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民訴法為適應訴訟實踐的發展需求,在原民訴法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新、完善和細化。作為律師,在代理案件時必須針對新民訴法的制度變化進行有效應對,以提升其法律服務水平和質量。本文主要就新《民事訴訟法》的實施對律師執業的影響進行了分析與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民事訴訟法 訴訟制度 新規定 律師執業 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構成之一,是規范民事訴訟程序、保障人民合法權益的基本規則。目前,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是在1997年的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四次會議上通過的。2007年,我國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針對民事訴訟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缺陷,對該法做出了適當修改。
隨著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步伐的逐步加快,我國民事訴訟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更多,民事案件審理數量逐年上升。在此背景下,原有的民事訴訟法已無法適應當前民事案件的訴訟需求。因此,我國法律部門必須進一步完善民事訴訟法,并制定一些新的法律規范,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
我國于2012年8月31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上通過了民事訴訟法修改意見,并于2013年1月1日正式施行,此次民訴法修改變動較大,由原來的268條增加到284條,刪除了第二十六章財產保全一章6條,同時刪除了第16條、第242條、第243條,增加了25條、修改了51條。修訂后的民事訴訟法將全面規范民事訴訟,這對于律師界而言是一次機遇,也同樣面臨激烈的競爭,對律師執業提出了更高、更專業的要求,律師代理案件時需要針對新民訴法的制度變化進行有效應對。
1 新民事訴訟法在訴訟制度上的新規定
由于民眾權利意識的覺醒,民事訴訟案件數量大幅攀升,為適應不斷發展的民事訴訟形勢,新民訴法主要在以下方面進行了制度變化:
1.1 制度創新方面
①引入誠實信用原則(第13條第一款)。新《民事訴訟法》將虛假訴訟、惡意訴訟行為寫進民訴法(第112條、113條)。這一規定有效避免了當事人出于侵占他人財產或逃避查封目的而轉移財產情況的出現。②新增公益訴訟(第55條)。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成熟,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案件層出不窮。在此背景下,加快公益訴訟立法,積極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已成為大勢所趨。公益訴訟進入民訴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③裁判文書向公眾公開(第156條)。與人民法院公開審理、公開宣判形成有效統一,但是,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除外。④小額標的案件一審終審(第162條)。這不僅能節約訴訟成本,又能盡快解決矛盾。⑤特別程序中增加兩類案件,即確認調解協議案件和實現擔保物權案件(第194條、195條、196條、197條)。這樣規定既實現了審判工作與人民調解工作的有序銜接, 又大大減少了債權人實現抵押權的程序,從而可以節約多項訴訟成本。
1.2 制度完善方面
1.2.1 完善了調解制度 強調調解結案(刪除原法第16條,增加第122條)。盡量調解原則有助于化解矛盾,提高效率,實現社會和諧穩定。
1.2.2 完善了證據制度和證據規則 在證據種類方面,一是增設 “電子數據”新證據(第63條),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以電子數據存在的事實劇增,增加此類新證據是與時俱進的體現;二是將“鑒定結論”修改為“鑒定意見”(第124條、171條)使其更加切合實際;三是極大地降低了逾期舉證的訴訟風險。
1.2.3 完善了保全制度 新《民事訴訟法》將第九章的章名以及第96條、第99條以及第140條和第256條中的“財產保全”統一修改為“保全”;在保全的范圍方面(第100條),新增行為保全;在訴前保全方面(第101條),增加了仲裁訴前保全,進一步完善了保全制度。
1.2.4 完善了執行制度,加大了執行力度 一是和解協議可以撤銷(第230條),有利于維護申請執行人的合法權益。二是增設立即執行制度(第240條),執行員在向被執行人發執行通知時,可立即采取強制措施。三是擴大可執行財產的范圍(第242條)和被執行財產的處置程序(第247條),將銀行、信用合作社變更為有關單位,并對查封財產拍賣作了具體規定。
1.2.5 完善了檢察監督制度,擴充監督范圍、途徑和形式 一是增加檢察院對民事訴訟和民事執行活動的監督范圍(第14條、第235條、第212條);二是增加了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的監督方式(第208條、209條、210條、211條),新法規定檢察院在民事抗訴中享有調查取證權。
1.2.6 完善了再審制度 一是將部分案件再審的權利下放(第199條);二是將調解書明確列入再審的范疇(第198條、202條);三是縮短了申請再審期限(第205條),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時效又回到原來的六個月。
2 新民事訴訟法制度變化對律師執業的影響
2.1 在貫徹誠實信用原則方面 誠實信用原則被稱為現代民法的“帝王原則”,就是要求人們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講究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此次新民訴法修改確立了誠實信用原則,對違背誠信精神的行為做出了具體的處罰規定。這既是當代民事訴訟理念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當前我國民事訴訟實踐的現實需要。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為律師,不僅自己要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更要引導當事人遵守誠實信用原則,不要為了一點利益而以身試法。既要維護當事人的利益,也要承擔起社會責任,為在全社會樹立誠實信用意識和形成誠信的良好社會風尚做出表率。
2.2 在約定管轄權方面 新民訴法在原民訴法規定的基礎上,適當地調整了約定管轄權方面的內容,增加了“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并將約定管轄案件的范圍,由原來僅適用于“合同糾紛案件”,擴大到了“合同或者其他財產糾紛案件”。
律師代理實務中,有時苦于找不到就近的、合適的案件管轄法院而絞盡腦汁,疲于各地奔波。新民訴法的實施,使得律師在實務中就管轄問題有了更加靈活操作的空間,從而充分發掘案件管轄的聯結點,以做到出現糾紛時有利于己方當事人的管轄。當然,在適用約定管轄時,律師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予以選擇和處理。
2.3 在證據制度方面 一是注重電子數據這種新證據的使用。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國在法律證據搜集和整理方面發生了很大變革,電子數據逐漸成為一種新增證據種類。在今后的民事訴訟中,律師要有意識地指導當事人收集QQ聊天記錄、微博私信等材料,將大大方便當事人的舉證與維權。二是準確把握舉證時間點。為及時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提高訴訟效率,需要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在訴訟中及時提交證據。對于當事人逾期舉證或逾期拒不舉證的,新法規定法官應依據不同情況分別處理,不能一味地適用舉證規則來斷案。在新法框架下,律師必須準確把握舉證時間點,最大程度的恢復案件客觀事實,真正實現案件的公正處理。三是準確把握鑒定意見的法律地位。一直以來,鑒定人在幫助法院審查證據、認識案件事實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近年來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加之對鑒定機構權威性的懷疑,一旦結論對己方不利,就會對鑒定結果不予認同。這一改變非常重要,有利于防范司法實踐中鑒定人自作判斷、“以鑒代審”的情形。
2.4 在法律服務競爭方面 新民訴法第58條第2款規定:下列人員可以被委托為訴訟代理人:(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法律地位得到了認可,今后在民事訴訟領域法律工作者將與律師一樣作為職業的訴訟代理人,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成為法律服務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這一規定對律師代理業務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有利于律師專業能力和服務質量的提升。
2.5 在公益訴訟方面 新民訴法對于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規定已經向前邁出了一步,允許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般認為美國是現代公益訴訟的創始國,律師在公益訴訟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正是律師業推動了公益訴訟的發展。在新民訴法的框架之下,我國律師在公益訴訟領域是大有作為的。首先,在法律未明確哪些組織和機關可以或適宜提起公益訴訟的情況下,律師可以向立法機關或司法機關提出立法建議和司法建議,明確哪些機關和組織可以提起公益訴訟。其次,律師可以盡自己的努力去界定在哪些領域可以提起公益訴訟,目前新民訴法列舉的公益訴訟領域僅僅是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實際上公益訴訟的領域可以擴展到鐵路、航空運輸、殘疾人權益保護、政府信息公開、就業歧視、公民隱私保護等領域,在這些領域都可以或適宜提起公益訴訟。最后,在目前的民訴法框架下,律師可以接受有關機關和社會組織的委托,代理公益訴訟案件,通過有影響的公益訴訟案件,推動整個社會對社會公共利益的關注和保護,使整體的社會環境得到改善。
2.6 在訴訟保障制度方面 一是新民訴法在訴訟期間規定方面有變化,作為律師必須掌握,同時及時提醒當事人及時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二是作為代理人必須告知當事人民事訴訟中的相關強制措施的變化規定;三是解決了刑事訴訟文書“送達難”問題。一般訴訟文書都是以法院派人上門、郵寄、公告等方式送達。但這種送達方式既費時又費力,不符合經濟性原則。因此,新法對此做出了具體規定,規定當事人可以在法院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一般以電子郵箱或傳真為宜,法院可以在征得當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將訴訟文書,如案件受理通知書、開庭傳票等以電子郵件或傳真發送給當事人。而律師作為專門的法律工作者,在代理業務時完全可以在電子郵件或傳真方式進行訴訟文書的簽發,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資源,適應無紙化辦公,同時也能大大提高訴訟效率。
2.7 在保全方面 新民訴法將“責令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作出一定行為”作為一項新增的保全措施予以推行,有效保障了訴訟雙方的合法權益,避免了民事判決生效前一方當事人行為對另一方造成損害情況的出現。因而,作為代理律師可以根據案件實際情況,及時向法院申請發放“行為令”,切實保障當事人的權利能夠順利實現。
2.8 在二審制度方面 受多方因素影響,司法實踐中,二審法院直接對案件徑行裁判幾成慣例,鮮有開庭審理的做法。推動法院二審開庭審理,是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反復強調的工作之一。各級人民法院也多措并舉推進這項工作。新法的規定使二審不開庭的條件更加具體,更具可操作性,為保證審判工作的質量,提供了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3 小結
綜上所述,新民訴法實施后對律師執業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說機遇是因為新民訴法實施給律師執業帶來了更多業務拓展和技能展示的空間,說挑戰是因為新民訴法實施給律師執業理念和業務開展帶來了更多的改變,我們如何去適應這個變化,這將是一個漫長緊迫而又不得不做的功課。
參考文獻:
[1]陳衛東.中國律師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韓志紅,阮大強.新型訴訟——經濟公益訴訟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何家弘.證據法學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湯維建.民事訴訟監督制度的新發展[N].檢察日報,2012-
09-18.
作者簡介:
王方寶,男,安徽六安人,中共安徽省六安市委黨校綜合教研室主任,法學副教授,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