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70年代之后,全世界的女性主義文學迅速發展,一批具有獨立意識的女性作家在世界文壇上崛起。其中,美國的黑人女性作家尤其活躍。艾麗斯·沃克(Alice Walker,1944— )就是其中之一。她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美國文壇上享有盛名的一位黑人女作家,很擅長對農村婦女進行描寫和刻畫。通過對黑人之間的關系進行描寫來體現他們堅持不懈地進行奮斗的性格。她作品中十分強烈的黑人女性意識更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作為經久不衰的文學經典被全世界廣泛閱讀。黑人女性的覺醒,她們為自己而活、為自己戰斗的精神在艾麗斯·沃克的很多作品中都有體現。
一、 艾麗斯·沃克及其作品概述
與白人女性相比,生活在美國社會的黑人女性所承受的壓力更大,不僅有性別的歧視,更有種族的歧視。她們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一個弱勢群體,是一個被壓迫的群體。艾麗斯·沃克可以說是黑人女性的一個代言人。她的作品的種類也比較豐富,有小說、詩歌、論文等。在眾多體裁的文學作品中,她表達的是那些世世代代被壓迫的黑人女性的聲音,代表的是她們想要崛起的期望。她敢于揭示黑人婦女被壓迫的經歷以及在社會中被忽視的一些黑人婦女所關懷的問題。她的作品就是一種覺醒意識的體現,是要喚起更多黑人女性的崛起。正如艾麗斯·沃克所希望的那樣,她一個人的覺醒意識在作品中的體現喚起了更多黑人女性的覺醒,鼓勵她們為了自己的生活而奮斗。這便是文學作品最重要的意義,起到了推進黑人婦女“從邊緣走向中心”的作用。
《紫色》是艾麗斯·沃克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也是女性主義文學經典。正是這部作品使她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普利策小說獎”的黑人女作家。她致力于“把跪著的黑人婦女拉起來”,并希望把她們的地位“提升到王權的高度”。作為一個非洲裔美國黑人女作家,她是美國文壇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詩人、小說家和散文家。沃克在寫作之前就積累了豐富的生活基礎。她的母親本身就是一個意志堅定、充滿愛心的人,所以對她的文學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沃克在參加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民權運動的過程中不斷拓寬了視野。她看到了更多美國社會中的黑人女性的生活,從而堅定了她要為黑人女性寫作的念頭。在生活閱歷的積累中,她將自己的命運與黑人民族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命運聯系起來,在文學創作方面展現出非凡的創造力。她一生創作了兩部詩集、四部小說。在她的小說中,她深入地分析了種族主義對黑人生活的影響,對黑人女性的那種奮斗的力量進行了贊揚。短篇小說《外婆的日用家當》、散文《尋找母親的花園》、長篇小說《紫色》等,都是她的重要作品。在她的這些作品中,黑人女性的覺醒意識是一個不變的主題。
二、沃克作品中的黑人女性文學傳統
艾麗斯·沃克從黑人女作家的視角出發,以獨特的觀察力來關注當時美國社會中黑人女性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她曾經提出婦女主義的概念,并且將自己稱作是一個婦女主義者。與當時美國社會中大部分的白人女權主義者有所區別,她更關注的是生活在美國社會的黑人女性。在《尋找母親的花園》中,沃克就對黑人傳統文學的概念進行了闡述,揭示了奴隸制、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約束,歷史性地扼殺了黑人婦女的創造性這一事實 ,追尋了黑人女性主義文學傳統。在書中,她用動人的筆調把黑人婦女受到壓制的創造力追溯到像縫制被子和培育鮮花這種無語的藝術形式 ,然后運用這種無語的藝術形式所蘊涵的隱喻來尋找黑人文學母系。沃特對傳統的挖掘這一工作對美國黑人女性文學、黑人文學以及整個美國文學都具有重大意義。同時,正是在這本書中誕生了婦女主義這個概念。這個概念的提出,是沃克自己作為一個美國黑人,同時又是一個女人的雙重身份定位的體現,也是她對美國社會中黑人女性生活的長期觀察的結果的一種思考。沃克對黑人女性主義的貢獻在于對黑人女性主義的一種豐富。黑人女性意識的覺醒與黑人女性所處的文化背景是相關的,所以在對黑人女性覺醒意識進行解讀時,首先要關注黑人文學傳統的問題。
黑人的文學傳統是口述的文學,沃克曾指出:“黑人女祖先口述的故事和黑人文學記載的文化遺產同樣重要。”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有很多的女性形象都是取材于黑人傳統文學的口述故事以及一些神話故事。在《尋找母親的花園》中,就像《外婆的日用家當》中的那兩床被子一樣。沃克用象征主義的表現手法,將凝聚了世世代代老人心血的被子比作是黑人傳統文學。麥琪跟著外婆學習縫被子的過程,這種日常生活中的平常的活動,就是黑人女性再創造的過程,也是她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發揮的過程。所以,在她的很多作品中,黑人女性意識是無處不在的,比如縫制被子正是美國南方的黑人女性的一種生活的傳統。在縫被子時,常常會把一些不用的廢棄的衣服布料進行裁剪,最后縫補起來,這就是傳統的縫補被子的方法。有時候那些用來縫被子的碎布還是好幾代老人傳下來的,因此,這就是一種文化的象征。也可以說,每一塊碎布都是一個黑人女性一針一線地縫在一起,就是將每個黑人女性連接在一起,這也是一種黑人女性緊密聯系的意識。
在《紫色》中,這種意識的描寫是比較深刻的。西麗在遭受到凌辱和欺負時,周圍還是有黑人女性在對她進行關愛。正是這種關愛,這種女性之間的情誼,解救了處于絕望中的西麗。她也逐漸覺醒,意識到要為自己而活,而不是活在悲劇的陰影之中。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沃克身上的那種黑人女性主義對種族矛盾的一種關注,不僅和女性主義運動相關,還和黑人民族的解放息息相關。西麗可以說是她筆下的一個比較典型的黑人女性的形象,西麗身上展現出來的正是那種自我覺醒的意識,意識到要為自己而活之后勇敢邁出步子的一個過程。而且西麗還通過自己的覺醒,對自己的解放,改變了她身邊的黑人男性的那種傳統的思維模式,讓男人也意識到其實女人與他們是平等的關系,在他們的生活中,女性不是隨意擺布的玩具,而是應該獲得尊重的。
三、 沃克的黑人女性主義
沃克認為,黑人婦女想要解放,獲得自由,最關鍵的是她們自己身上的那種黑人女性意識的覺醒。就像《紫色》中,西麗受到了種族及性別的壓迫,遭受了非人的凌辱,雖然有過絕望,但最終還是在莎格的引導以及自己妹妹生活的影響下,開始認識到了女性意識的重要性。正是她身體里面的女性意識的覺醒,她身體里面的那種女性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才帶領她發生了改變,改變了悲慘的生活。西麗的轉變正好是沃克的黑人女性主義觀的體現。她認為只有對女性情感進行充分的理解,并且對女性這種身份感受到一種自豪和驕傲,才能不斷地對黑人的文化傳統以及黑人女性主義進行繼承和發揚,那些生活在壓迫中的黑人女性才能夠獲得真正的獨立和自由。
黑人女性意識的崛起在《父親的微笑之光》中也有所體現。在作品中,沃克引入了一個比較新穎的故事,即生者與死者共存的神秘色彩的故事。文中還有同性戀關系的一些描述。在傳統的男權社會中,異性戀是一種傳統的戀愛關系,而文中的蘇珊娜與波琳、艾琳的同性戀關系就是對傳統男權社會的一種反抗。當然,在小說中,沃克對同性戀關系的刻畫和描述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含義,不僅僅是對男權社會的一種反抗,更多的還要體現黑人女性之間的一種團結,女性主義滲透在每一個故事中。這本書的題目其實就是一種原始文化信仰的形象,是沃克抒發其心中的女性主義理論的一種寄托。“微笑就像高高懸掛在夜空的一彎新月,好像是黑色臉龐上的一個微笑。”在小說中,沃克以原始民族的信仰來瓦解傳統的男權體制下的男女之間的一種對立關系,宣揚兩性之間應該平等。沃克作為一個非裔美國黑人女作家,其身份本來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對社會現象的觀察過程中,其理解也更加深刻一些。她意識到黑人婦女的解放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擁有一種覺醒的意識,在她的作品中,也希望將這種觀念傳遞給生活在美國社會中的廣大的黑人女性。
當時的美國黑人女性生活在多重壓迫之下。性別、種族、階級等每一層壓迫都對她們的生活帶來了無法顛覆的厄運。因此,在多種壓迫及美國白人文化的沖擊下,美國的黑人女性就好像是社會中的隱形人一樣,沒有人會在意她們的生活,會注意到她們的存在。因此,在進行文學創作的過程中,沃克沒有偏離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以及黑人婦女這三個主題,這三個方面也是她的作品中的一些基本的元素。與美國其他白人女權主義作家不同的是,沃克對黑人婦女的關注程度一直都比較高,她關注的是黑人女性要如何保持自己的獨立,同時又要保持男女之間的平等。
四、結 語
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紫色》到20世紀末的《父親的微笑之光》,沃克的文學創作之路經歷了長期的累積與磨礪,其文學創作一直致力于黑人女性問題的思考和分析。沃克作為一個非洲裔的美國黑人女作家,其觀察視角與其他的女權主義者有所不同,她以獨特的黑人女性主義審美觀,對生活在美國社會中的黑人女性的生活狀況以及精神狀況進行了細致的刻畫,對美國黑人女性的生存狀態和奮斗的精神進行了贊揚,也提出了一些獨特的觀點和意見,她的作品在美國文壇上具有深刻的意義,促進了美國黑人女性主義運動的推進,也為美國黑人文學的發展提供的一定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曾竹青.《尋找母親的花園》的黑人女性主義傳統——兼談愛麗絲·沃克的黑人女性主義觀[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5).
[2] 蔣曙.從《他們眼望上蒼》和《紫顏色》看黑人新女性形象塑造[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3] 沈曉紅.書寫女性的沉默:《他們眼望上蒼》與《紫色》[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
[4] 鐘紅.20世紀美國黑人女性小說中的人文主義探析——以對現實生活的描寫為例[J].作家,2012(06).
[5] 王小英.論愛麗絲·沃克短篇小說《日用家當》中的反諷藝術[J].外國文學研究,2005(04).
[作者簡介]
張雪(1977— ),女,四川達州人,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與職業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