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當今漢語熱潮的不斷升溫,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本文就對外漢語文化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文化教學語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高,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漢語在國際交往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對外漢語教學便應運而生。對外漢語教學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它在當今漢語熱潮不斷升溫的情境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fā)展。
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五十多年的發(fā)展,對外漢語教學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模塊。它的教學模塊大致分為四種方式:即口語教學、語法教學、漢字教學和文化教學。現(xiàn)如今,口語、語法和漢字教學已經(jīng)形成了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模式,而對于文化教學而言,各方學者所持有的意見卻各不相同。因此,就如何處理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系,就成為各學者爭論的焦點。
外國人學習語言,主要是離不開對文化的學習,而語言教學也離不開文化的教學。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是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教學,但都是不可替代的,各有各的特點。任何一門語言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必定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認為:“語言是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的。”因此,我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必定需要對文化進行學習,而語言與文化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對留學生進行本地語言教學的同時,也脫離不了對相應的中國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等文化的教學。但在文化教學中我們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深入研究教材文本,完善對外漢語文化教學
教材文本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教學的模本。對外漢語教材通過多種方式展現(xiàn)中華的文化。首先,直接呈現(xiàn)方式,即通過介紹文化方面的話題,向留學生直面的敘述文化內(nèi)容;其次,間接呈現(xiàn)方式,即文化內(nèi)容包含于文本的詞語、句子和語段之中,并不是直接的敘述;最后,潛在的呈現(xiàn)方式,即深藏在文本的深處,我們需要深入挖掘方可呈現(xiàn),如文本內(nèi)容的深層涵義和思維方式等特征。
目前,本校所使用的教材為《新實用漢語教程》,基本上每篇課文后,都有英文或俄語注釋,對于文化內(nèi)容的介紹比較詳盡、全面,但是課文中的文化因素則比較零散。而且教材中,文化因素的導入方式主要有:課文、練習題、課后注釋(包括英文注釋和中文注釋)、圖片、照片、表格等幾種,教材關于文化方面的欠缺,還需要老師的積極補充。據(jù)統(tǒng)計,教師傳授文化方面的內(nèi)容,教材中已有的僅占37%,60%以上是老師自己補充。比如:《新實用漢語課本3》第31課中國人叫她“母親河”課文中融入了中國的人口問題,中國最高的山峰,中國的第一大河,黃山的景色以及黃山上的“迎客松”。以此為點進行輻射延伸。中國擁有23個省、四個直轄市、五個自治區(qū)和兩個特別行政區(qū)。中國地域遼闊,祖國擁有廣闊的大好河山,其中中國的五大名山為:華山、黃山、泰山、廬山和峨眉山。通過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激發(fā)了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在增加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強化了語言技能的運用。
2 應從物質(zhì)文化教學逐步過渡到深層次的精神層面的文化教學
語言和文化二者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語言教學離不開文化的傳授。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要把文化背景知識教學寓于語言課教學和實踐課教學之中。
吉德諾夫在文化人類學和語言學中精確指出了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現(xiàn)在: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由于留學生在學習漢語時往往把本國的民族文化內(nèi)容套用到漢語學習中,這時候本國文化對中文學習也會發(fā)生負遷移作用,因此把文化背景知識教學融入到語言課教學和實踐課教學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唯有如此,留學生才能更準確地理解漢語,更好地學好漢語。
根據(jù)留學生的接受水平來說,我們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初、中級學生來說,由于漢語水平有限,無法進行深層次的文化學習,只能以了解淺層次的文化為主。常見的兩種教學模式,一是語言課中體味相關文化因素,二是可以參觀游覽等“游學”方式。《新實用漢語課本3》第38課《你聽,他叫我太太……》中涉及到結婚,可以在教學中穿插中國文化知識背景,中國文化民俗中婚俗有幾種形式以及各有什么特點,與留學生本民族文化風俗有什么不同。因為中高級階段的留學生經(jīng)過了一定階段的系統(tǒng)學習且具有了一定的漢語基礎,故對中國文化有了一定的初步認識。以《北京熱起來了》為例,在課文中涉及到了杜甫、李白和莎士比亞三位著名的詩人,對中西方文學進行比較和闡釋,在橫向以及縱向方面都進行了對比,李白和杜甫是同時期的兩位著名詩人,但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而杜甫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的代表。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詩人和戲劇家,通過他們的作品,來體味他們作品的藝術魅力。
3 因材施教:學生的文化圈不同,教學手段不同
今年來,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學習漢語的熱潮,據(jù)統(tǒng)計,2010年全球?qū)W習漢語的人數(shù)已超過一億人。在本學校學習漢語的主要有來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斯別克斯坦、泰國和韓國的學生。“漢文化圈”指的是以中國為中心及歷史上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的許多東亞、東南亞國家。日本、韓國、朝鮮、新加坡等國家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這些國家是海外“漢語熱”的“熱點”。韓國作為“漢文化圈”的一員,韓國文化和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有很多共同之處。比如:西方人講究星座論,而中國人和韓國人都持有十二生肖的觀點;在民族節(jié)日方面,都過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等等。
但像丹麥、俄羅斯等許多“漢文化圈”外的學生,其本民族文化與中國文化有很大反差。所以,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些學生聽中國人說話,只能理解字面上的意義,不能領會其中真正含義的現(xiàn)象。比如:一位美國友人回國,朋友請他談談在中國的感受,他以和中國朋友吃飯為例。他說:“他說和中國朋友吃一餐飯,要打三次架。”他解釋說:“一進餐廳,為了退讓座位,主客就開始互相推讓,接著上菜,主客又要你推我擋一番,最后為了付賬,更會展開一場精彩激烈的爭奪戰(zhàn)。”這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思想內(nèi)核是孔孟之道的謙讓和仁愛,而西方文化的思想內(nèi)核則是“個體意識”注重自我。
總而言之,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是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對中國文化背景知識進行介紹。其中文化背景知識教學主要是以物質(zhì)文化教學為主,精神文化教學為輔的。而文化背景知識教學是加強學習,而不是削弱語言課教學和實踐課教學的。
參考文獻:
[1]盛炎.語言教學原理[M].重慶出版社,1990,8.
[2]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研究[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
[3]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4]劉珣.新實用漢語課本3[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2.
[5]凌娟.關于對外漢語的幾點思考[J],西昌學院學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