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營改增”工作已經由試點地區推廣到全國試行,并在2015年全部完成。這一舉措對地方財政收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短期內對財政收入的沖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將嘗試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營改增” 地方財政收入 稅制體制
0 引言
“營改增”是指先前繳納營業稅的應稅項目改征增值稅。從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在2011年聯合下發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方案到現在,營改增范圍已經推廣到全國試行,并且在2015年完成“營改增”工作。這項工作涉及到交通運輸業、郵政服務業、電信業、研發和技術服務、信息技術服務、文化創意服務、物流輔助服務、有形動產租賃服務、鑒證咨詢服務、廣播影視服務等多個現代服務業。
1 “營改增”的積極影響
國家之所以做出如此的決策,主要是考慮到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進入轉型期的關鍵點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中的現代服務業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制造業的增值稅相比,對服務業征收營業稅的負面效應變得越來越突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服務業的稅負較高,從3%到20%不等,相比較制造業的增值稅可以抵扣,服務業的高稅率制約了其自身的發展;二是存在重復征稅的問題。服務業在提供勞務的過程中消耗了貨物或勞務,這部分已經繳納了增值稅或營業稅,之后還要再按照營業額繳納營業稅,存在重復計稅的問題。因此,“營改增”成為必然,而且從理論上來講,這樣的改革有利于減少企業稅負。從實際來看,很多企業通過這一改革,極大地減輕了稅負,以《河南日報》列舉的服務業為例,一家年銷售額400萬元的企業,依據原先標準,每年需納稅約20萬元。但營改增試點后,企業將按3%的稅率繳納增值稅,每年只需納稅11.65萬元,年納稅額下降了約40%。
2 “營改增”的負面影響
“營改增”在積極拓展稅負空間的同時,財政收入的增長趨緩在一段時間里也成為了必然。特別是對地方財政收入的長久影響。
營業稅為地方稅,稅收收入歸地方政府所有,是一項重要的財政收入。而增值稅為中央和地方共享稅種,目前分享比例為中央占75%,地方占25%。所以,可以明顯看出,“營改增”會使地方稅收收入減少,對地方財政收入產生一定的影響。即使“營改增”后這部分稅收收入總量不變,地方財政收入也必將減少75%。而且“營改增”是作為結構性減稅的重點,“營改增”后大部分企業稅負降低,意味著地方分享的25%的總量部分在減少,即地方財力大大減少。
“營改增”擴大范圍后,地方稅收中營業稅將全部或大部分喪失,企業所得稅因新增企業隨著“營改增”變為國稅征管而使地稅收入失去新的增長點。如:廣告業的文化建設事業費隨著“營改增”后,主體稅種增值稅征收權轉移到國稅,文化建設事業費也轉移到國稅,減少地方稅收,從而減少地方財政收入。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施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地方稅收機關的稅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
在改革過程中,對稅負增加的企業,地方政府必然采取措施,使用地方財政專項資金對企業予以補貼,這樣的做法有利于企業的平穩過渡,從而推進整個“營改增”的進程,但是這種地方財政補貼的做法,事實上是增加了地方財政負擔。
因此,應當采取積極措施,既要完成目前的平穩過渡,又要站在長遠利益考慮稅制的改革問題。使得地方財政收入在缺失了營業稅這一主要稅種后,仍然能夠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務的能力和質量。
3 實施“營改增”后的對策分析
3.1 進一步加強稅收征管。稅務部門應當做好“營改增”的宣傳和指導工作,使不同行業的不同企業順利完成“營改增”的過渡,促使企業能夠依法納稅,對于稅負增加的企業,實施過渡扶持政策,政策的制定應當明確化和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使之在實行過程中能夠起到有效管理的作用。在此基礎上,稅務征管部門應當提高自身專業技能,一方面對企業做好相關的培訓和指導工作,另一方面積極做好過渡時期數據的匯總和分析工作,進一步提高稅收征管水平,對納稅人進行科學、全面的管理,杜絕稅款的流失。在及時落實相關行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基礎上,提高對稅收工作的分析反饋效率,重視稅收分析的指導作用。嚴謹準確的稅源分析是提高稅收征管質量的重要保障。
3.2 加速經濟發展結構性調整 “營改增”從短期來看會使財政收入的增長區域平緩,但從長遠來看,有利于財政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盃I改增”減輕了企業稅負,從根本上促進了這些企業的發展意愿和潛力。因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使產業機構和發展方式從根本上發生轉變,會帶動文化、旅游、電子商務等一系列行業企業的經濟快速發展,從而從根本上實現財政收入的增長。在我國財政稅收體制改革逐步加快的背景下,短期內一些行業的結構調整也會受到相關稅收政策變化的影響,不過從總體上看,“營改增”的逐步落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第三產業,就是“營改增”實施的收益產業。從發達國家的稅收政策改革發展路徑來看,在其經濟結構轉型階段,適當的稅收政策調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產業結構朝著更加合理的方向轉變。
3.3 調整地方稅種結構,并明確中央和地方的事權 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在目前的過渡時期,維持現有政策,即原征收營業稅范圍內改征增值稅的收入繼續由地方政府所有。這種做法可以避免地方財政收入的大幅變化,有利于營改增的全面推行,從而為2015年的全面實施完成提供有利保障。其次,適當調整增值稅等中央和地方共享稅種的分成比例,適當提高地方劃分比例,從而保障地方稅收的基本增量,保證地方政府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和質量。在改革后期,一方面,應當完善地方稅制體系,重新對地方稅稅種結構進行調整,開發消費稅、資源稅、環境稅、房產稅等稅種的發展潛力,使之逐漸發展成為地方稅收的主體稅種;另一方面,要明確劃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事權,逐步建立合理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力度,確保各地政府行政能力有必要的財力保證,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改革和完善現有的轉移支付制度,使各級地方政府獲得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收入。在實權的劃分中,對于社會保障、義務教育等支出,由中央政府統籌安排更為適宜,可劃歸中央事權,“營改增”的減收效應也得到一定的抵償。
4 對“營改增”的進一步思考
一些觀點認為“營改增”實則是中央對地方財力的回收,地方希望改革的步子能小一點。營改增將倒逼財稅體制改革,這給地方政府以希望,但一些地方政府認為未來收益仍不明朗。地方政府一直希望中央能將更多財力或者財權下沉。但自2013年以來的現實是,地方財力有比較高的增速,但中央財力則為負增長——即中央財政的占比在下降。這使得財稅體制改革多了些不確定性。各地在積極響應的背后,另有隱情。中央層面要求推動營改增,地方政府只好響應;但“地方政府其實是希望試點慢一些,只會緊跟中央。癥結點在于營改增對地方財力的減收效應,地方政府非常希望通過財稅體制改革,為地方爭取更多財力,“營改增”未來能帶來更好的效益,甚至擴大的稅源;但短期內,地方政府判斷會帶來稅收的短收。如上海營改增試點,就帶來了積極的效益。根據對上海近2000戶試點企業抽樣調查,調查對象2012年的設備采購金額同比增長136%,就業人員數量同比增長3.04%,高于服務業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在市場銷售增速回落的情況下,試點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9.8%和19.3%。不過“政策洼地效應”,助推了先行試點省市的積極效益。營改增對地方財政收入的影響,現在沒有確切的數據,這里既摻雜著“洼地政策”的影響,也有“營改增”促進產業分工帶來的效應,對于這種情況,本質上目前還不是很容易就能區分清楚。
參考文獻:
[1]饒明曉.“營改增”對河南省財政收入的影響分析[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8).
[2]周潤生,劉在中.“營改增”對吉安財政收入影響的分析[J].中國財政,2014(5).
[3]周艷.分稅財政體制下的地方稅體系健全探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
[4]梁萍.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對財務管理的影響研究[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5]胡紹雨,申曙光.我國稅收制度優化研究——以低碳經濟為視角[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
作者簡介:韓玉竹(1983-),女,山東濰坊人,濰坊工程職業學院會計與統計學院;李文(1988-),女,山東青州人,濰坊工程職業學院會計與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