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教學質量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永恒的主題,教學改革是推動教學質量提高的動力。教學改革不是一時之事,我們要緊跟社會經濟發展、市場的人才需求、就業的形勢和各專業的實際情況,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需求為目標,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緊緊圍繞我院國家高職示范性院校專業建設的目標,加強專業建設,將教育教學改革積極地深入不斷地開展下去。
關鍵詞:教學改革 專業建設 教學計劃 師資隊伍建設
提高教學質量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永恒的主題,教學改革是推動教學質量提高的動力。近幾年來,我院根據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開拓進取、求真務實,無論在管理體制、運行模式,還是在擴大辦學規模和新校區的建設上,均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尤其是在成功申報國家級示范性高職院校后,學院的面貌發生了跨越性的變化。為了適應高職的辦學要求,我院始終把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專業建設、提高教學質量作為教學工作的一個重點,本著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我們作了以下幾方面的探索和實施。
1 以就業為導向,適時調整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是學校組織和管理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體現著一種專門人才培養規格的基本要求。
在市場經濟改革的大潮中,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與企業用人要求之間有一定的差距,企業需要的是上崗即頂崗的畢業生,而許多畢業生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動手能力較差,很多單位不得不對新人進行為期半年到一年的培訓。在這段時間里,單位不但用人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還要為培訓而支付大量的人力、財力,而將來一旦培養對象跳槽,又會造成單位人才投資的巨大損失,所以企業更看重的是應聘者的實踐能力。
針對以上現象,加之市場調研結果,給排水工程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大多數就業于建筑施工企業,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施工技能,我們調整了教學計劃,將最后一學期畢業設計時間由原來的七周改為三周,將原來的給排水管網設計內容改為給排水施工組織設計,相應的增加了頂崗實習時間。學生以企業員工的身份參加實際工程項目或工作任務,鍛煉實際操作能力。在實習期間對學生提出具體要求,實習結束后,學生需要回學校通過畢業實習答辯,根據實習答辯情況、學生的實習日記、總結及企業對學生的鑒定綜合評定實習成績。通過頂崗實習鍛煉,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實現畢業生“零距離”上崗。
2 根據職業崗位需求進行課程整合
結合目前專業學制和學時特點以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我們對基礎理論課適當精簡內容、降低難度,以“必需、夠用”為原則,突破學科體系束縛,加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我們對給排水工程技術專業做了如下調整:
首先,根據水處理工藝的發展——水處理工藝不再區分給水、污水,我們將原來的《給水管網工程》、《排水管網工程》課程整合為《給水排水管道工程》;將《給水處理工程》和《污水處理工程》整合為《水處理工程》。原來的給水處理和污水處理分開設置時,其中關于沉淀池、沉砂池、調節池等內容需要重復講解,既浪費課時又讓學生覺得繁瑣,而合并后的水處理工程將所有的處理工藝放在一門課程中講解;在給水排水管道工程中,關于管道的最小覆土厚度、冰凍深度等內容不再重復,這樣不但節約了課時,而且內容更加合理、連貫,教學效果明顯提高。整合后的課程,在教材選擇上,可與高職高專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相一致。其次,考慮到在實際工作中,不論是設計單位還是施工單位,往往是“水暖不分家”,為了建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也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多地就業機會,我們在給水排水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計劃中增加了《供熱工程》課程,學生反映良好。再次,依照行業發展的現狀,為了更好的適應市場需求,在原有建筑給水排水的基礎上增加《高層建筑給水排水》課程,以拓寬學生知識面。
新的教學計劃在投入到教學中后,教學效果明顯,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有所提高,而且也縮短了學生畢業后走上社會的適應期。
3 注重實踐教學
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實踐是創新的基礎。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所以我們應該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實踐教學處于從屬地位的狀況,將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作為重要任務,經過多次修改與討論,構建了較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我們以專業技術能力培養為中心,加強學生的基本技能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建立與理論課程體系相對應的實踐課程體系。為達到人才培養目標和基本規格,除集中安排各類實習外,在理論教學中同樣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掌握技能的原則,課程內容包括實際操作的訓練,明確訓練達到的基本要求。在新調整后的教學計劃中,實踐性教學課時約占總課時的50%,能夠保證學生在校期間就有一定的時間來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畢業后能夠直接或較快的適應工作崗位。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使他們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爭得一席之地。
實踐性教學過程必須由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完成,才能將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鑒于給排水教研室大多數都是年輕教師,缺乏實踐經驗,所以本著對學生認真負責、對實訓課程重視的態度,目前很多的實踐性課程由機電與環境工程學院暖通專業有經驗的老教師擔任,并與暖通專業合用實訓室。同時,我們也在積極培養年輕教師來擔任實踐性課程。
為滿足現在市場持證上崗的需要,使學生在獲取本專業學歷證書的同時,還獲得與專業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畢業后直接上崗。實踐教學采用單項與綜合相結合、模擬與實際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方式,邊講、邊教、邊做。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而且學到的知識更加實用,教學效果良好。
4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學改革的主體,教師素質是關系到教學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根據學院十二五規劃和我院給排水專業師資力量年輕化的實際情況,在師資力量建設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4.1 連續幾年引進數名具有研究生學歷的給水排水專業的教師,其中有的教師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從而充實了我們的專業教師隊伍,能夠更好地帶動整個教研室的理論實踐教學。同時我教研室與具有實踐經驗的部分企業的技術管理人員建立了穩定的聘任關系,定期的聘請他們到學校給教師、學生傳達一些與專業相關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讓我們及時了解專業動態。
4.2 鼓勵現有教師有計劃地進行在職研究生學習,繼續提高學歷水平,逐漸形成學歷層次高、職稱比例協調、業務能力過硬的教師隊伍;針對多數青年教師從學校到學校,實踐機會較少的情況,不能很好的適應于高職高專的教學要求,在不影響正常教學過程的情況下,我們有計劃的安排一部分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和新引進教師到有關企業進行實踐鍛煉,培養其工程實踐的能力,這為課堂實踐教學提供了師資保證。
4.3 努力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具有較高素質的外聘教師隊伍。就高職高專教學特點,安排青年教師、外聘教師的培訓,使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更能抓住重點。
通過實踐證明,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師隊伍的優化,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提高,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教學改革不是一時之事,要緊跟社會經濟發展、市場的人才需求、就業的形勢和我院各專業的實際情況,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需求為目標,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緊緊圍繞我院國家高職示范性院校專業建設的目標,加強專業建設,將教育教學改革積極的深入不斷的開展下去,為我院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范夢.淺議教學改革中教師文化的沖突與適應問題[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05).
[2]黃英.改變傳統教學理念 探索現代人才教育模式[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18).
[3]萬明鋼,王平.教學改革中的文化沖擊與文化適應問題[J].教育研究,2005(10).
作者簡介:祝麗思(1975-),山東文登人,碩士,研究方向:污水處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