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流網絡是物流過程中相互聯系的組織與設施的集合,可以分成物流基礎設施網絡、物流組織網絡和物流信息網絡。基于國內外物流網絡研究的特征和分類的闡述,對國內外研究軌跡和內容進行綜述,指出未來的研究趨勢。
關鍵詞:物理 物流網絡 網絡結構
1 概述
隨著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企業間競爭的焦點從生產領域轉向非生產領域,諸如儲存、包裝、運輸、裝卸等物流活動領域,人們開始研究如何在這些領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創造“第三個利益源泉”。而伴隨著電子商務業的迅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通過物流網絡來提高物流效率成為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
2 物流網絡的概念及其內涵
我國國標《物流術語》中將“物流網絡”定義為“物流過程中相互聯系的組織與設施的集合(GB/T18354-2001)”,這是一個寬泛性的定義,但是沒有對物流網絡內涵進行更加透徹的分析。徐杰和鞠頌東則認為:物流網絡是適應物流系統化和社會化的要求發展起來的,是由物流組織網絡、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和物流信息網絡三者有機結合而形成的物流服務網絡體系的總稱。
3 正向物流網絡的研究
如何提高正向物流網絡的響應度,如何降低正向物流網絡的成本,最大化其利潤等問題,一直以來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Thanh則考慮了一個多周期、多層次、多商品和多顧客的模型,通過新的啟發式算法對建立的混合線性規劃模型進行改進。Lin等以運輸成本、存貨成本、固定訂貨成本和開放設施成本總和最小為目標,構建了混合整數規劃模型并進行了優化。秦緒偉等綜合考慮決策因素,建立了整車物流網絡集成優化模型,提出用于路徑優化的流預測算法,并且嵌入到遺傳算法中,解決了計算難點。何寶明等在考慮隊列長度硬資源可服從整數分組的約束下,建立了傳輸定量資源的路徑優化最短時間問題,用非線性模型解決了整數優化問題。
4 逆向物流網絡的研究
“逆向物流”這個詞最初由Stock提出,他1992年給美國物流管理協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逆向物流為一種包含了產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廢棄處理、再處理、維修與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動。Fleischmann等將逆向物流網絡和傳統的物流網絡做了對比,把逆向物流網絡分為再制造網絡、再利用網絡和回收網絡,并且還指出逆向物流網絡和傳統網絡比起來,最主要的區別就是產品來源地和目的地的數量。
逆向物流網絡設施選址和各項資源的再分配也是學術界一直關注的熱點。狄衛民針對含有連續分布隨機參數的回收物流網絡優化設計問題,建立了由樣本數量決定求解效率的二階段隨機規劃模型。Qin等將模糊仿真和遺傳算法結合起來,根據三種不同的條件,給出了三類不同的模型,來探尋在逆向物流網絡中自身存在的不確定性。
由于逆向物流不同于正向物流,再其回收的過程中,有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而這些研究往往是考慮了其中一些或者是忽略了這些因素,這可以作為以后研究的一個方向。
5 正向/逆向物流網絡的研究
不僅是單獨的針對正向或者是逆向物流網絡進行研究,把他們兩者結合起來也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馬祖軍和代穎綜合考慮網絡中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的設施集成與運輸整合,建立了一種制造/再制造集成物流網絡優化設計模型,用于確定物料庫網絡中各種設施的數量、位置及物流量分配。狄衛民等為提高制造/再制造物流管理績效,建立了單周期、單回收產品、有能力限制、同一物流設施備選地點對應多種可選物流設施類型的集成物流網絡設計的模糊混合整數線性規劃模型。
Wang等綜合地考慮了與節點相關的選址和庫存問題,通過雙層的遺傳算法,對所構建的選址-庫存(Location-Inventor)模型進行求解。Ramezani等考慮了不確定條件下,多目標多級多產品的正向/逆向物流網絡,以利潤、響應速度和質量最大化為目標構建。Vahdani等以和總費用最小為目標,應用了排隊論、模糊可能性和模糊多目標決策的方法,在環境和系統不確定的情況下,對一個雙向設備物流網絡進行了優化。
6 總結和研究展望
本文以正向物流網絡、逆向物流網絡以及正向/逆向物流網絡為主線,對于現在已有的一些物流網絡研究做了總結。總結起來,以后關于物流網絡的研究可能出在以下這些方面:
①在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研究中,研究的熱點已經轉向多周期、多層次、多商品的研究方向中來,但都是靜態的,忽略了外界環境影響和內部之間的相互影響,而復雜網絡理論恰好能夠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所以可以嘗試將復雜網絡理論應用到研究中去。
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網絡越來越復雜,仿真計算的復雜也會不斷地增加,這將會制約著研究的進展。如何探尋一些較簡單有效地數值模擬仿真方法,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改進已存在的算法,以適應不斷增加的計算需求量,這也可以作為一個研究熱點。
參考文獻:
[1]毛海軍,王勇,杭文.基于模糊聚類算法的多配送中心選址優化方法[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2).
[2]秦緒偉,范玉順,尹朝萬.整車物流網絡規劃問題的混合粒子群算法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6(7).
[3]馬祖軍,代穎.基于穩健優化的制造/再制造集成物流網絡設計[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6(41).
[4]狄衛民,馬祖軍,代穎.制造/再制造集成物流網絡模糊優化設計方法[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