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青年強則國家強。在現階段,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構建顯得尤為重要而又緊迫。在教育過程中,如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大學生培養工作的始終,使社會主義價值觀內化為大學生的內在思想,外化于大學生的自覺行為,是一個重要的理論與實踐課題。本文從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入手,指明了當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現狀,剖析了問題產生的原因,闡明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并著重探討了培育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現狀 培育 途徑
1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狀
當前大學生總體思想政治修養良好,價值取向健康向上。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社會領域發生了深刻變革,國際政治格局呈現多極化,文化朝多元化發展,各種思想潮流不斷涌現,使大學生傳統的價值觀念受到極大的沖擊。生于80、90后為主的大學生青年,價值觀正處于形成、發展和定格階段,思想趨于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對社會的發展變化有著特殊的敏感性,于是在價值觀領域呈現出復雜性和矛盾性,具體表現在: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卻存在知行脫節現象;愛國精神激蕩昂揚,但社會責任感不強;思想積極向上,但功利意識明顯;理想志向遠大,卻不篤行實干;既在精神境界上崇尚真善美,又在現實中追求虛榮浮華;只重視文化課成績,忽視道德情感培養;宣稱堅持集體主義,卻在利益沖突時傾向個人私利。
大學生價值觀領域之所以呈現以上特點,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缺失。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等院校作為國民教育的中堅力量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要基地,必須充分認識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性,在大學生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育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指人們對社會主義價值的性質、構成、標準和評價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指社會主義社會的政府和人民共同為之努力奮斗的價值取向,是實現社會主義價值目標的思想保證和行動指南。黨的十八大報告用24字精辟地歸納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為核心的價值觀進一步激發了大學生立志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刻苦學習的熱忱,使大學生朝著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強國這一偉大目標而努力。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為大學生營造了公正、法制的社會氛圍,引領大學生為實現自由、平等的愿望而發奮圖強。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核心的價值觀給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指明了方向,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出了殷切要求。
對大學生而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基本內容,重點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培養高尚品德,強化誠信意識,倡導務實理念,增強社會責任感,引導其逐步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利益觀和價值觀。
3 培育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
3.1 突出教育功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
3.1.1 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德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的必修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主渠道。但是當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著“灌輸式”等不科學教學方式,使該課變得“枯燥”“不受歡迎”。因此,要創新教學方法,通過多媒體教學、課題討論、學習交流會等生動活潑的形式,提高學生興趣,強化思想政治理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塑造功能。
3.1.2 突出專業課程的主導作用。專業課在大學總課程占核心地位,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要把專業教育與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貫穿專業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把“傳道”與“授業”、“解惑”結合起來,既給學生以知識的力量,也給學生以思想的啟迪,既注重科學知識的繼承,又注重人文精神的滋養。
3.1.3 突出教師言傳身教作用。教師作為大學生的導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準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并不斷增強個人綜合素質,以扎實的專業功底取信學生,以深厚的學術造詣引領學生,以高尚的人格之光燭照學生,以甘當人梯和鋪路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感召學生。
3.1.4 突出教材的導向作用。教材是教師備課、學生學習的主要資料和依托,高校要圍繞德育目標來選擇高質量教材,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要求細化并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材編排之中。
3.2 創新構建渠道,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化于行
3.2.1 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之中。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啟迪學生心智、激發學生激情,而且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選擇、人格塑造和行為習慣。社團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的第二課堂,遵循的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因此,要積極利用校園社團這個載體,在社團活動的設計上,充分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元素,積極發揮校園文化在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等方面的作用。
3.2.2 鼓勵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行為導向,只有反復實踐、持之以恒,才能使教育見到實效。要組織大學生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強化大學生“為民、奉獻”精神。要鼓勵大學生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下鄉支教、扶貧結對等活動,讓大學生珍惜現有生活,激發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學校還要定期組織大學生深入社會各行業開展調查、訪問、參觀,使大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和理解現實的社會問題,理性的看待就業形勢,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3.2.3 深挖民族傳統節日內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節日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遺產,承載與傳遞著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在節日里,高校不能僅僅簡單的通過懸掛條幅、擺放展板等形式開展節日文化宣傳,還要充分挖掘節日文化的內涵和教育價值,將核心價值理念滲透到節日活動中去,更加周全地設計活動的步驟、程序和環節,開展有特色有內涵的節日慶典活動。如利用國慶節組織大學生前往革命教育基地,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大學生愛國情懷。
3.2.4 用好宣傳媒介,生動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要求。要充分運用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平臺,發揮校園廣播、網絡論壇、展板專欄、手機短信等媒介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力強的特點,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注重宣傳典型,選取對大學生影響力大的先進事跡進行深入報道,發揮榜樣的力量。
3.3 建章立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固化于制
3.3.1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學生行為準則和獎學金考評制度中。高校制度是調整高校活動中各種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稱,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學校在制定學生準則時,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制定制度的指導思想,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守則等行為準則之中,使大學生在遵守和執行制度時,不知不覺將制度所蘊含的價值觀念、文化內涵轉為內化的思想意識,并通過長期的重復,形成習慣固定下來。同時,學校還要完善大學生獎學金考評制度,提高大學生思想素質和價值觀塑造在總考評分中的分值比例。
3.3.2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至教學評價機制中。以往的教學評價制度,主要注重教師教學成績、講課方法和態度,對教師在學生價值觀培育方面有所忽視。因此,要創新教學評價機制,加大對教師是否具有崇高的師德,是否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否有助于發揮學生潛能,是否重視學生能力、素質和價值觀引導等方面的考核力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象化、制度化。
3.4 營造氛圍,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提供良好環境
3.4.1 營造良好社會風尚。社會風氣、時代潮流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具有巨大的影響作用,主流媒體要發揮輿論導向功能,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能量,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廣大黨員干部要率先垂范,積極實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影視、體育明星等公眾人物要身體力行,充分發揮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的道德引領和行為示范作用。
3.4.2 打造文明校園環境。優化校園環境,是進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首先要明確校園環境建設的主題,確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理念的校風校訓,樹立崇尚真善美、追求德智體為核心的教風學風。其次,要利用校園廣播、宣傳版畫、報刊專欄等媒介,宣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凈化校園主流文化環境。此外,高校宿舍作為大學生的第二家庭,宿舍環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起著熏陶和導向作用。因此,要加強高校宿舍管理,提高宿舍成員的整體素質,營造健康、向上、和諧的宿舍環境。
3.4.3 構建和諧家庭環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認為:“家庭作為社會的單元,承擔著培養下一代的重任。家庭教育中飽含了豐富的教育意義和作用。因此,教育應以家庭生活為中心,通過家庭生活來進行。”可見家庭教育作為一種生活教育、親情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大學生家長要注重個人形象,在家族關系和社會關系處理中做到謙和禮讓,互相尊重,團結協作,為下一代樹立良好的榜樣。
3.4.4 凈化網絡環境。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大學生網民比例高達95%,互聯網深刻地改變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網絡是把雙刃劍,除了是信息的寶庫,還是信息的垃圾廠,各種暴力、黃色信息充斥其間,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傳播非法信息,對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同時,網絡的虛擬性,弱化了大學生的行為約束機制,極易使大學生形成虛擬性格,甚至導致大學生網絡犯罪事件的發生。因此,必須采取法律手段,完善網絡監管,凈化網絡空間。此外,可以在網絡上開辟適合大學生心理,符合大學生特點的網站、論壇等,積極發揮網絡在價值觀傳播中的積極作用。
4 結論
培育和構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高校積極發揮德育功能,大力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也需要家庭和社會的主動配合,以和諧的家庭氛圍、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健全的制度鞏固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會與學校攜手育人的強大合力。此外,大學生必須通過自身努力,強化學習,踴躍實踐,切實領悟好、理解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用正確的價值觀內化精神世界,并積極利用多種渠道,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化為自覺行為。
參考文獻:
[1]韓瑞英.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思考[J].東南西北·教育觀察,2011(11).
[2]黃瑩瑩.論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構建[J].教育與現代化,2009(2).
[3]王南莆.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特征和功能[J].學理論,2009(12).
[4]潘清.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原則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3(7).
作者簡介:包根梅(1976-),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任十多年的班主任,多次被評優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