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和核心,有其豐富的內涵。深入理解“以人為本”,離不開對其歷史淵源的探討和研究。文章從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義思想以及馬克思恩格斯的“以人為本”思想入手,對“以人為本”的發展過程進行系統的梳理,對于新形勢下深入落實“以人為本”有著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以人為本歷史淵源
1 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
“以人為本”最早體現于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中。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就是以人民為國家和社會的根本,重視人民的地位,相信人民的力量,順從人民的意愿,滿足人民的要求。民本思想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源遠流長,以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最為著名,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
1.1 孔子的民本思想 孔子順應歷史潮流,總結前人經驗,初步發展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仁愛思想擴展到所有人,并把其上升為對統治階級的要求。孔子主張德政,反對刑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孔子認為,君主只有具備高尚的道德,才能起到帶頭作用。君主要慎罰人民,“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主張“為國以禮”,用禮儀教化人民,促進全社會知“仁”講“禮”。在選賢任能上,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孔子認為,只有那些品學兼優的仁義之士,才能成為統治階級。“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統治階級要用良好的德行領導人民,使人民心服口服,上下團結一心。“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孔子的民本思想始終圍繞人民,以人民的利益為本,促進了當時社會的發展。
1.2 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并將其提升為一種治國策略。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說的是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根本,統治者必須肯定人民的力量。在人民、國家和君主當中,人民是最重要的。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認為,統治者要想得到天下,必須獲得人民的支持。戰爭時期,統治者更要順從民意,“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只要人民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一致,就會齊心合力,共度難關。
在法律上,孟子主張“省刑罰,薄稅斂”。嚴厲反對治理國家單一依靠刑法。要給予人民更多的勞作時間,充分調動人民的勞動積極性,減輕人民的生活負擔。孟子的思想對于當時社會的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保證了人民的經濟利益。
在對官吏的選拔任用上,孟子主張“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選拔和任用官吏,沒有尊卑貴賤之分,只看重才學和德行。孟子提出要想治理好國家,必須選拔出德才兼備的能人志士,居高位的人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仁心,這樣的官吏才能為人民著想,讓人民信服。
2 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義思想
近代西方充分肯定人的思維和存在,使人的生命和價值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黑格爾從認識論的角度認為“人之所以自由,就在于他無求于外”。費爾巴哈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人的理性是人的本質”、“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把人本主義引向哲學之巔。
2.1 黑格爾的人本主義思想 黑格爾的人本思想帶有一定的革命性,在繼承前人的同時又有所突破。黑格爾把人看作是有自我意識的人,把人的地位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黑格爾認為,勞動是人的本質屬性,人通過勞動進行自我創造。人在自我創造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否定自己,與自己博弈,最終超越自己。黑格爾人本主義思想的核心就在于深刻把握了人類自身的發展過程。黑格爾強調,人不是靜止的存在,而是從差異到同一,不斷的運動著。黑格爾高揚人的理性精神,主張人要通過勞動追求人生幸福,實現自我的價值。黑格爾主張要以人的自身需要作為實踐的出發點,進而征服人以外的世界,黑格爾的思想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銳意進取的精神。在宗教上,黑格爾主張無神論,批判束縛人們理性和自由的神學,認為上帝就是人的自我認識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黑格爾看來,宗教是哲學和理性的。對宗教的信仰不是由于宗教本身,而是為了尋求一種人的精神所賦予的理想世界。黑格爾堅信人的力量,認為宗教是可以被人們認知和解釋的,打破了歷史上把上帝和宗教神化的腐朽思想。
2.2 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思想 在西方文化中,費爾巴哈可以說是人本主義的集大成者。費爾巴哈充分肯定人的主體地位和人性尊嚴,主張人的價值高于一切。費爾巴哈認為,人是世界上最本原的存在,始終把人作為哲學研究的中心,以人為出發點解釋宇宙中的其它問題。費爾巴哈宣揚用人本主義思想理解人所存在的世界,提出“是人創造了上帝,而不是上帝創造了人”,這是一個偉大的開端。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思想還體現在把人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費爾巴哈反對神學,歌頌理性的光輝,認為宗教不是固有的,“宗教是人跟自己的分裂”。費爾巴哈認為,人所存在的世界應該是積極向上和充滿關愛的,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包容,精神得到自由和滿足,這樣人就不會通過上帝來尋找心靈歸宿和靈魂所在。
3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以人為本”思想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始終貫穿著“以人為本”,以人類的發展進步作為根本目標。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以人為本”思想是徹底的人本主義,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本思想為深入理解“以人為本”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是人類哲學史上的燦爛瑰寶,無論在歷史的哪一階段,都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3.1 馬克思的“以人為本”思想 馬克思繼承了費爾巴哈的思想,把人看作歷史發展的主體,認為人是研究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實踐活動創造了人類歷史,人的自身需要又促進歷史不斷向前發展,因此,人才是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馬克思提出,人類歷史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相互交往,不斷改造自然,提高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在此基礎上,馬克思論述了“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處于復雜的社會活動之中,在實踐中建立了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被賦予了一定的社會性,這種社會性決定了人的本質。人的本質是具體的、發展的,隨著實踐的發展,人的社會關系也會隨之發展、改變,在不同的發展時期,人的本質有著不同的內涵和表現形式。馬克思深化了前人關于人的本質的認識,對后來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
馬克思的理論貢獻還在于認識到人的需求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還包含精神上的滿足。馬克思倡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他在《獨立宣言》中寫道:“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條件”。人的自由發展,是指人的個性得到解放,不受落后的生產方式和社會關系的束縛。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各方面都得到發展,是完整、均衡、協調的發展,要使人的品德、智力、體能、藝術、勞動等方面都得到提升,每個人的頭腦中都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高尚的思想。
3.2 恩格斯的“以人為本”思想 與馬克思一樣,恩格斯的思想也處處體現著“以人為本”。恩格斯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指出資本主義的人本思想是有其階級局限性的,是以犧牲人民的利益來換取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財富的增加。資產階級實行“以人為本”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其統治地位,而不是為了人民自身的發展,所以人民并沒有從剝削和壓迫中解放出來。
恩格斯認為,理解歷史,首要的前提是理解創造歷史的“人”。這里的“人”是現實的人,從事實踐活動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在恩格斯看來,人類歷史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另一方面則是人的生產實踐,即勞動。恩格斯的“以人為本”就是以勞動人民為本,重視勞動人民的力量和價值,把勞動人民的發展作為發展的終極目標。
在恩格斯的思想中,人是社會存在的基礎,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是同步的,人的發展是衡量社會發展進步的尺度和標準。恩格斯宣揚人民的利益是至高無上的,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犧牲人民的切身利益。恩格斯十分關心民眾,特別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苦大眾,經常為他們的生存和溫飽問題擔憂。恩格斯同馬克思一起,為“以人為本”思想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呂艷紅.以人為本的歷史淵源與基本內涵[J].重慶社會科學,2009(7).
[2]雷勇.費爾巴哈哲學研究綜述[J].前沿,2010(17).
[3]陳仕偉.淺議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以人為本[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12(2).
[4]潘寧.馬克思“以人為本”思想探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8(4).
作者簡介:羅茜,女,大連交通大學思政部,研究生在讀,法學碩士;劉玉仙,女,大連交通大學思政部,碩士生導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