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人與海》是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成的小說,它既是一部具有現實主義的力作,也是一部有多個層面寓意的作品。其中,桑提亞哥的“硬漢“而又矛盾的形象,以及大海、鯊魚等隱喻啟發人們細細品索,反復吟味。本文從文章的主人公和其生存環境等各個方面分析其中的象征意義。
關鍵詞:象征因素 海明威 生存環境
海明威崛起的時代是歐美象征主義的時期,是詩壇向整個文學領域滲透的時代,因此海明威被研究者們歸在象征主義作家中,而海明威自己也認為自己的小說是一座冰山,需要作者自己去深刻體會才能明白。《老人與海》是海明威一生創造的結晶,也是思想和藝術的總結。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作品篇幅相對較小,但是含義卻很豐富,文章中隱含著很多作者的思想依托,每一個詞都有著它特有的作用,沒有一個詞是多余無用的。
1 桑提亞哥是“硬漢子”精神的最佳體現者
老漁人桑提亞哥是海明威在小說中所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劇性英雄角色,也是海明威一生塑造的硬漢性格中最后的一個總結。老漁夫桑提亞哥象征著一種哲理化的硬漢子的精神,一種“打不敗的失敗者”,一種壓倒命運的力量,這也有力的體現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則”。桑提亞哥是勇敢、自信的化身,在他身上體現著人類深處的困境以及面對死亡時所表現出來的勇往直前,戰勝困難的高貴品質。無疑海明威把自己賦予到這個他為之瀝盡心血的角色身上。作品中的主人公桑提亞哥在故事的開頭就處于不利地位,同行都認為他“倒了血霉”。但他認為“痛苦對一個漢子來說,算不上什么”。在第85天,他又“駛向更遠的地方”,終于捕到一條力量比他大得多的大馬林魚。當馬林魚被鯊魚咬去大約四十磅肉時,老人還不曾沮喪,甚至很英雄地想著:“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但是卻不能夠打敗他。”海明威就是通過這樣借主人公桑提亞哥的話表達了他自己認為在當時人們應有的生存信念。
“不過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既體現了人類抗拒命運的宣言,更是海明威內心的真實寫照。文章中老人在面對長達84天未有收獲的情況,面對來自人們鄙夷的猜測,依然義無反顧的出海。與其說是為了生存倒不如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向外人顯示自己的青春。小說的結尾很值得人們深思,老人拖著大魚的骸骨回到沉睡中的海港。第二天早上,“許多漁夫圍著那條小船,看著綁在船旁的東西,有一名漁夫卷起了褲腿站在水里,用一根釣索在量那死魚的殘骸”。老人能夠很坦誠勇敢的承認自己的失敗,卻又相信自我的力量,因此縱然失敗,他卻依然有勇敢無比,毫不氣餒的精神。如果說人生是一個競技場,自然是最大的背景,那么桑提亞哥已經完全超越自然這個大背景,超越了人生中的磨難或者失敗等。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海明威,面對戰后所遺留下來的給社會帶來的混亂和毀滅,他覺得人們要想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下去,就必須具有老人那種“打不敗”的硬漢精神。
海明威到最后依舊是堅強的,誠然的活著,但是我想海明威選擇這樣的結局跟他在《老人與海》中所塑造的結局是異曲同工的。而海明威注定又是孤獨的,他的孤獨是超乎別人理解的孤獨。他曾經說過“寫作,在最成功的時候,是一種孤寂的生涯”。最后海明威的終結,終于也像他希望的孤獨一樣不為人理解。
2 大海是海明威生存環境的象征
大海在整篇故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它是桑提亞哥老人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也是老人生活的全部內容,也為老人提供了能夠展示自己勇氣和毅力的場所。茫茫的大海是神秘的,有時候她很仁慈、美麗,但是有時候她也會很殘忍地對待其他生物。桑提亞哥在這里所流露出的不滿是對大海殘忍的不滿,主要是因為老人對大海所傷害的一些弱小鳥兒們的同情。我們結合海明威的經歷,可以聯想到當時美國的現實,因為受到麥卡錫主義的影響,民主與進步等力量都遭遇瘋狂的迫害,整個美國社會都彌漫著恐懼的氣氛,海明威在文中所表達的就是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及控訴。而文章所寫出老人對海的依賴又帶有一種征服欲望,這就像海明威所面對文壇時所表現出的感覺,既想通過寫作成就自己,同時無論是內心的責任感還是外界的期望帶來的壓力都在迫使海明威重新振作,重新拿出自己最宏偉的華章。
關于海明威之死,評論家給了很多種說法,普遍的人是認為,海明威并不是真的勇敢,如果他是真的勇而無懼,那他就能面對生活中身體上的痛苦而堅強的活下去。但是如果那樣茍且的活著,是不是海明威通過這樣的文學希望我們認識的呢?
誠然,直面生命的病痛確實是一種堅強,讓人肅然起敬,但是海明威是面對的怎么樣的痛苦啊,晚年在經歷了眾多病痛折磨加上外界給予的壓力后,在那年的4月更被告知除了原來的病痛之外,他還患上了皮膚癌。海明威已經意識到自己要面對怎樣的一個未來。或許他可以自己一個人面對這一切,但是那樣的海明威在外界人的眼里是一個怎么樣的啊?一個被折磨的不成人樣的海明威不是他想讓人看見的。這是一個曾經叱咤風云的勇士在維護自己最后的榮耀。據說沒有人能看見雄鷹死亡的過程,因為每只曾經搏擊長空無數次的鷹在預感自己生命要結束的時候,就會振翅飛向太陽,消失的無影無蹤。《老人與海》就是海明威的最后一次振翅飛翔。海明威在用最后的行動向人們表示,一個任何事情都不能打敗的海明威最后被自己終結。
3 鯊魚是惡勢力的有力代表
如果說大魚是海明威心中的那個宏偉的目標,那么鯊魚就是完成這個目標過程中所遇見的磨難和厄運。小說中的鯊魚代表一切破壞性的力量,被人蔑視、忽視以及悲觀失望等等。老人與鯊魚的搏斗更能體現出海明威心中所涌動著的頑強生命力。
同時在文中可以看出,老人對鯊魚的看法是有區別的。他最痛恨的是那“食腐肉的”鯊魚,因為他們“朝魚身上被咬過的地方咬”。而對首先來襲的那條大灰鯖鯊,卻說它“生就一副好體格,能游的跟海里的最快的魚一樣快,周身的一切都很美。”
海灘上那具巨大的、白色的馬林魚骨,我們可以將其作為是老人與馬林魚激勵追逐,并與鯊魚拼死相爭的見證,也可以說這既表明勝利,也表明失敗的象征,正是因為存在這種既微妙又對立統一的轉換,我們才能再一次看到海明威式的硬漢子的精神。全文的這些描述,不僅切合實際寫出海上的風光,更重要的是將這種自然景觀與老人的孤獨、飄零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此反襯出老人黑瘦的軀干中所蘊含著的力量和光輝。
在海明威晚年的時候,曾經有很多人懷疑他還能否創作出杰出的作品。1940年海明威的《過河入林》出版,但是這部小說受到難聽的攻擊。較溫和的批評家說它“情緒厭倦”,相信海明威尚有潛力;絕大多數批評家粗暴地攻擊它是顧影自憐的自我仿作。此后的輿論普遍對海明威的寫作能力妄加推測,相當一部分對海明威不利,造成他內心極度的郁苦,而又限于當時的客觀情況無法回應。所以鯊魚其實也反映了海明威對當時的文藝批評家的看法,他們中的一部分確實是好的,是偉大的批評家,對海明威的作品作出了正當的評論,且有利于作家的創作;而另一部分,則是人云亦云,他們全是懦夫。
4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在《老人與海》這篇小說中所象征的個體性越來越明顯。盡管現在的人們所認識的《老人與海》代表著的是整個人類面對挫折時候百折不撓的精神,但是其實這更是海明威所寫的展現自己內心戰斗號角的體現。更不能抹殺它“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的光環。
參考文獻:
[1]海明威.老人與海[M].吳勞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2]楊美俊.解讀老人與海[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0.
[3]ErnestHemingway[美國].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4]吳勞.《老人與海》的多層次涵義,《老人與海》序[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5]蔡鳳鳴.《老人與海》的象征意義及語言特色[J].貴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42-47
[6]倪方.《老人與海》的象征手法及作者的人生哲學[J].上海電力學院學報,2004(4):103-105.
[7]朱繼忠.多層次的涵義——淺談《老人與海》的象征意義[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0(2):100-101.
[8]周海艷.論《老人與海》中的象征手法[J].新西部,2010(14):97.
作者簡介:于劼(1977-),女,山東蓬萊人,西安科技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講師,西安理工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翻譯與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