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紹了用光學顯微技術觀察木質素在4種陰離子不同的離子液體(醋酸鹽、溴鹽、磷酸丁二酯鹽、四氟硼酸鹽)-水體系中的溶解過程。通過光學顯微鏡觀察得出,陰離子溶解速率的順序為:OAC->Br->DBP->>BF4-;當離子液體含量為70%時,木質素溶解速率最快;木質素的溶解過程是先溶脹后溶解;完全溶解后的木質素粒徑小于100nm,呈線形或球形,溶液屬于高分子溶液。
關鍵詞:木質素 溶解 離子液體-水體系 光學顯微鏡
0 引言
木質素是一種大量存在于各種植物中的可再生、可降解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也是自然界中唯一能提供可再生芳基化合物的非石油資源,通過改性或者化學修飾可以為工業和農業廣泛利用。目前,關于木質素的結構和化學改性的研究較多,但有關其在離子液體-水體系中的溶解過程的研究較少[1]。通過光學顯微鏡可以快速、方便的觀察木質素在溶劑中的溶解過程,為離子液體-水體系在木質纖維生物質中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2]。
1 實驗
1.1 材料與試劑
有機溶劑型木質素,在ALDRICH公司購買;1-丁基-3甲基咪唑醋酸鹽[C4C1im][OAC]、1-丁基-3甲基咪唑溴鹽[C4C1im][Br]、1-丁基-3甲基咪唑磷酸丁二酯鹽[C4C1im][DBP]、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鹽[C4C1im][BF4]、純度>98%,(中科院蘭州化物所)。
1.2 儀器與方法
配置100%,70%,60%,40%不同質量分數的離子液體-水(ILs-H2O)溶液。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做如下標記:([C4C1im]OAC)70%,表示70wt%的離子液體和30wt%的水溶液。往該體系中加入極少量木質素,以保證木質素能夠完全溶解,用玻璃棒蘸取一滴配置好的木質素溶液放在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用硅油密封,放在帶有加熱臺的顯微鏡下觀察木質素的溶解過程,加熱臺的溫度設置為60℃,以固定的時間間隔跟蹤拍攝,觀察木質素在離子液體水溶液中的溶脹和溶解過程。
2 結果與討論
2.1 有機型木質素樣品的SEM圖片
從圖1可以看出樣品木質素的形狀是不規則的,有明顯的聚集現象,顆粒尺寸的變化范圍為3~100μm。這些現象都與木質素的分子質量和分子結構有關。
2.2 離子液體中陰離子對木質素溶解速率的影響
當陽離子為1-丁基-3-甲基咪唑[C4C1im]+,離子液體的質量分數為70%時,通過光學顯微鏡考察陰離子的變化對木質素溶解速率的影響。
醋酸鹽離子液體-水體系對木質素的溶解速率最快,是因為醋酸根離子與溴離子相比,有較強的氫鍵能力和配位能力,并且該體系的黏度較低,離子強度較大,有利于離子的移動,使其小分子更易于浸入木質素三維網狀結構中,破壞木質素分子間和分子內的氫鍵,從而有利于木質素的溶解;而磷酸丁二酯鹽對木質素的溶解時間較長,是因為該陰離子的體積較大,降低了與木質素形成氫鍵的能力;四氟硼酸鹽沒有配位能力,所以幾乎不溶解木質素。
2.3 離子液體水含量對木質素溶解速率的影響
相同時間內,木質素在70%的離子液體中全部溶解,在100%的離子液體中大部分溶解,在60的離子液體中木質素沒有完全溶解;在100%離子液體中,由于體系黏度較大,不利于離子的移動及溶解的木質素的擴散,所以木質素的溶解速率較慢。隨著含水量的增加(離子液體的質量分數為70%),系統增加了流動性,木質素在該系統中快速溶解,但隨著水含量增加(即離子液體的質量分數低于60%時),木質素的溶解速率降低,當離子液體質量分數為40%時,木質素不再溶解,呈現出明顯的溶脹現象。
2.4 木質素在離子液體-水體系中的溶解過程
木質素在離子液體-水體系溶解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先溶脹后溶解。首先離子液體-水溶劑小分子滲透、擴散到木質素大分子之間,破壞木質素的三維網絡結構,使離子液體-水-木質素三者形成新的氫鍵,木質素體積膨脹,到達一定極限時,整個木質素高分子從鏈端或內部解纏繞,分裂成一系列的碎片,分散在體系中,再達到雙向擴散均勻,完成溶解。
2.5 完全溶解木質素的TEM圖片
完全溶解的木質素形狀為球形,以分子狀態分散成均勻的溶液,顆粒尺寸小于100nm,所以木質素溶液是一種高分子溶液。
3 結語
通過光學顯微鏡在線監測系統研究了咪唑基離子液體-水體系中木質素的溶解過程:發現木質素的溶解過程是先溶脹后溶解;當陽離子為1-丁基-3甲基咪唑([C4C1im]+)時,陰離子溶解速率的順序為:OAC->Br-> DBP->>BF4-;當離子液體含量為70%時,木質素溶解速率最快;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觀測完全溶解后的木質素溶液屬于高分子溶液。
參考文獻:
[1]于雅晨,李坤蘭,馬英沖,等.反氣相色譜法測定有機溶劑型木質素的溶解度參數[J].色譜,2013,31(2):143-146.
[2]蔡濤,張慧慧,邵惠麗,等.纖維素在離子液體水溶液中的溶脹與溶解行為的研究[J].合成纖維,2010(1):33.
[3]陶用珍,管映亭.木質素的化學結構及其應用[J].纖維素科學與技術,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