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地道橋頂進施工中,必須對鐵路線路進行加固。線路加固通常采用吊軌縱橫梁加固方式:縱、橫梁一般為工字鋼,吊軌為43kg/m
或50kg/m鋼軌組合成3-5-3或3-7-3軌束梁,這種方法雖然已經比較成熟,但遇有道岔時,加固的質量變差,岔區加固體系薄弱,安全危險性增大,往往導致道岔設備出現故障,影響正常行車及安全,同時養護維修量大大增加。本文結合在秦皇島市龍港路下穿津山鐵路框架橋的頂進施工實例,介紹岔區線路加固施工工藝,對今后類似工程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框架橋頂進 鐵路岔區 線路加固 施工技術
1 工程概況
本工程師秦皇島市龍港路下穿津山鐵路津山線K426+
307.8 2-20m框架橋,下穿道路中心線與津山鐵路上行正線的夾角為69.4°。結構采用雙孔連體式框架結構,凈跨為2-20m,結構總高8.6m,結構凈高6.0m,橋主體長34.5m,寬43.9m。橋址處共有四股鐵路正線,軌底高程差為220mm,其中北側的八三線高程最低,自北向南依次為:八三線,50kg/m鋼軌,砼枕,非電氣化鐵路;龍山聯絡線上下行正線,60kg/m鋼軌,砼枕,電氣化鐵路,無縫線路;龍聯線,60kg/m鋼軌,砼枕,電氣化鐵路;龍山聯絡上行正線為直線,龍山聯絡下行線、八三線、龍聯線為曲線。
2 主要施工技術
2.1 施工準備
首先由技術人員按照既有枕木間隔現場布置穿入長木枕及橫梁的位置,并用油漆記號標注在鋼軌上。其次限速施工開始后岔區線路在加固范圍及兩側100米范圍內復緊線路連接零件,保證既有軌道結構強度和穩定性。
2.2 穿枕木
在滿足穿設工字鋼橫梁的前提下岔區枕木不進行方正也不進行抽換,盡量利用既有枕木空布置長木枕及橫梁工字鋼的位置,保持岔區既有軌道的強度和穩定性。岔區既有枕木滿足吊軌要求長度的盡量利用既有枕木進行吊軌,當既有枕木長度較短,兩側無法吊軌時,需要穿入加長木枕以滿足吊軌要求,吊軌木枕間距不大于1.1米并與橫梁工字鋼間隔設置。
2.3 線路吊軌
吊軌梁采用3-5-3式,組裝采用穿袖式,接頭錯開1.5m以上,并與主軌接頭錯開擺放,組織人力按5吊軌形式(在道岔內位置不夠時改為三吊軌)將鋼軌依次扣放在線路外側及道心,形成軌束梁。吊軌梁與其下面的長枕木采用特制的φ22U型螺栓卡和吊軌扣鐵連接加固在一起,與既有軌道形成整體結構。
道岔轉轍部分吊軌方法:
在道岔轉轍區盡量利用既有岔枕,在道岔鋼軌外側采用3-3形式吊軌,因道岔拉桿的存在,在轉轍部分,將道心內5扣吊軌組取消。而3扣吊軌在道岔轉轍機處(動作桿與表示桿)采取下吊軌斷開、上吊軌連續貫通的“過橋式”方法組裝,既保證加固質量又能防止搬動轉轍機不靈活發生行車事故,5扣吊軌在道岔轉轍活接頭后與轍岔間鋪設。
岔心及渡線吊軌方法:
在渡線兩側及兩側正線內側3吊軌及轉轍活接頭后與轍岔間5吊軌與岔心兩側5吊軌隨線路空隙盡量向轍叉心延伸。渡線兩側3吊軌及伸向岔心的正線內側3吊軌穿插,穿插長度不小于1.0m。
岔區內吊軌必須根據實際布置位置合理確定鋪設長度,保證按要求位置斷開、盡量延伸滿足穿插要求和加固長度,并保證不侵入列車限界滿足道岔設備正常使用,滿足加固的安全和質量。
2.4 橫梁加固
道岔內工字鋼橫抬梁與其他線路橫抬梁貫通設置,穿設間距為1.1m,采用Ⅰ45工字鋼采用接頭板焊接連接接長,幫焊鋼板焊接長度應不短于200mm,厚度不少于10mm。尖軌范圍內橫梁工字鋼托在木枕下方,同時橫梁與木枕、上面的吊軌用φ22U型螺栓卡和蓋板連接在一起。
人工開挖工字鋼槽,采用隔三穿一方式抽穿,組織人力將枕木下石碴掏空,采用吊機輔助人工用棕繩把工字鋼拉入挖好的槽內。穿工字鋼本著先挖先穿,每穿完一根及時調整起平,與上面的枕木和吊軌梁牢固密貼,下部道碴搗實加固后再穿入下一根。
道岔轉轍部分是加固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在主軌下枕木采取加裝鋼板的方法,使道岔轉轍部分保持在整體平面內。同時橫梁、道岔枕木、鋼板通過U型卡子加固為一個整體。
道岔轉轍部分鋼板組裝方法:
在尖軌尖端至活接頭處轉轍部分木枕下墊入鋼板,鋼板采用厚20mm,寬500mm尺寸,每股主軌下墊入一道。在穿入工字鋼橫梁時,將并列兩塊鋼板順入主軌枕木下面,至少三根橫梁支撐同一截面上的兩塊鋼板,鋼板上面的枕木、下面的橫梁工字鋼采用φ22U型螺栓卡和蓋板與吊軌梁連接在一起,利用主軌下墊入的長鋼板將岔區線路縱向整體抬平形成平面穩定結構。
加固時必須保證岔區每道工字鋼橫梁自身的水平和工字鋼的高度符合既有線路軌面坡度的要求,同時縱橫梁之間加墊木板使縱橫梁連接緊密整體受力,形成符合既有線路狀況的加固體系,以使上面的道岔整體平整,保持既有道岔的平面幾何形位,同時保證了道岔在施工期間的正常使用。
道岔定位柱過渡方法:
線路加固和頂進前,由設備單位配合改造,新建兩組臨時過渡軟橫跨事先將橋上軟橫跨遷移出橋體范圍,進行過渡。道岔定位柱在線路加固中接觸網要點臨時過渡固定到三根工字鋼橫梁上,橋體頂進就位后再及時挪至橋頂做永久處理,以保證線路加固和頂進的順利進行。施工次序是:首先在原道岔定位桿的一側約1m內將槽鋼焊在3根連續的線路加固工字鋼橫梁上,替代的鋼立柱通過鋼板用螺栓固定于槽鋼上。第二步在接觸網要點移設軟橫跨時,將道岔定位桿上的接觸網線移設至替代桿上,但相交點不變,保證施工中正常使用。第三步:要點用吊機將原混凝土定位桿拔除。第四步框構頂進到位后,在原道岔定位桿處即現在的橋頂重新安裝永久鋼立桿(鋼立柱,與橋頂通過錨栓連接),要點將道岔定位網線移設將替代桿拆除。
2.5 縱梁加固
橫梁鋪設后,每股線路外側均采用I45雙工字鋼并用作為一組縱梁,接頭用20mm的鋼板焊接牢固,縱梁要求平整順直,縱梁連接接頭錯開不小于1.5m。用人力配合吊機將工字鋼抬放到橫梁工字鋼面上,擺放整齊平穩??v梁與橫梁采用φ22U型螺栓卡和扣板連接為整體,使縱橫梁工字鋼加固形成框架網格整體結構,并在縱梁下設置枕木垛支撐牢固。
岔區線路兩側I45b工字鋼縱梁,兩根一組,局部在伸向岔心處采用一根一組,以使縱梁盡量延伸,伸向岔心的縱梁終點處要搭設枕木垛或可靠支墊在框架橋上,保證道岔處線路及加固體系有效支撐,結構穩定不發生變形。
轉轍部分縱梁加固方法:
轉轍部分因轉轍器影響,與岔前后縱梁無法貫通,此處在轉轍器外側單獨設置6米長縱梁加強,該道縱梁與前后縱梁每側至少重疊3根橫梁并不少于1.5m以上,以保證縱梁加固的強度及連續性。
2.6 檢查驗收
縱梁鋪設后,全面檢查縱橫梁及吊軌梁各部分連接是否牢固整體受力。為防止線路框架橫向位移,在縱梁與枕木間,用100mm×100mm方木作為支撐,并用木楔打緊;檢查道岔的軌距水平支距方向是否良好;轉轍部分、轍叉心、尖軌及電器設備無變形卡阻,無下沉故障,密貼靈活,工作正常;滿足行車安全要求。
3 結束語
“框架橋頂進下穿鐵路岔區線路加固施工技術”的關鍵是采用橫梁抬縱梁挑吊軌過橋、尖軌轉轍器下墊入鋼板整體加固、轉轍器外側設置補強縱梁、轍岔處道心扣軌延伸穿插及道岔定位柱采取臨時替代桿過渡措施等。
參考文獻:
[1]毛坤海,龔宏華.箱涵頂進線路加固中便梁支點(樁基)優化設計[J].鐵道建筑,2011(02).
[2]郭國棉.框架橋頂進施工時既有鐵路架空加固技術[J].國防交通工程與技術,2009(01).
[3]艾長江.框架橋下穿鐵路頂進法施工技術[J].國防交通工程與技術,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