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在實施ERP系統后,需要客觀、公正的評判系統為其帶來的效果。本篇依托共享集團公司十年左右的實施、使用經驗,從評價指標建立、檢查制度、組織架構三個方面闡述了一套獨立評價體系。在指標建設中,詳細闡述了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的設立方法與規則,通過該評價體系的設立能夠幫助更多企業合理評價ERP使用效果,幫組企業推進、應用好ERP系統。
關鍵詞:ERP 效果評價 指標 檢查制度 組織架構
1 背景介紹
企業資源計劃即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由美國Gartner公司提出。國內ERP軟件公司雖有其獨立的實施方法論,但均源于國外ERP軟件公司的實施理論。以國內金蝶軟件為例,它的實施方法論叫Kingdee-Way,主要包含了四部分:項目準備即目標定義,項目實施前的準備工作;藍圖設計即目標分解,進行較為細致的需求調研,并制定解決方案;系統實現即目標實現,根據藍圖方案有序開展工作,逐個模塊、業務流程進行實施;驗收交付即客戶價值實現,實現期初目標。按照上述實施流程,對ERP軟件公司而言,只要項目交付使用,那么他們的工作就算結束了。可是站在企業的角度,大都會產生如下疑惑:ERP的實施效果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客觀的去評價他們?如何保障這些效果固化到員工工作中?本文結合共享集團十年左右ERP實施、使用經驗,探索了一套獨立、有效的評價體系。
2 評價指標的建立
指標從性質上劃分有定性類指標和定量類指標。定性類指標主要是在ERP系統應用初期,由于大部分人員還處在新舊工作模式的磨合中,此時不宜設置過多、過于復雜的指標。所以,從業務向財務,設立一些確保系統順利使用及財務每月正常核算類的指標即可。 定量類指標是當企業應用到一定程度,所有工作模式全部在ERP系統中正常流轉。這時需要更加客觀、真實的反應ERP使用效果;或者,從公司管理戰略出發設置一些較高值,讓業務部門為之努力奮斗的指標。當然,對于某些特殊的行業或者業務,兩類指標的設置時間與比例是可以相互調整的。在ERP系統使用初期,定性類指標占據70%、定量類指標占據30%。在系統使用穩定后,為了將實施效果繼續保持下去,同時追求更高的目標,這時就要將部分定性指標轉換為定量指標,最終定量類指標能占據總指標的70%。
以供應鏈為例,在ERP系統使用初期,我們可以設定下列指標:通過此類指標的設定,能夠從模塊角度合理評價ERP實施效果及企業內部使用效果,如表1。
當企業應用ERP到一定程度,可能在企業內部會發出質疑ERP實施效果的聲音。這時就可以考慮重新設計或優化“ERP系統期初指標庫”,通過該工作可以固化并提升ERP實施效果,并讓新的業務流程透過ERP系統體現出一定的經濟效益,如表2。
3 檢查制度的建立
指標建立后,如何有效的開展評價工作擺在管理者面前。借鑒國內大型公司的管理經驗,通過逐年摸索,ERP企業逐步形成了年初總計劃,月份小評價的管理模式。具體工作涵蓋了:①年初梳理ERP模塊清單與業務流程,按照使用程度設定評價目標,最終形成年度計劃;②制定月度評價表。為了做到合理導向,設計的評價表要包含:財務工作、企業自主推進程度、創新應用等方面;③基于年度計劃與月度評價表,每月開展評價工作,并計算名次,進行公開比較。
4 組織架構的重構
所有的工作,最終都是要依托于組織或個體去落地,這一點在企業內部尤為突出。借鑒目前國內集團公司通用的做法:總部成立信息中心,主要負責ERP系統技術支持、宏觀引導與評價。子公司內部配備對應部門與人員,負責公司內部的ERP系統推進、培訓。
以上,總體闡述了ERP實施效果評價的體系。該體系主要從指標、制度與組織架構三個方面進行說明。它通過企業內部的自身實踐,已趨于嚴謹并具有較強的移植性,適用于大部分制造型企業。
參考文獻:
[1]郭宏湘,鄧敏.ERP績效指標體系的建立及模糊評價[D].湘潭大學,2003.
[2]王躍斌.淺談ERP的評估[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5.
[3]http://www.docin.com/p-270121996.html,2012.
[4]金蝶軟件(中國)有限公司.Kingdee Way實施方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