為用“H02M于交流和交流之間、交流和直流之間、或直流和直流之間的轉換以及用于與電源或類似的供電系統一起使用的設備;直流或交流輸入功率至浪涌輸出功率的轉換;以及它們的控制或調節”此小類專利數為73,占Y公司專利總數的39.89%;遠遠超過排在第二小類的“H01F 磁體;電感;變壓器;磁性材料的選擇”專利數為19,占Y專利總數的10.38%。
1.2 定性分析。通過定性分析可以了解到Y公司某一專利技術的各方面信息,以CN201220330706.0-一種非隔離微功率電源模塊為例,因為該專利以用途的多樣性為主,因此可以看出該專利技術已能實用。根據Y公司在H電學這一大類的不同時期專利群變化情況,可以看出該公司在這個領域的投資研發不斷加大,從而可以預測與此專利相輔的專利或者以此專利為基礎的派生專利會得以研發,可以斷定此專利有較大的重要性。
1.3 擬定量分析。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可以得知Y公司在H電學這個領域的技術占有優勢,然后根據這一技術領域內的重要專利作出定性分析,這樣就可以反映出這一領域的技術投入比重在不斷增加,競爭越來越激烈,所以該公司若想在電源模塊領域甚至是電學這一大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則必須加大這方面的研發投資和已有專利或產品的市場銷售,增加市場份額。
2 基于專利信息分析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種企業戰略分析方法,即根據企業自身的既定內在條件進行分析,找出企業的優勢、劣勢及核心競爭力之所在。
按照企業競爭戰略的完整概念,戰略應是一個企業“能夠做的”(即組織的強項和弱項)和“可能做的”(即環境的機會和威脅)之間的有機組合,因此,運用SWOT分析可使Y企業的專利戰略制定更富科學性。
■
圖1SWOT戰略分析
2.1 內部優勢
Y企業擁有足夠大的企業規模,履行承諾的能力強,有嚴格的檢測和控制體系,產品質量能夠得到保證,是國內的第一品牌,國際知名品牌;有著完善的服務體系,專業的技術水準,精湛的制造工藝,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先進的管理水平,能通過提升產品價值,來提高產品性價比。
2.2 內部劣勢
Y公司僅有4個專利申請案,僅占總量申請的2.92%,在整個電源模塊技術領域處于劣勢。專利平均年齡為5.77,在電源模塊技術領域內沒有明顯的優勢和劣勢,屬于中間水平;除了在2006年有一個專利申請之外,其他的三個專利都是在近兩年的,說明該公司在這幾年才開始把精力投入到這個技術領域;技術領域的研發團隊還有待加強。
2.3 外部機會
①政治經濟環境:我國正在實行知識產權戰略,政府正在為企業做強、做大、做久,創造良好的環境;
②國內市場:中國各類電源模塊正處于發展時期,需求量大;
③用戶需求:用戶不斷涌現新的需求,適者生存;
④法律環境:我國正在逐步建立公平競爭的法律環境,以利于企業的正常有序發展。
2.4 外部威脅
①市場環境:國外電源模塊現在處于買方市場,處于飽和狀態;
②行業環境:行業內部危機,電源模塊內部價格戰使得企業利潤不斷降低;
③競爭對手:國內外競爭對手也在不斷研發,企業的技術優勢稍縱即逝。
3 企業專利布局戰略可選策略及建議
3.1 通過上述的各因素分析,Y企業應該以發揮自身優勢,克服外部威脅的ST戰略為主,具體可以采取以下的專利戰略。
3.1.1 文獻公開戰略:因為專利法規定,想要取得專利權,發明人的發明創造必須具備新穎性等特征,也就是說即使是Y公司覺得自己的某一技術或產品沒有必要取得專利,但為了防止其他公司獲得該專利權,所以搶先公開技術內容,使其失去新穎性,同時還可以使得他人申請有關專利的計劃流產。
3.1.2 交叉許可戰略:當Y公司擁有自主研發的優秀專利卻發現被競爭對手的專利構成妨礙時,就可以利用自己研發的專利技術作為合同標與其他公司進行對等交換。
3.1.3 失效專利戰略:在電源模塊這一技術領域內,很多專利已過了保護期,Y公司可以利用這些共有的專利,從中選擇相關的技術進行研究開發、生產。
3.1.4 繞過障礙專利戰略:如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這些在電源模塊領域內的巨頭,其專利強度大數量多,必定制約Y公司的發展,因此,需要繞過其權項,開發不抵觸的技術或者使用替代技術。
3.2 Y企業可以通過以下措施強化專利管理、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3.2.1 增強企業專利管理意識:提高全員特別是企業決策層的專利意識。通過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報道增強企業領導和員工危機感,提高專利保護意識;定期對企業領導和員工進行專利知識培訓;將企業專利管理意識滲透到企業文化之中。
3.2.2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制定企業專利管理辦法,對專利管理的機構及人員、機構職能及職責、工作規范及專利申請的管理作出詳細規定。
3.2.3 設立企業專利管理機構:宣傳普及企業專利知識和企業專利戰略;制定企業專利管理制度;實施企業領導層關于專利事務的重大決策;負責企業專利的申報及相關工作;處理專利侵權行為,解決專利糾紛。
3.2.4 在科技創新中提高專利技術含量和專利轉化率:不斷推進科技創新,開拓新思路,開發新產品,掌握核心技術,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提高專利技術含量和轉化率。
3.2.5 建立企業專利激勵機制:對職務發明人的激勵機制應包括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方法;企業對主要的專利發明人還可另行獎勵,將專利申請作為考核員工業績的一項重要指標。
通過這些專利戰略和管理策略,Y公司可以避免很多專利的雷區,有明確的專利戰略方向,對其日后的發展有不少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馮曉青.企業知識產權戰略[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
[2]周磊.專利情報與企業專利戰略運用研究[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07.
[3]Glazier S C.Patent strategies for business [M].3rd Edition, Washington D C:LBI Law Business Institute,2003.
[4]詹愛嵐.企業專利戰略理論及應用研究綜述[J].情報雜志, 2012(05):23-28,35.
[5]王世林.淺議專利戰略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J].江蘇科技信息,2011(06):54-55.
[6]翟東升,陳晨,張杰,等.專利信息的技術功效與應用圖挖掘研究[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2,7(8):96-102.
基金項目: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GD13XGL36);大
學生創新訓練基金項目(xj201311845064);廣東省信息管理與信息
系統特色專業(402102300);廣東工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0y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