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我國現今引進國外種苗的檢疫審批程序及后續監管工作流程的一些探討,整理出農業部、林業局與質檢總局三個部門間審批依據的出入之處及因此引起后續監管工作困難的可能情況,并提出三點建議以改進當前現況,進一步提高行政及通關效率。
關鍵詞:進境 種苗檢疫 監管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及其實施條例,進境種苗檢疫工作主要包括檢疫審批、口岸檢疫查驗和后續檢疫監管等環節。目前進境種苗檢疫監管涉及農業、林業、國家質檢總局三個部門,各部門均制定相應的審批管理辦法,分別對引種申請、審批程序及檢疫監管等進行具體規定。這種多部門管理的體制,導致進境種苗在檢疫審批、后續檢疫監管等存在職責交叉、職能不清、不利于有效監管等弊端,同時也給引種單位帶來困惑,人為加大企業成本,客觀上限制優良種苗品種進口。
1 進境植物種苗檢疫審批方面
檢疫審批制度是對具有較高風險植物及其產品實施的一種植物檢疫管理措施,是一項政策性和技術性都很強的工作。目前檢疫審批由多個部門負責,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檢疫審批分工不明確。農、林部門在水果、花卉、中藥材等植物種苗審批存在交叉的情況,雖然國務院辦公廳專門下發《關于水果、花卉、中藥材等植物檢疫工作分工問題的函》(國辦函〔1997〕19號),規定水果(核桃、板栗等干果除外)、花卉(野生珍貴花卉除外)、中藥材由農業部門的植物檢疫機構負責檢疫;但是省級人民政府已經規定由林業部門植物檢疫機構檢疫的,可以按其規定執行。這種審批分工明確情況,可能出現同種種苗不同審批意見和檢疫要求,給口岸檢疫部門執法工作帶來困擾。二是審批意見缺少科學支撐。農、林部門對進境種苗采取隔離種植主要以是否“首次引進”,以及隔離試種監測是否發現疫情為依據,未充分考慮不同種苗類型疫情風險和生長特性。三是審批提出的對外檢疫要求針對性不強。審批部門主要通過引種單位了解產地疫情,對口岸檢疫部門在進境種苗中截獲的有害生物信息掌握少,提出的禁止攜帶有害生物名單針對性不強,未能很好的指導口岸檢疫部門開展現場查驗及實驗室工作,有效防范檢疫性有害生物的入侵風險。如福建某公司2012年12月份申請從臺灣地區引進5000株火龍果(量天尺)苗,經農業部門審批同意引進,審批單檢疫要求注明的禁止攜帶有害生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規定的檢疫性有害生物”,審批要求該批種苗在指定地區集中種植,該批進境火龍果苗經口岸檢疫,檢出檢疫性有害生物非洲大蝸牛、菊基腐病菌,后續由口岸和種植地檢驗檢疫機構實施監督銷毀處理。
2 進境種苗入境后監管方面
一是多部門交叉管理問題。同一批進境種苗,往往需要農業部門與檢驗檢疫部門或者是林業部門與檢驗檢疫部門共同監管,這就可能造成監管要求不一的問題,給企業帶來困惑,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和監管部門行政成本。二是隔離種植場所認定問題。三個部門對進境種苗的隔離種植場所都有相應的檢疫要求,并且須經監管部門考核認定,存在檢疫要求不一致、重復認定問題。從檢疫角度,檢驗檢疫要求“隔離檢疫”與農林部門 “隔離試種”目標是一致,但有一定區別,隔離檢疫要求在指定隔離檢疫圃種植,檢疫要求高,可控性強。“隔離試種”一般選擇具有相對隔離條件的場地作為臨時隔離場,將種苗集中種植,通過生長期田間調查,完成隔離試種(檢疫)工作。三是進境種苗后續隔離檢疫困難。隔離檢疫是口岸檢疫的一種重要補充,只有經過隔離檢疫才能對進境種苗是否合格做出最終判定。有些進境種苗本身具有較高風險,如上述攜帶檢疫性有害生物的進境火龍果苗,因審批部門未要求隔離試種,后續監管困難,加大了有害生物傳入的風險。并且進境種苗沒有明確的數量限制,對于大批量進境種苗不僅加大口岸現場檢疫難度,也不利于對檢疫風險較高的進境種苗實施有效的后續隔離檢疫。
3 思考和建議
綜上所述,我國現有的國外引種植物種苗檢疫制度,在檢疫審批及后續監管方面存在諸多弊端,明顯落后于形勢,為促進優良種苗品種進口,有效防范進境種苗攜帶檢疫性有害生物的入侵風險,希望進一步完善進境種苗法律法規建設,從法律層面解決目前國外引種檢疫審批分工不明確,對外檢疫要求不規范,檢疫監管無法落實等問題,將進境種苗審批、監管權劃歸國家質檢總局一個部門統一管理。在現有體制下,建議各相關職能部門加強溝通、協作,發揮技術、資源優勢,共同做好進境種苗檢疫監管工作。一是建立進境種苗協作機制。在農業部、林業局及國家質檢總局層面加強協作,成立由三個部門專家、學者及業務骨干人員組成的進境種苗專業委員會,開展進境種苗風險評估,確定不同種苗類型的風險等級、風險管理措施和統一的對外檢疫要求。二是推進隔離檢疫圃建設和資格互認。農、林、檢驗檢疫共同制定進境種苗隔離檢疫苗圃檢疫要求和資格認定管理辦法,公布具備隔離種植資格的檢疫苗圃名單,相互認可,方便企業,促進貿易便利化。三是強化審批和后續監管的銜接。以“責、權”統一為原則,將進境種苗審批和入境后的監管統一由一個部門負責,秉承誰審批、誰監管、誰負責原則,以確保種苗入境后續監管工作的有效性,提升檢疫審批科學性和后期監管的可操作性。如果審批和后期監管歸入農林部門負責,檢驗檢疫機構就只負責口岸查驗和實驗室檢驗,并將檢驗結果及時轉交農林部門,由農林部門承擔全部后期監管工作,監管部門應在解除隔離期后,及時將隔離監管情況反饋口岸檢疫部門。
參考文獻:
[1]張曉燕,陳艷,章溯,鄭華.論進境植物種苗檢疫技術法規體系的構建[J].植物檢疫,2012(02).
[2]張乃榕,杜丹,林敏,林崇生.福建郵寄入境種苗的特點分析及檢疫管理[J].檢驗檢疫科學,2006(S1).
[3]胡家春.進境種苗檢疫工作的問題和建議[J].植物檢疫,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