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活著》的人都會覺得這部小說很沉重,書中表現出來的是不舒坦的感覺,其實這種不快并不是小說的悲傷故事導致的,因為小說中構造的亡妻、家破人亡等悲慘故事在讀者們看來并沒有多么震撼,更何況作者本身就不是一位擅長煽情的人,可以說這種表達的方式正是作家最不屑的。對于作者來說,敘述是他比較熱愛的,在作品中,他使用一種冷冰冰的筆風講述著比較曲折的故事,并不經意間將全部的情緒侵入讀者的大腦,因此《活著》可以說是以一種逐漸侵入的方式向我們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一、生命在于活著
活著本來就不易,要想延續生命,就要克服各種困難,也就是無比艱難才顯示出活著的意義。福貴是作者塑造的悲劇人物,他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不幸,也遭遇許多特別的人和事,如脾氣暴躁的軍官、戰場上在身邊無情穿梭的子彈、被敵人困住后的饑餓、女兒高燒后聾啞、新中國成立后遭受的巨大的饑荒、無知的村民對沒有結婚的鳳霞以及她的殘疾指手畫腳、新中國成立初期醫生為了救縣長老婆的性命而導致有慶的死亡,種種事件都表明生活的艱辛,并且在活著的時間內具有許多我們不確定的因素。即使到了晚年,主人公也在農田中拼死地耕作,雖然工作努力,卻一直生活在最貧窮的邊緣,沒有一絲的改善,長時間生活在沒有吃飽飯的日子中。而當時隊長的話就是命令,他一句話就砸壞了村里所有的鍋,又是簡單的一句話,村里所有的人又重新買鍋。生活艱辛的福貴始終無法擺脫,從小到老,就是有了外孫,也沒有走出艱苦的環境,這也使得主人公最能理解活著的真諦,一種致命的烙印,這也向我們展示生活即使再苦也要堅強地生活下去的思想,這就是苦難的真諦。有句話說,“曾經滄海難為水”,我們相信福貴的體會比誰都深刻。
對于貧苦的農民來說,好像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苦難都會發生在他們的身上,生活在底層的農民本身社會地位就低,并且力量微弱,若想轉變自己艱苦的生活,可以說是異想天開。遭受巨大的災難,還要面對令人可氣又可悲的殘酷現實,即使是弱勢集體,也不能改變現狀,更何況是一個孤立的弱勢個體,唯一能做的就是聽天由命。在《活著》中,描述的時間背景為1940年到1980年,也就是中國土地革命開始的初期,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在這40年間存在各種尖銳的政治問題和階級矛盾,也不斷地激發了在最下層生活的農民的斗爭性,但是當時的政治語調與現實狀況完全不同,而處于弱勢的下層人民只要是沒有被逼上絕路,也沒有到達必須成為奴隸的地步,是不會以身試險的。他們個體實在是太微小了,不情愿也沒有膽量冒生命危險去冒險,在他們眼中,以卵擊石實不可取,這樣的情景才是當時生活的最真實情況。
但是不得不說,正是因為最底層農民具有的精神狀態和內心寫照,才促使他們無力反抗,也不能改變自己的生活現狀,最終只能默默地忍受,對他們來說,這也是唯一的選擇。因為遭受的苦難只要沒有使他們走向死亡,那么對他們來說最正確的選擇就是忍耐,其他行為和思想都顯得那么不真實。福貴是最底層農民的代表,在他的身上展現出非凡的忍受艱苦的能力,不管國家怎么轉變,福貴能做的就是忍受。小說開始描述的福貴就是自己一個人種田,用自己的勞動來養活自己,一直到最后一個人的時候也通過自己的勞動生活。他一直都沉默不語地忍受著艱苦的生活,不管自己遭受多大的苦難,也沒有自暴自棄,也沒有停止勞動、游手好閑。艱苦耕作的幾十年也讓他從頭到腳成為了最下層的農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只有勞動才能讓他感覺到真實,也讓他踏實。
二、作品中蘊涵的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不僅注重自然,還注重無為,卻忽略了更多的積極性,導致人們完全被動地生活,起到了比較負面的作用,而《活著》中也著實體現了在命運和歷史的車輪下人是那么的無力,但是小說也給人提供了精神的動力,這些都跟儒家思想息息相關。孔子正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而其講述的是人學,他對神的觀點一直保持懷疑,但也存有矛盾,因為在長時間的游離生活中不斷遭受政治上的打擊,這時他就想是上天注定,他的內心深處也相信命運是不可抵抗的、充滿神秘的,就這樣被迫地相信上天,認為命中注定沒有機會,但是對于生活中表現的行為又在表現對神的抗爭。
《活著》中的主人公福貴出身于富貴之家,但年少輕狂,吃喝嫖賭,將父輩們積攢下的巨額財產敗光,將自己的父親氣死,也正是這件事讓濫賭成性的福貴獲得了精神上的震撼,逐漸改變了自己以往玩世不恭的態度,找回了曾經善良、仁厚的性格本質,也找到了生命存在的價值和該擔負的責任。生活的艱辛和活著的艱難更是在他被抓去當壯丁并經歷死里逃生后得到進一步體會,他此時渴望家的溫暖。福貴轉變后的生活陷入無比的困境中,但是并沒有局限住他的眼光、胸懷,不僅如此,他的精神也變得寬廣無比。不過讓人遺憾的是,雖然他的精神、眼光、胸懷寬廣了,但仍沒有改變苦難的情況,反而是增加了他的痛苦,身邊的親人一個個的死去,唯獨福貴一人痛苦地活在世上,來接受這樣、那樣的生死離別,每經歷一次,就好比割了福貴身上一塊肉,他連反抗的能力都沒有,能做的就是默默地忍受,他自認這是上天的安排,命里劫數,所以沒有辦法逃脫。比如一頭耕田的牛,在田地沒有耕完之前上帝是不會讓它離開的,也好比一個人要擔負的責任和擔子沒有完成之前是不會提前結束生命的。“這就是命”這句話在小說中共出現了三次,一雙無法看見的雙手正將命運一步步地推上懸崖,而所有的憤怒斗爭在命運面前都顯得那么無助、無力,從這里就能看到孔子的天命思想與無法抗爭的命運有著相似之處。
經歷種種磨難的福貴已經將忍耐轉變為自己的一種品格,無時無刻地守衛著他的內心,抵擋來自殘忍生活現狀的損壞,此時的苦難在忍耐面前已經變得微乎其微。福貴生活在最底層,是弱者中的弱者,對自己遭受的命運無力反抗,而他又是強者中的強者,因為他彰顯了生命的堅韌。世事無常的命運弄得他家破人亡,無法改變,但是命運又無法奪去他的生命。說句不好聽的話,活這么大的他真是“老不死”,就連跟他一起生活的老牛都能順應天命。由此可知,主人公的身上既體現了不屈服于命運的儒家思想,也體現了面對艱苦的生活仍能內心平靜的道家思想。
三、福貴活著的深層含義
小說中充斥著滿滿的死亡,時刻處于死亡的包圍中,滿是悲傷,讓讀者為之哭泣。小說中始終貫穿著死亡的主題,如一開始福貴氣死自己的父親,后來妻子、女兒等也一個個的死去。活生生的生命被這樣那樣的離奇剝奪,也將福貴的希望和寄托抹殺殆盡。名為福貴,但好像命運跟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他的一生并沒有像名字一樣大富大貴,而是殘忍地出現一連串的不幸,所以這個名字好像是對福貴的一種諷刺。福貴身上發生了所謂的三大悲哀,但是如此的不幸并沒有擊垮福貴,在這個冷酷無情、暗無天日的社會中,福貴艱苦地活著,他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活著,讀完后,我們會感受到生命本身蘊涵的巨大力量,活著展現的尊嚴代表著生命的站立。
在死神面前,生命是短暫的、脆弱的,不管你怎么反抗,都顯得蒼白無力。《活著》里塑造的死者都是生活在最底層的小角色、農民,因此他們的死是那樣輕浮,即使活著要面臨諸多代價,也要忍受生命之重,也要熱愛生命,奮力抗爭死亡的到來。從這點看主人公是一位生命的智者,他的忍耐將悲傷淡化,將它們投放在不斷前進的生命河流中。他的一生是樂觀的,雖然滿是淚花,但又含著微笑,而在他的內心深處充滿的是對生命的熱愛與留戀。因此可以說,福貴的人生沒有缺陷,期間的種種也使他意識到了活著才是生命的本質。生命的信念給活著提供了動力,自身的精神為活著提供了信念,這是一種自我監督的精神,正是這種樂觀誠實的態度才詮釋了福貴對活著的向往是永恒的。
福貴代表的是成千上萬的農民,不再是單獨的個體,在這個社會中生存著數不清的福貴們。中國自古以來生存的價值也通過福貴展現出來,即使面臨苦難和災難,也要堅強地活著,不輕易放棄生命,追求最真實的生活動力和生命的真諦。雖然人終究會死,但是任何一個人都希望活得更久,不希望自己在人生中半途而死,都希望最后能壽終正寢。而小說的主人公福貴一直處在死亡的包圍下,但是唯獨他堅強地活著,這似乎正是生命展現出的力量和念想。他對生命極其留戀,幾次以生抗死,這些都表現出他對生命的熱愛,但是活著似乎是死亡的對頭,是死亡面前的最大障礙。主人公的頑強的生命也預示著他具有的生命觀,就算遇到天大的困難,也要活著,這就是生命的真諦。
四、結語
福貴“活著”的時間內存在數不清的未知數和變化,雖然他一生都活得無比艱難,但是對生命的留戀與渴望讓他堅持生命之火,堅持讓生命之火持續燃燒。雖然微弱的火源不能照亮全部,但是能給生活在困難中的人們帶去無限的溫暖。從他的身上我們能真實地感受到生命的意義,能聞到活力四射的生命散發的芳香。余華創作的《活著》充滿死亡的氣息,這些都在警醒我們,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堅強地活著,都要熱愛生命,不離不棄,遠離死神。在經歷的貧苦生活中要擺脫死亡的威脅,與死亡斗爭,因此生命中即使存在不幸和厄運,也是美好的。我們要好好兒地活著,既要擴展生命的寬度、深度,也要延長生命的長度,讓我們掌握自己的命運,擁有更多的自信,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中自由自在,活得精彩。
[參考文獻]
[1] 王燕.論余華《活著》的死亡體驗[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1).
[2] 褚自剛,王帥鋒.談《活著》的距離控制藝術[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2(02).
[3] 焦會生.活著的詩藝呈現——評余華的中篇小說《活著》[J].殷都學刊,2000(02).
[4] 周冬梅.余華作品《活著》評介[J].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