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的新形勢下,國內不少產業開始走出國門,本文以琿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為例,分析了國內外產業轉移的創新要素,同時對其機制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產業轉移創新要素機制
1 琿春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琿春國際合作示范區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生態和政策等優勢,著力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包括:木制品加工、能源礦產、紡織工業、海產品加工及健康生物等產業集群。
木制品加工產業,琿春國際合作示范區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資源,及相鄰的俄羅斯和朝鮮的林木資源,進行木材的深加工和精加工,經過多年努力,發展了木材交易市場、成材和高檔家具等相互銜接的林產品加工產業鏈。
能源礦產產業,包括大型能源企業、煤化工業園區有色金屬企業。大型能源企業包括琿春大唐發電廠等,還有正在推進的琿春——敬信66kv輸變電等工程。有色金屬企業以紫金礦業及曙光金銅礦為代表,其中紫金礦業處理金精礦能力達到37.95萬噸規模;曙光金銅礦年產金銅礦粉24636噸。
紡織服裝產業以紡織工業園為依托,已有小島制衣、吉林特來、運達針織、風華制衣、浪莎襪業、雅戈爾等知名企業進駐,已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發展態勢很好。
海產品加工產業,琿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發揮近海的區位優勢,打造百億級海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相關產業轉移,目前已經初具規模。其中東揚實業有限公司已形成加工鱈魚300噸、馬哈魚2000噸、多春魚1000噸、魷魚10000噸和沙丁魚2000噸的生產規模。
健康產業,國際合作示范區現擁有吉林省規模最大、產品品種最多的人參食品加工企業——琿春華瑞參業。
2 產業集群發展方向
所謂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即產業結構要與本地區的資源稟賦相匹配;要融入國際產業鏈條,要與航線和通道的上下游城市的產業相關聯,形成產業梯度,生產要素自由順暢流動,產業集聚程度高。
2.1 琿春市產業結構合理化與合理化評價。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高度匹配。琿春市森林覆蓋率為76.5%,有利于發展木制品加工產業。煤炭的探明儲量為7.78億噸,有吉林省最大的煤田,還有許多有色金屬資源。承接韓、日等國的相關產業轉移,融入國際產業鏈條。水資源儲量為20.58億立方米?,q春旅游資源豐富,應該繼續發展高附加值的旅游產業。琿春市擁有豐富的藥材資源,盛產人參、鹿茸、蜂蜜及哈什馬等名貴滋補藥材,琿春市利用這些資源發展高附加值的健康產業。
琿春市產業結構(2001年-2010年)表現為“二三一”產業排序狀態,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產值比重差距越來越大。就業結構處于“一二三”產業的低水平排序狀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無法吸納第一產業的勞動力轉移,可見,產業結構高度化進展緩慢。
2.2 琿春市產業結構分析。進入21世紀以后,琿春市的生產總值發展比較快,但三次產業結構不平衡。
到2010年,琿春市的生產總值,增長了527.8%。其中第二產業增長了779.5%,發揮著支柱作用。
■
如表1所示,琿春市第二產業增產較快,比重達66.4%,第三產業的比重較小,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是今后琿春經濟工作的重點。
比較勞動生產率是一個產業產值比重同本產業勞動力比重的比率。一般來說,第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小于1,二、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大于1。但是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比例會接近1:1:1。
2.3 產業集群存在的問題。首先,是自身優勢產業無法融入國際產業鏈條。由于沒有充分考慮到東北亞各國的產業布局情況,致使琿春市的產業集群和東北亞相關國家的產業缺乏緊密的關聯度。沒有有效承接日、韓等國的產業轉移。其次,產業集聚程度低。琿春國際合作示范區內的各個特色園區內的企業,相互銜接不夠緊密。再次,示范區內的產業與東部發達地區的產業相似度較高。沒有形成梯度發展。
2.4 產業集群的發展目標
①融入東北亞產業鏈條。主動承接韓國、日本的優勢產業。如汽車和零部件的組裝、服務外包、電子產品的深加工、環保產業等,積極學習相關技術,提高自主研發能力,爭取進入國際產業鏈條。利用當地優勢產業,如本文提到的林產品加工產業、健康產業、能源礦產產業、紡織服裝業、海產品加工產業、旅游產業等,擴大對俄、朝、韓、日國家的出口,并利用跨境經濟合作,延伸相關產業鏈條。
②發展壯大現代服務業。琿春市的第三產業仍然以傳統的服務業為主,如餐飲業、零售批發等,以金融、信息、旅游、物流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缺乏國際競爭力。因此,琿春合作示范區應該積極扶持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出臺宏觀政策和微觀激勵機制,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注入活力。
3 創新要素引領本地區跨越式發展
依賴產業轉移來達到區域協調發展的目的,往往不能達到預定的目的,原因在于落后地區產生了“路徑依賴”,承接的低端產業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但是仍然沒有跨越式發展,如果沒有新的發展思路,仍然落后于發達地區。
3.1 創新是承接產業轉移的內在要求和目標。所謂的產業轉移也正是基于區域間創新程度的差異而存在的,發展的本質在于創新,也是發展的最終目標。承接產業轉移是加快承接地發展的歷史契機,可以加快承接地的產業結構調整,增加就業機會和產業配套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創新是產業升級和優化的技術支撐,如計算機產業的發展可以帶動軟件產業和多媒體產業的發展一樣,使傳統產業新型的技術驅動產業。
3.2 創新要素??萍己图夹g服務于產業,要經歷基礎研究、研發、產業化等階段,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消費者、政府部門、科技服務機構的共同協同參與,形成創新網絡。形成政府為主導,企業為核心、大學和科研院所是重要的參與者,中介機構是紐帶。包括觀念創新、體制創新、技術創新的相關要素。其中,政府在協同創新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要素與要素之間的協同與互動,對發揮創新功能至關重要。是一種交互式的復雜系統工程。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和創新實現路徑創新,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如圖1所示。
■
3.3 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目前,本地區的不同的產業和產業之間的技術關聯性不強,地區之間產業結構趨同,企業研發能力較差,本地區內高校及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缺乏互動機制,科研活動脫離實際需要,難以轉化為生產力。因此,有必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協調各創新主體的利益關系,建立政府-企業、政府-高校-企業、高校-企業、企業-企業的合作機制。發揮后發優勢,整合各種資源,形成獨具特色的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①建設研究、開發、轉化、產業化創新鏈條。建設企業科技創新平臺,形成各種創新要素的有機結合。要加強區域內和區域間的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合作,提升本地區的創新能力。②培育創新型企業。鼓勵和引導企業為創新投入資金,為企業承擔部分風險,支持高校和科研單位與企業共同研發,建立各種科研機構。③設立企業技術創新獎。對做出杰出貢獻的企業和個人,給予獎勵和政策上的優惠。④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建立風險投資基金和產業基金支持創業,鼓勵發展具有創新能力的微小企業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企業。
參考文獻:
[1]張黎黎.國內外產業轉移的相關理論及研究綜述[J].江淮論壇,2010(5):23-29.
[2]候慶志.東北三省承接加工貿易轉移問題研究[J].當代經濟,2011(9).
[3]馬博.中國沿邊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