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作為一位非洲裔美國黑人女作家,在美國文壇上享有很高的名氣,托妮·莫里森從一開始進行文學創作就彰顯出非凡的創造力及獨特的創作風格,《最藍的眼睛》是她的第一部小說,也可以算是一部代表作,自出版之后就引起了外界的廣泛關注。從1970年開始,莫里森一共創作了八部小說,在1993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她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黑人女作家。她在文學界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是世界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她的小說對黑人生活和文化背景的展示比較豐富,在美國黑人文學史上是一塊里程碑。她的作品中有一個永恒的主題,即在白人社會中,黑人對自身的文化身份和生存進行了深刻的探索。
《所羅門之歌》與莫里森的其他作品不同,這部作品是一部以黑人男性為主人公的作品,主要描述了一個小孩的心靈成長以及自我發現和自我回歸的過程,雖然是以黑人男性作為寫作的切入點,但在他的成長過程中,黑人女性仍然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這部作品中,莫里森對這個黑人男性成長過程的一種描述也是通過男女之間的兩性沖突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來體現的,通過對故事中的男主人公的成長經歷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觀念,即女性與自然的親近是與生俱來的,相比男性而言,這種親近的程度更深一些,只有對黑人女性具有足夠多的關愛和理解,黑人男性也才能夠從自然中獲得力量和智慧,在兩性關系中發展形成一種和諧的局面。一、 《所羅門之歌》的概述以及
重要女性形象的闡述 《所羅門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說,從出版開始就受到外界的廣泛關注,被公認為是一部十分典型的講述黑人成長的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男性——奶娃,從一出生開始,他就受到了外界的庇護和特別的優待,在成長的過程中,正是由于外界的寵愛,使其成為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年輕人。他的身上比較缺乏同情心,而且一直將自己與其他的美國黑人隔離開,他甚至厭惡與他一樣流淌著黑人血液的美國黑人。但他最后還是發現了自己的家族歷史,這改變了他的生活,使得他的生活有了一定的目標,對于他而言,這是一種心靈上的洗禮,在改變的過程中,他的性格雖然有所改變,但還是有一些缺陷,他的改變在同情心上有所體現,他開始變得會關心人。整部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一個男性,但在小說的創作過程中,莫里森依舊沒有放棄對女性的描寫,在奶娃身邊打轉的是各種各樣的女性,無論是在性格上,還是在思想和命運方面,這些黑人女性都是與眾不同的,她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沒有社會地位,沒有權利,更談不上有什么財產,但是她們為奶娃的成長提供了幫助,在奶娃尋根的過程中,她們也是不可忽視的角色,為奶娃的行動提供了一定的幫助,有的甚至還付出了生命。在這些黑人女性中有兩個人物最具有代表性,一個是奶娃的母親露絲,一個是奶娃的姑姑彼拉多。她們本身具有不同的生活態度,在奶娃的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從女性主義視角對這部小說進行解讀時,可以對這兩個角色進行剖析。
奶娃的母親露絲是美國社會中黑人女性的一個代表,她的生活是依附于男人的,是傳統的男權社會中一個比較典型的女性,沒有自己的思想,也沒有地位和獨立的人格。婚前,她的生活是依附于自己的父親,婚后,其生活是依附在自己的丈夫身上。“事實上醫生對他的了解是很多的,而且對這個高個子年輕人的感謝心情是超過了他允許自己表露出來的情感的。他雖然很疼愛他的獨生女,自從他的妻子去世以后她在家里也很有幫助,但是在那些日子里他被她對他所傾注的愛磨損了。” 可以看到,露絲的父親對于女兒這種過分的依賴是有些反感的,露絲最后嫁人之后,對她的父親而言,更是一種解脫。對于露絲的丈夫梅肯來說,他娶露絲為妻也是因為露絲的父親,他希望可以借助岳父的聲望來提升自己的名聲,所以他對露絲是沒有愛的,這段婚姻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悲劇。即使是嫁給了梅肯,但露絲依舊沒有放棄對父親的依賴和思念,她會在夜間外出,去父親的墳上訴說自己內心的痛苦,露絲活在一個沒有愛的家庭中,她自然是痛苦的,即使過著屈辱的生活,她也沒有想到去改變,所以,她的一生都是在孤獨中度過的,像行尸走肉一樣。夫妻之間貌合神離,露絲善意的提醒也會被罵,這些都是露絲這個典型的黑人形象在生活中的真實寫照。
另外一個人就是奶娃的姑姑彼拉多。她的父親給她取這個名字的時候,是在翻閱《圣經》的過程中隨意看到的,即使這個名字在《圣經》中是殺害耶穌的兇手的名字,但他最終還是給女兒取了這個名字。彼拉多是一個善良的人,在沒有男人的家庭中生活,她自己活得反而更加幸福,她是一個與露絲性格完全相反的人,雖然過得有些貧窮,但這并不影響她的獨立與堅強,她沒有依賴于任何人,很多人都說她是黑人女性的代表,也是黑人文化的一種代言。莫里森在小說中對彼拉多的能力、堅持以及無限的愛等多方面的描述其實都是源于美國黑人文化傳統。彼拉多的身體上有一定的缺陷,但這并不影響她的生活,她是一個自信、樂觀、堅強的人,相比于有的白人而言,她更加健全,她甚至像一個男人一樣強壯能干,照顧自己的生活,所以,彼拉多可以說是黑人文化的代言人和典型的人物,她是莫里森想要描述的那一類堅強的、正面的、為自己而活的帶有女性覺醒意識的美國黑人。
二、女性主義視角對《所羅門之歌》的解讀
(一)女性與自然的親近
《所羅門之歌》描述了一個男主人公的成長經歷以及他長大之后的一段尋根之旅。在小說中也表現了女性與自然的親近。女性與自然的親近,從一個最基本的層面上來講,這兩者都是哺育者,這在小說中的很多女性人物身上都有所體現,比如老黑人瑟絲,她雖然不是一個主要的人物,對她的描述也不多,但是她出場的時間很關鍵,她是一位勇敢的黑人女性,而且極富正義感,瑟絲為彼拉多接生,而且冒著生命危險把梅肯和彼拉多藏在白人家中,還細致入微地照顧他們,這就是她與生俱來的母性的體現,與自然界一樣,都是哺育者的本性使然,自然是世間最偉大的哺育者。莫里森將瑟絲身上所體現的那種美德幻化在無私的奉獻以及像母親一樣的關愛中。
彼拉多也是另外一位重要的哺育者,當梅肯看到妻子露絲裸身坐在已經去世的父親身邊并且親吻父親的遺體時,他認為妻子和岳父之間有亂倫的關系,但那其實只是露絲對父親的一種依賴和思念,于是梅肯不愿再與妻子同床共枕。彼拉多得知露絲的處境之后,想幫助她懷上孩子,最終利用武術幫助露絲懷上了孩子。對于女性生育的問題,莫里森跳出了傳統的自然和文化的框架,那種傳統的框架更愿意將女性的身體看做是一種生育的工具,可以說,這種理論框架是對女性權利的一種剝奪,剝奪了女性的主體性,在《所羅門之歌》中,莫里森就跳出了傳統的框架,她將露絲的懷孕看成是一種主體性的實現。露絲需要一個孩子來維系和丈夫之間的感情,因此,懷孕也可以看成是一種取得勝利的途徑。這部分的描寫對露絲的傳統形象是一種顛覆。而梅肯想讓露絲流產,露絲忍受著一切的痛苦只是希望能將孩子生下來,彼拉多幫助她保住了肚子里的孩子,這也是一種姐妹情誼的體現,是女性主義視角下對男性抗爭的一種過程的體現。
(二) 奶娃的證悟
《所羅門之歌》中有一幕描寫的是奶娃和他的同伴到樹林打獵的場景,這是第一次描述奶娃思想轉變的過程,奶娃被男性同伴說服了去打獵,但是在打獵的過程中不僅沒有狩到獵,而且還迷了路,卷入了一場與當地人的格斗之中。他開始后悔自己的尋金之旅,在荒野中,他開始反思自己性格上的一些問題,比如對父母的不理解、對黑人的一種隔離等。在反思的過程中,他褪去了往日的那種優越感,他頓悟了,領悟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對立的關系。眼前的挫折使奶娃意識到,在生物圈中,自己或許還不如動物聰明,在對狗的那段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奶娃在反思和領悟的過程中體會到了一種自然的主體性,而這種主體性正是人與自然關系中的一個主旨。作者在小說中構建了一個生態的國度,替代了西方文明。語言出現之前,這個國度中的人和自然是在進行交流的,那時候有一種語言,人和動物之間可以進行交流,人和自然可以和諧相處。
三、結 語
《所羅門之歌》是一部以男性角色為主人公的小說,雖然是以男性作為主要的人物形象,但在男性的成長過程中,女性形象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在小說中,莫里森塑造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女性形象,莫里森通過對這兩個形象的描述,展現了黑人女性勇于改變自我去爭取獨立的意識,雖然這兩個重要的女性形象是來自不同的階級,但是她們之間的感情卻將兩個人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奶娃在成長、尋根的過程中都受到女性的影響,正是女性的奉獻才造就了奶娃的自我回歸和新生。
[參考文獻]
[1] 郝俊杰.布魯斯:美國黑人憂傷的音樂和文學訴說——布魯斯及其在《看不見的人》和《所羅門之歌》中的運用[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5).
[2] 鄭湘萍.生態女性主義視野中的女性與自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
[3] 陳麗秋.“飛行”男性們身后的女性——試析《所羅門之歌》中的男女關系和女性地位[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
[作者簡介]
朱衛敏(1978— ),女,河南鄭州人,碩士,河南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