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績效評價機制不健全,導致對高校資金使用效益缺乏考核和監控,建立績效評價體系勢在必行。文章從績效評價的內涵出發,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討論了建立高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該遵循的原則,比較分析了構建績效指標體系適用的評價方法。
關鍵詞:高校績效評價原則方法
隨著我國對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高校辦學經費穩步增長,但是高校績效評價機制尚未健全,高等教育投入、資金的使用效益缺乏應有的考核和監督,建立科學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實現稀缺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高校的辦學效益具有重大的意義。績效評價是指一個組織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和評價標準,應用合理的評價方法,對被評價的對象,在工作能力、工作成果等方面實施考核和評價。高校績效評價是指運用科學、規范的績效評價方法,對照統一的評價標準,按照績效評價的內在原則,對高校的行為過程以及結果進行科學、客觀、公正的衡量、比較和綜合評價。
1 構建高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
1.1 “指揮棒”原則 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具有對高校工作的導向性,應該是高校工作的“風向標”,高校管理部門或者高校領導使用該“指揮棒”,能根據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戰略和不同階段的工作目標,使高校工作自覺順應并服務于高校的發展,從而促進高校各項工作的不斷進步。
1.2 唯一性原則 唯一性原則也可以稱之為“客觀性”,即績效評價體系中的每一個指標應該有唯一、客觀的衡量依據,盡可能排除人為因素的影響,避免“印象指標”、“人情指標”、“關系指標”,這樣才能保證評價的客觀性,給不同的被評價者構建公平公正的環境。
1.3 可操作性原則 以財務為基礎建立的指標體系,數據均來源于高校的財務系統,所以要考慮評價目標的實現,還要考慮技術的可行性。如果還要借助于其他方式取得數據,比如手工輸入、人為賦值、其他數據導入,必然會影響可行性與實用性,還會影響客觀公正性。
1.4 通用性原則 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同一指標在不同的高校的內涵,計算口徑應該是一致的,以便于高校管理者將不同高校進行橫向的比較;同時,同一指標在不同發展階段也應該具有縱向的可比性,以便于高校領導準確把握學校的發展狀態。只有通用性指標才能實現校際間、指標間的相互對比,從而幫助高校管理者及領導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取得發展。
1.5 整體完善性原則 績效指標體系,應設計成一個客觀、科學、完善的評價系統,盡可能地降低、排除偶然因素對計算指標值的影響,必要時要對評價指標值進行修正,或對指標進行修訂,從而更科學地反映高校績效的動態水平。從全局角度進行整體設計,劃分指標的層次性,強調各個指標的獨立程度,降低指標之間的關聯度,使指標對高校運行績效更具整體代表性。
2 績效評價指標之間應協調的關系
2.1 靜態性與動態性 績效評價指標一方面應盡可能地保持評價指標內涵的穩定性和可比性,使得整個體系成為一個客觀、公正、統一、廣泛適用的評價體系;另一方面,評價工作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也是促進高校改進工作的手段,要能夠使得在一定的水平或標準基礎上,不斷邁向高一級的目標,設立一些能根據不同項目、不同財務資金來源而調整的動態指標。
2.2 整體性和關鍵性 績效評價指標一方面應該具有足夠的容積,能涵蓋績效的大多數方面,從而能相對完整的反映出高校財務績效的整體面貌;另一方面,整體面貌并不等于要求做到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應該特別集中注意幾個具有強代表性的重點方面的重要指標,抓住問題的關鍵點,把握共性與特性,避免設計成冗繁的評價體系,增加信息處理難度,降低效率。
2.3 過程和結果 目前,很多的績效評價是一種對結果的衡量,而沒有考核過程中的情況或階段性成效。在高校各項事業發展過程中,對中間環節績效的評估促進是最終成果的保障,因此構建績效評價體系,不能忽視對中間過程進行考核的設計。
3 構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方法
目前,國內外各類組織采用的績效評價方法主要有:杜邦分析法、經濟增加值法、數據包絡分析法、平衡計分卡法、因子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
3.1 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以凈資產收益率為核心,將企業各個財務指標有機結合起來,利用財務比率之間的關系來分析企業的財務狀況,將凈資產收益率分解為多個財務比率的乘積,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該方法可使財務比率分析的層次更清晰,為報表分析者了解企業的盈利狀況提供方便;有助于管理層更加清晰地看到權益基本收益率的決定因素,以及銷售凈利潤與總資產周轉率、債務比率之間的相互關聯關系。杜邦分析法反應的是企業過去的財務信息,不利于管理層從發展角度進行長遠的規劃設計,容易造成企業的短期行為;該方法不能解決無形資產的估值問題,未曾考慮顧客、供應商以及技術創新等因素對企業收益的影響;該方法以凈資產收益率為核心,對高校、政府部門等非營利性組織實用性不強。
3.2 經濟增加值法 經濟增加值是稅后經營利潤減去債務和股權成本之后的收入,也就是所有成本被扣除之后的剩余收入。經濟增加值法是以稅后利潤和資本成本為計算依據來評價企業所創造價值的績效評價方法。一些大型的跨國企業使用該方法來評價企業的財務績效,比如可口可樂公司。一般該方法以企業的長期和持續價值創造為業績考核導向,根據企業的規模、發展階段、經營實際、行業特點選擇合適的參照企業,從而確定目標值,結合傳統財務指標進行考核,適當考慮和選擇一些關鍵的非財務指標[1]。
經濟增加值法從增加值的計算角度來看,不能反應企業的價值創造過程,即以成敗來論英雄,以最終的結果來作為衡量財務績效的唯一標準,降低了該評價方法的可靠性。與杜邦分析法類似,計算經濟增加值,對高校等非盈利性組織而言,難度很大。
3.3 數據包絡分析法 數據包絡分析法是度量多指標投入和多指標產出決策單元相對效率的綜合評價方法,數據包絡分析法將邊際效益理論和線性規劃模型進行結合,構造出了生產可能性集的分段線性前沿邊界,通過界定是否位于“生產前沿面”來比較各決策單元之間的相對效率和規模收益,顯示最優值[2]。
數據包絡分析法在實際運用時,所需的評價指標相對較少,而且該方法各測量指標的計量單位無需一致,由此,可以確保信息的“原生態”和“完整性”,避免主觀確定權重而產生的人為因素的影響,可靠度與靈活性較高,大大降低了主觀因素的影響,簡化運算過程的同時,減少了誤差的產生,等等。因此,該方法用于財務績效評價的優勢凸顯而出。
3.4 平衡計分卡法 平衡計分卡通過構建財務、客戶、內部運營、學習與成長四個績效指標來綜合評價組織的績效。平衡計分卡是以戰略目標實現為核心,通過設定相關指標評估當前績效,同時根據評估結果反饋的信息,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來推動戰略實施方案。該績效評價方法可以幫助管理者全面統籌企業發展目標,平衡內部和外部、長期和短期之間的關系,更加有利于組織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平衡計分卡法構建的評價系統除了使用了財務指標,還引入了非財務指標。由于非財務指標的定義以及數據的收集并非易事,大大增加了實際應用中的難度。同時,由于所選取的指標數量很多,指標的權重難以確定,加大了其實施的成本和推廣應用的阻力。
3.5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從錯綜復雜的變量的內部聯系出發,從中提取出幾個公共綜合因子,這些綜合因子應該具有較強的覆蓋性和代表性,進而建立統計評價模型;在建立綜合因子模型之后,利用所提取的公共因子,計算它們對應的因子分數,根據因子得分數進行綜合績效評價[3]。與數據包絡分析法類似,因子分析法只需要較少的指標因子,就可以反應指標的大部分原始信息,確保信息的“原生態”。因子分析法在提取相關性高的公共因子,并利用它們以進行綜合績效評價方面的應用具有較強的優勢。
3.6 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是在項目評價時,將評價因素分解成目標層、效果層、指標層等三個層次,以此進行定量計算和定性分析結合處理,使評價過程數學化,使思維過程定量化,為多目標、多準則或無結構特性的復雜問題提供簡便的評價方式。層次分析法將以人的主觀判斷力為主的定性分析進行定量化,將各種判斷要素間的差異數值化,幫助保持思維過程的一致性,適用于復雜的評價系統,是一種被廣泛應用的確定權重的方法[4]。
參考文獻:
[1]朱烔.EVA指標分析及在我國運用時的調整思考[J].商業研究,2003(5):365-368.
[2]劉利.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在高校院系績效評價中的應用[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122-126.
[3]王偉.因子分析法在海爾集團公司財務績效評價中的應用[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111-116.
[4]陳勝權.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模型構建[J].財會通訊.綜合,2012(6):25-27.
基金項目:基于財務系統的高校績效評價系統的設計(無錫職業技術學院 KJ201317)。
作者簡介:
毛龍生(1981-),男,江蘇揚中人,無錫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績效審計與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