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是作者喬伊斯早年的作品,它由15篇相互獨立而又自成系統的小說組成。小說的內容展示了都柏林的精神發展狀況,在喬伊斯筆下,都柏林人不論是在童年、青年時期,還是在社會生活中,他們都有著共同的“精神癱瘓”,這也是作者創作該作品的最終主題。跟喬伊斯的其他作品相比,小說中的傳統創作手法明顯,但是這并沒有使小說晦澀難懂,同樣也非常容易被讀者所理解和接受,我們也能夠看出作者當時也正處在創作的轉型期。《都柏林人》的主題精神癱瘓之所以能夠得到體現,這和作者的藝術手法的使用有著密切關系,本文將從頓悟和意象兩個方面來對作者的藝術手法進行探析。
一、 《都柏林人》中的精神頓悟
在《都柏林人》中,喬伊斯使用了非常重要的創作技巧就是頓悟,對于它的含義,后來喬伊斯曾經做過這樣的解釋:精神頓悟是一種突然發生的精神顯靈,表現為某種粗俗的語言、動作或者大腦異樣的活動。因為這些時刻往往非常的細微、短暫不容易發覺,所以作家在記錄中要謹慎細心。在小說中,主人公們歷經重重挫折和磨難,最終豁然開朗,認識到自身的處境,精神上也同時獲得了啟示和領悟。頓悟貫穿于《都柏林人》這篇小說的整體內容當中,在每個主人公身上都有著相同的體現,小說似乎就是都柏林社會的整體頓悟。這種頓悟在其中的《阿拉比》和《死者》中體現得非常明顯。雖然每一次頓悟的出現總是在最后一刻,但是,他的形成也伴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到高潮時期產生頓悟,而正是頓悟使小說的主題得到升華。
(一) 《阿拉比》中的頓悟
在《阿拉比》中,少年追逐心中那份向往的愛情,阿拉比集市的情景遠遠不同于他所想象的那樣,他的心情從興奮不已一下跌到失望至極。然而,巧合的是,在這個時候,他又聽到了一段對話,這段普通的對話來自于一個年輕女子和兩個男子之間,但是卻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沒有能夠得到愛情,同時現實生活的殘酷深深地打擊了少年的心靈,他感覺到自己非常的愚蠢和虛榮,因此羞愧不已。少年追求愛情到幻想破滅產生頓悟的過程,少年的內心變化得到充分的展示,少年只是眾多都柏林人的代表,任何一個人在當時的都柏林都難逃精神癱瘓的困境。
(二) 《死者》中的頓悟
《死者》是喬伊斯早期作品《都柏林人》中的壓軸之作,主題精神最精彩的總結都出現在這篇小說當中。《死者》的主人公是加布里埃爾,在整篇小說中,他的心理變化過程始終存在,而喬伊斯的思想和該作品的主旨也在最后因為加布里埃爾的徹底頓悟而表達出來。在一次圣誕晚會上,加布里埃爾被姨媽邀請到場并奉為上賓,他在晚會中自然流露出一種自信和優越感,他認為自己的工作優于別人,自己的地位也高于別人,把自己當做是晚會的中心。然而,在晚會進行的過程當中,他的這種自信卻在一步一步喪失。在進門時,與擁抱的女傭逗趣卻遭到了對方的責備,同時在接下來的舞會中,跳舞時又遭到了舞伴的嘲笑和譏諷,最后,妻子的一番話徹底將他從浪漫中拉出來,他產生了一種失落感。他想要通過與妻子的對話找回自信,詢問妻子情人的職業時,反而被妻子平淡地回應,同時還對丈夫的工作感到一般。雖然加布里埃爾的自尊心已經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但是他仍然使用侮辱的語氣來詢問妻子邁克爾·富里怎么死的,沒想到妻子竟然滿懷深情地說是為她而死。加布里埃爾的心理防線在這一刻被徹底沖垮了。他認為有某種力量在阻止他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力量一直跟他作對,因此心里面有種深深的恐懼。此時,加布里埃爾實現了自己的頓悟,跟舞會前形成鮮明的對比,此刻,他認為生活已經毫無樂趣,自己仿佛是生活中的小丑,回想圣誕晚會上,自己在眾人面前不知羞愧地發表演講,自認為沖動的情欲就是美好的愛情。此刻,從目前的窘境出發,加布里埃爾感悟到,死亡是任何人都逃不掉的,但是,在都柏林,生者的靈魂已經死亡,他們同死者沒有任何區別。此時對大雪的描寫也體現出了都柏林的冰冷,小說的主題癱瘓和死亡在主人公最后的頓悟中得到了體現。在《死亡》這一篇章中,頓悟的不僅僅是主人公自己,更是整個都柏林社會。
二、 《都柏林人》中的象征手法
喬伊斯在《都柏林人》中運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小說中的每一處景、每一句話似乎都蘊涵著深刻的象征意義。從意象的角度來看《都柏林人》,小說主要由兩種意象組成:逃離和死亡。
(一) “逃離”意象
喬伊斯的祖國是愛爾蘭,但是,他卻很早就過上了流亡的生活,離開了自己的祖國。在喬伊斯的一生中,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國外度過的,他深愛著愛爾蘭,但是卻不能夠容忍社會中的壓抑環境,為了能夠更好地發展自己,他選擇了離開祖國,與家庭決裂,開始了流亡生活。“逃亡”的想法在《都柏林人》中幾乎到處可見,但是,由于他們缺乏喬伊斯那種堅決逃離的勇氣,所以往往沒有能夠逃離出去,反而使自己陷入到了更加可悲的境地。在《都柏林人》的開篇小說《姐妹們》中,神父和周圍的環境對孩子們產生了巨大的壓力,但此時對壓力的感覺卻略顯朦朧,不足以讓孩子們選擇逃避。后來,在《偶遇》中,學校的生活索然無趣,沉悶不已,該篇的主人公作為學生,進行了一場稚嫩的逃離,然而最后的結局也是失敗的。對于異國的美好憧憬和生活向往也是逃離的動機,在《阿拉比》這篇小說中,少年正是懷著對阿拉比集市美好的愛情故事的憧憬到達這個地方的。伊芙琳之所以能夠逃離父親和家庭的束縛,也是因為那些遙遠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她,使她產生了美好的向往。但是,最后的結果仍然是逃離失敗,這種失敗更能夠體現出都柏林社會癱瘓勢力的強大,生活在都柏林的每一個人都無法逃脫這種勢力。多倫先生面對穆尼太太的緊逼,想到的是飛到另外一個國度;看到好友飛黃騰達后,小錢德勒也想要到國外去,在都柏林什么都干不成,然而,當他考慮到昂貴的家具、時間太晚等一系列繁瑣的事情,孩子的哭聲把他拉回到了現實中去;加布里埃爾也在交談中曾經表示想要離開都柏林,不僅是為了換種接觸的語言,同時也要呼吸新鮮空氣。生活在都柏林的人感受到了沉悶、壓抑,精神上也受到了巨大的傷害,當他們認清這一現實時都會產生逃離的想法,然而,這些逃離的行動卻沒有一個能夠成功。正是這種徹底的失敗暗示著都柏林的環境和精神都完完全全地陷入了癱瘓的境地。
(二) “死亡”意象
在《都柏林人》中,死亡是主導的意象,在小說的開篇《姐妹們》中就已經描述了一個垂死掙扎的都柏林。在《都柏林人》中,作者通過一系列的小說故事,讓我們看到了都柏林人生活中的恐懼,他們的生活籠罩著死亡的氣息。在《姐妹們》中,作者將孩子們的父親面目猙獰的死亡通過孩子們的視角進行展現。在萬圣節晚上,瑪利亞的愛情憧憬被擊碎,摸到了象征著死亡的土;在讀詩時,小錢德勒心中燃起了一線希望,但是他卻讀出的是墳墓中的一抔土。在《紀念日,在委員辦公室》中,人們為了紀念領袖去世,配套象征永生的常青藤,然而常青藤卻暗示著愛爾蘭政治的死亡。在《都柏林人》的結尾篇章《死者》中,死亡成為了每一個人都必須接受的現實,“死”所代表的意象已經得到了升華,是每一個人的最終歸宿,對于精神已經死亡的生者來講,死亡才能保存他們的永恒。雖然絕望、黑暗和恐懼是死亡的象征,但是死亡同時也象征著永恒。加布里埃爾甚至對已經死去的妻子的情人邁克爾·富里產生了一定的羨慕之情,開始向往死亡,他覺得應該在某種熱情全盛的時期走向死亡,避免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變得枯萎凋謝。此時,生與死似乎已經沒有區別了,死亡反而成為了更好的選擇。之所以在小說的最后死亡能夠得到如此的升華,這跟作者的思想有著較大的關系,最后,喬伊斯已經對都柏林的癱瘓徹底失去了信心。
三、 內心獨白的手法運用
在《都柏林人》中,作者運用了內心獨白的藝術手法,將人物內心復雜紛亂的活動進行描寫。內心獨白是一種心理活動,它反映了人物內心的思考、自由聯想和幻覺等,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和邏輯性。在《伊芙琳》中,內心獨白的運用體現在當伊芙琳想要逃走時她內心的矛盾。在《一朵小云》中,以內心獨白的形式將小錢德勒對拉赫的回憶表達出來。內心獨白手法的運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說中,每一個故事的最后,主人公產生頓悟,而這一系列的過程以及頓悟的形成都充滿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通過獨白的形式來對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刻畫,將他們心中復雜煩亂、羞愧難掩等不同情況下的心理狀況完全展現出來,可以產生頓悟前后較為明顯的心理對比,突出了都柏林社會的癱瘓已經無藥可救,同時也使得小說的主題得到升華。
四、 結語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喬伊斯運用意識流技巧的代表作品,英美意識流小說的崛起也是從這篇小說開始的,喬伊斯已經成為了西方現代主義小說的代表性人物。在該小說中,作者使用到了多種藝術表現手法,通過小說中主人公的頓悟,將都柏林整個社會的癱瘓和死亡之氣表現得淋漓盡致。意象的手法運用也使得小說有著更加迷人的藝術魅力,小說中的主人公向往著“逃離”,當他們認清楚了都柏林社會的沉悶和乏味后,逃離的思想縈繞在他們的腦海中,然而在所有的逃離中,沒有一個能夠成功,這也體現出了都柏林社會癱瘓勢力過重,任何人都無法從中逃脫。死亡已經不僅代表著黑暗和恐懼,在《都柏林人》中,死亡也代表著永恒。在全篇小說中,作者不僅運用了頓悟和意象的藝術手法,同時,也用到了內心獨白的技巧,對小說中的人物心理活動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這些手法的使用都增強了小說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 王佐良,周玨良.英國二十世紀文學史[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4.
[2] 徐中鋒.不徹底的“頓悟”——試析《都柏林人》中的一位女性藝術形象依芙琳[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04).
[3] 魯苓.頓悟與象征——《都柏林人》中“死者”的結局引發的幾個問題[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