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國著名的作家,以批判現實主義聞名,是19世紀英國最著名的作家。狄更斯是一名資產階級的激進派,和大多數人一樣,他知道那個時期英國的社會癥結,但是因為他們自身中產階級的立場以及人道主義的價值觀,使他們只是想著如何對社會進行必要的改良而反對進行激烈的革命或是階級斗爭。19世紀三四十年代興起的憲章運動以及歐洲大陸在1848~1849興起的革命活動使像狄更斯一樣的人變得憂心忡忡,他們因此開始利用自己的著作對社會上的弊端進行批判和抨擊。1859年,狄更斯完成了《雙城記》的創造,這部小說一共包含了三大部分,分別是《復活》《金錢》以及《暴風雨的蹤跡》。區別于一般的歷史小說,該作品對于細節的描述十分獨特,他利用借古喻今的方式,依靠法國大革命的背景,揭露了英法兩國尖銳的階級對立和斗爭現狀,尤其是在巴黎和倫敦這兩個城市,這種現象更加嚴重。該作品對于人物的外貌描寫十分細致生動,在法國大革命的壯闊背景下,狄更斯以虛擬的醫生馬奈特為主線,成功地將冤獄、愛情和復仇三個因素結合在了一起,構建了一個動人的故事。狄更斯希望依靠人道主義解決當時的社會矛盾,希望仁愛和寬恕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仇恨。
一、人道主義中的善
(一) “愛”的代表
在《雙城記》中,作者塑造了一批愛的代表,他們分別是馬奈特、露西、卡爾登、達內、洛瑞先生以及普洛斯小姐。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狄更斯重點描述了他們的高貴品質,對于革命者進行的復仇活動,他是極力反對的。正像是作者在小說中說到的,“愛總是要比恨有力量”。馬奈特醫生因為受到埃弗雷蒙德兄弟的迫害在監獄里度過了18個春秋,但是當他明白了自己的女兒和查爾斯·達內也就是埃弗雷蒙德的兒子之間是真心相愛的時候,他把自己18年的苦難全都壓抑了下來,為了女兒的幸福,他刻意地忘記過去的痛苦。但是當他們的婚禮結束后,露西和達內一離開馬奈特先生,長期壓抑的痛苦就爆發了。就像小說中描述的,“醫生渾身上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好像是大廳里的金臂給了他致命的一擊,顯然他一直在竭力克制著,但是一旦沒有了克制的理由,精神上的反常就開始在他的身上顯現”。馬奈特醫生非常善良,當革命者開始向貴族復仇時,達內被逮捕,他不得不再一次忍受舊傷疤帶來的痛苦,他依靠以前受迫害的身份贏得了暴動者的同情之心和支持,他克服重重困難和艱險希望將達內營救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對于醫生所表現出來的人道主義,作者給予了高度的肯定。他更像是一個超然物外的人,雖然很少說話,但卻富有同情心,不管是醫院,還是監獄,都需要他,不管是殺人犯,還是被殺者,只要需要,他就會去救治。但是最后,他還是因為自己不能救出達內而感到極度的痛苦,并因此導致舊病復發。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狄更斯對于醫生的遭遇給予了巨大的同情,尤其是對其在多愁善感以后表現出來的鎮定和果敢十分贊揚。
(二)宣揚寬恕的精神
在《雙城記》中,作者希望可以借助仁愛和寬恕的精神、自我犧牲的精神以及利他主義來化解仇恨,然后再拯救社會。在作者看來,法國的上層階級荒淫無度的生活是不可原諒的,但是革命者為了自己的利益就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進行反抗并因此傷及普通群眾的做法也是錯誤的。所以作者更多的是從仁愛的立場考慮,反對進行暴力革命。狄更斯傾向于使用情感教化的方式來化解社會的矛盾,緩和階級的對立,建立新的社會風尚。正如他自己說的,愛總是要比恨有力量,他認為暴力的革命不符合仁愛主義的要求,他們的行為在根本上和統治者沒有區別,都是不利于社會發展進步的。所以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刻意把人民的革命行動刻畫為暴亂行為,更是將革命者描述為了沒有社會公德的流氓暴徒。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作為一個宣揚人道主義的作家,狄更斯對于社會的觀察必然是站在人道主義的思想上,所以他對具有博愛精神、甘愿主動放棄財產和貴族特權的達內進行了重點描寫。還有像馬奈特那樣即使對仇敵也可以寬恕的普通百姓,卡爾登那樣的利他主義者,為了別人的幸福寧愿犧牲掉自己的生命。在馬奈特一家的周圍到處可以發現具有仁愛、寬恕和利他精神的人物,他們之間友好互助,生活相對和諧安寧許多。這些多少帶有一些叛逆精神的中產階級表面上看來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完全不適應,但是他們的性格、心理和行動都具有明顯的中產階級色彩,馬奈特醫生的正直善良、露西的美麗溫柔、達內的正直優雅以及卡爾登先生的無私精神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狄更斯的仁愛主義以及人道思想。
二、人道主義中的惡
(一) 封建統治階級的壓榨
在該小說中,存在的惡勢力的代表主要是以埃弗雷蒙德為首的封建統治階級。他們的特點就是殘酷、冷漠、荒淫無恥甚至沒有人性。在小說中,埃弗雷蒙德殺死一個農民的孩子就像是殺死一條狗一樣,他沒有任何的同情之心,只是扔下一枚金幣就算完了。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他奸淫農家婦女,將她的親人殺死,可以說一點人性都沒有。即使是有一定地位的醫生也因為告發他而被迫害入獄18年之久。這樣毫無人性的殘暴形象嚴重地背離了狄更斯提倡的人道主義,所以在小說的結尾,他們都得到報應,以可恥的下場結束了骯臟的一生。對于封建貴族的厭惡以及憎恨在《雙城記》中體現得十分明顯,狄更斯用自己的筆墨宣揚著他的公正之心和強烈的正義感。在這些反面人物身上我們可以發現冷漠和殘酷,他們的行為使我們感到無比的憤怒,但是這一切恰好襯托了狄更斯具有的人道主義精神,他希望建立一個仁愛的世界,那里沒有壓迫和暴力。在小說中,埃弗雷蒙德就是惡魔的代表,他的馬車把貧民加斯帕的孩子軋死了,他竟然都不下車看一眼只是扔下一枚金幣就離開了,他看上了美麗的農婦就想占有,因此他不擇手段害得泰瑞斯一家家破人亡,將揭發他惡行的馬奈特醫生關進監獄18年。這些人的無恥和罪惡終于導致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的爆發。然而小說的精心安排以及對惡勢力的描述并不是為了肯定法國的大革命,也不是為了贊揚民眾的復仇精神,為了否定暴力。
(二) 冷酷的復仇
小說中“恨”和“復仇”的代表就是德發日太太。在她的心里埋藏著幾十年積累下來的深仇大恨,為的就是有一天可以實現復仇。在狄更斯的筆下,她濫殺無辜、冷酷無情,是一個典型的復仇者。在德發日太太的眼里,一個無辜的人需要為了他先輩的罪孽付出生命,她認為這很正常,在她的眼里,她看到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先輩。即使他的妻兒成為孤兒寡婦對她來說也不算什么,她甚至覺得這樣的懲罰還不夠,因為他們生下來就是她的敵人,是作為獵物存在,根本就沒有生存的權利。她沒有任何的惻隱之心,所以即使向她祈求也沒有任何的作用。在她的身上,作者使用了象征和暗喻的方法。德發日太太話很少,天生給人帶來恐懼感,她的手里總是不停地做著編織活,似乎是要把仇恨全都編織起來。就像德發日太太說的,從她的編織物上刪掉仇恨和名字比一個懦夫自殺還要困難。德發日太太將自己的編織物稱為“壽衣”。她仿佛要把一切可恨的人編進死亡。像德發日太太這類具有血海深仇的人,復仇似乎是他們的使命,所有被壓迫、被剝削的人起來反抗也是必然的。作為一名人道主義者,狄更斯對于他們的行為可以理解,但是對于暴力是強烈譴責的,所以他稱這些人為暴民。他們擁有愛國的熱情,但是缺少人類的同情。對于這些人的殘暴,作者也進行了描寫和譴責。
在革命群眾組成的無情的人海里,到處翻騰著惡浪,他們的復仇之聲此起彼伏,他們的臉孔在苦難的熔爐里煉得堅如鋼鐵,已經沒有了任何的憐憫之情。德發日太太心里的仇恨來自于埃弗雷蒙德家庭,達內的磨難也是如此,馬奈特醫生的不幸也是如此。埃弗雷蒙德家族就是罪惡的貴族階級的代表。貴族的無恥和荒淫不僅給貧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也動搖了他們的統治,他們就好比是自己的掘墓人,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仇恨,然后將自己親自埋葬。最終罪惡的埃弗雷蒙德兄弟得到了應得的下場,他們富麗堂皇的府邸也被大火夷為平地。
三、結語
對于革命,狄更斯剛開始是認同的,但是后來變得反對,看起來似乎不易理解,但實際上這有作者的標準,那就是反對暴力,反對濫殺無辜,提倡人道主義和仁愛。在《雙城記》中,作者刻畫了兩派相反的勢力。一是人性惡的代表,如埃弗雷蒙德家族、德發日太太以及革命群眾;另一方則是人性善的代表,如馬奈特醫生、卡爾登和達內。這兩派勢力有貴族,也有平民,一派崇尚暴力,濫殺無辜,一派可以為了別人犧牲自己,他們之間具有巨大的反差。在狄更斯看來,暴力的革命只是善惡的對立。對于貴族統治,他并不反對,對于革命,也不進行肯定,對于大革命爆發的真正原因,他沒有進一步地進行揭露,只是簡單地總結為“貧窮”“饑餓”以及“遭受迫害”。他無視大革命后的《人權宣言》,總的來講,狄更斯對于大革命的認識有限。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不堅定,他反對擴大化,無論是貴族還是貧民的罪惡。在小說的開始,他就將巴黎和倫敦并舉進行針砭,在他看來,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的制度都有缺陷并且可以忽略,他在意的是制度內部的平衡,是如何防止社會惡的一面過分擴張。
[參考文獻]
[1] 伍厚愷.論《雙城記》的藝術特色[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03).
[2] 梁旭東.藝術家的良知與法國大革命——對《雙城記》人道主義題旨的辨析[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03).
[3] 董曉宇.英國批判現實主義的代表作——《雙城記》[J].語文世界,1996(10).
[4] 張世紅.《雙城記》的人道主義思想與藝術風格[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