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區域經濟對實現協調發展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陜西省渭南市和寶雞市2000-2009年經濟數據的對比,分析了兩地的經濟發展;結果表明:兩地的經濟都有較大發展,但寶雞的發展規模、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都高于渭南;寶雞第二產業比重大,而渭南則以第一產業為主。此外探索了差異發展的原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區域經濟 差異 協調發展
區域差異是區域發展中出現的一種必然現象[1]。廣義上是指不同地區自然地理條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等方面存在的差異;狹義上是指不同地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形成了適合國情的區域差異理論,研究的地域單元有東、中、西三大區差異和省區間等尺度。
寶雞和渭南是陜西的“西大門”和“東大門”,在區域發展戰略上都有重要地位,但經濟發展模式和水平有一定差異,造成差異的因素眾多。縮小區域經濟差異,對實現區域協調有重要價值。本文以寶雞和渭南為例,分析兩地的經濟發展差異及原因,并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
1 經濟發展差異
為了反映區域經濟水平,本文選取了地區生產總值(X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2,億元)反映經濟規模,選取人均地區生產總值(X3,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元)和農村人均純收入(X5,元)反映經濟效益,選取第一產業比重(X6,%)、第二產業比重(X7,%)和第三產業比重(X8,%)反映經濟結構,見表1、表2。
1.1 總體發展
通過表1、2可看出2000-2009年寶雞和渭南兩市的經濟都呈上升趨勢,且增長速度在加快,說明兩市的經濟規模和效益都有明顯增加。
1.2 發展差距
從生產總值可見兩地隨著發展,差距在拉大,且寶雞較渭南起點高。2000年寶雞生產總值為195.34億元,渭南為165.47億元;2009年寶雞增長到806.54億元,渭南為636.95億元;寶雞增長了312.89%,渭南增長了284.93%,兩地不管是經濟規模還是增長速率寶雞領先于渭南。
根據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村人均純收入的對比,可看出2000-2002年兩地差距不大,2002年后差距開始拉大。這是體現生活水平的關鍵指標,可看出寶雞人民生活水平增幅較快。
2000-2009年寶雞第二產業比重為56.34%,高于渭南的平均值41.84%;渭南第一產業比重為18.8%,高寶雞約七個百分點。說明兩市產業結構有較大差異。
2 原因分析
2.1 自然因素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環境[3]。寶雞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某種程度不利于大規模商品農業發展;自然資源方面已發現礦產地127處,礦產資源豐富,對發展工業十分有利。渭南地處渭河下游,土地肥沃,地勢平坦,雨熱同期,為農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農業產值一直在GDP中占很大比重。
2.2 政策因素
建國初的“三線”建設,寶雞憑借有利地理環境接納了許多遷往內地的工廠;寶成線的建設,使寶雞成為名副其實的交通樞紐[4]。而渭南地處渭河泛區,三門峽水庫的修建,不少地區被劃為庫區;黃河倒灌,水患嚴重,當時的地理狀況不具備大型企業布局的條件。而渭南較寶雞有廣闊的平原,因此渭南被定位為西北重要商品糧基地[5]。
2.3 區位和交通因素
寶雞歷來是通往西北和西南的必經之地。詩人李白的《蜀道難》,說明寶雞是通往蜀漢的交通要道。建國后修筑了寶成線、寶蘭線,使之成為我國重要的鐵路樞紐,因此寶雞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渭南在地理位置上臨近西安,使其交通樞紐的重要性下降。盡管渭南潼關是進出陜西及西北的重要關口,但經過潼關的車輛不需中轉。因此渭南無法成為同等級別的鐵路樞紐。
3 對策
3.1 加強宏觀調控
要消除區域經濟差異,需政府主導,配合區域實際制定政策。寶雞和渭南可通過健全和完善經濟政策,刺激欠發達地區的經濟活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3.2 優化產業結構
寶雞應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結構,發展低碳技術,實現經濟和生態的雙贏,同時發展第三產業。渭南則應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充分利用現有土地資源,增加農民收入;發展新型工業,改造傳統工業,提高生產效率。
3.3 建立增長極
寶雞交通發達,可建立“一核多極”的增長系統,“一核”為寶雞市,“多極”為下轄的蔡家坡、太白縣等區;完善交通網絡,依托隴海鐵路,形成多層次增長極體系。渭南可建立二級增長極系統,第一級為渭南市,第二級為富平、華縣等區;完善交通,依靠高鐵等交通優勢,實現經濟一體化。
3.4 抓住機遇
寶雞和渭南應抓住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契機,充分發揮區域優勢。一方面繼續保持寶雞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另一方面渭南要轉變發展思路,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紅,任啟平.山東省區域差異及對策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8(3):48-51.
[2]李烔光.重慶市90年代以來的區域差異變化分析[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4,20(1):27-31.
[3]李小健.經濟地理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87-388.
[4]王美霞,任志遠.關中-天水經濟區人口與經濟發展協調性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1,25(1):1-4.
[5]杜忠潮,張濤.區域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度分析——以陜西省10市域為例[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23(2):69-73.
作者簡介:楊秀英(1982-),女,山西原平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區域發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