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省是我國產茶大省,茶葉在安徽省農產品出口創匯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國際貿易競爭的不斷加劇,安徽省茶葉出口亦面臨嚴峻挑戰。本文通過分析近年來安徽省茶葉生產及出口現狀,發掘其所具有的優勢,發現其所存在的劣勢,提出了進一步增強安徽省茶葉國際競爭力,引導其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安徽省 茶葉出口 挑戰 對策
0 引言
安徽是我國產茶大省,茶歷史悠久,茶種類繁多,著名的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六安瓜片等名茶就產自安徽。從古至今,“徽茶”以其特有的品質享譽國內外,其出口貿易在我國的茶葉出口貿易中也一直穩居全國前列。然而,隨著原材料成本的增高,國際綠色貿易壁壘的升級等諸多影響因素的變化,導致我國茶葉出口環境的惡化,安徽省茶葉出口亦面臨嚴峻挑戰,茶葉出口貿易國內地位也明顯下滑[1]。機遇與挑戰并存,該如何發揮安徽省茶葉在出口貿易中所具有的優勢,以及如何彌補其所表現出的不足,提高安徽省茶葉出口國際競爭力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1 安徽省茶葉產業發展現狀
1.1 茶葉資源 安徽省地處我國東南部,溫度適中,降水充足,全省以山地丘陵地形為主,多云霧,晝夜溫差大,適宜茶樹的種植。目前安徽省擁有江淮茶區、黃山茶區、江南茶區和大別山茶區四大主要茶區。安徽省茶文化源遠流長、產茶歷史久遠,“徽茶”品種也已達上百種,如祁紅屯綠、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盡管安徽省茶類資源豐富,但年產茶主要以綠茶為主,紅茶、特種茶、保健茶所占比例甚小,從2000年至2012年,安徽省綠茶年產量不斷攀升,從2000年的4.09萬噸增長到2012年的8.92萬噸,增長幅度達到118.09%,占全省茶葉產量的95.50%,與綠茶相比,因基數小,紅茶增長幅度很大,達到210%,但其占全省茶葉產量比重卻只有6.5%。
1.2 茶園面積和產量 從2000年至2012年,安徽省實有茶園面積和茶葉產量都保持著相對穩定的上升趨勢。茶園面積基本保持在110千公頃以上,并且還在不斷上升中,2012年安徽省以實有茶園面積149.69千公頃,位列全國實有茶園面積排名第七。但安徽省茶園面積占全國比例卻是呈逐年下降的趨勢,2000年占全國茶園面積比例是9.95%,到2012年,占全國茶園面積的比例下降到僅有6.57%。
2 安徽省茶葉出口概況
2.1 安徽省茶葉出口量 茶葉的出口貿易是安徽省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安徽省出口創匯的重要農產品。近年來,在安徽省茶葉不斷增產的基礎上茶葉出口也實現了穩步的增長,2000年到2013年,安徽省茶葉出口量從1.3136萬噸上升到3.9525萬噸,增幅達200.89%,出口額從1531萬美元躍至14391萬美元,增幅達839.97%。2012年,安徽省茶葉出口交易金額首次突破1億美元,2013年出口量占全國12.13%份額,居全國第三位。此外,安徽省茶葉出口平均價格2013年為0.3641萬美元每噸,低于全國茶葉出口單價0.3827萬美元每噸的平均水平。
2.2 安徽省茶葉競爭力 本文通過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對安徽省及國內主要產茶省份進行茶葉產業競爭力的比較分析。顯性比較優勢指數是以一產業在某國出口中所占的比例與其在世界貿易中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例之比表示,在世界水平下,可以較好地表現該產業出口所具有的相對優勢[2]。本文借鑒顯性比較優勢進行茶葉出口競爭力國內比較優勢的橫向分析(見公式1),以安徽省茶葉產業在安徽省出口中所占份額與中國對外貿易中茶葉產業占外貿出口總額的份額之比來反映安徽省茶葉產業在我國茶葉出口中所具有的比較優勢。
其中,RCAij表示j省茶葉產業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Xij表示j省茶葉的出口額,Xtj表示j省的總出口額,Xiw表示中國茶葉的出口額,Xtw表示中國的總出口額。評價競爭力強弱的指數標準不變。評價標準如下:RCA大于2.5,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RCA介于2.5-1.25之間,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RCA介于1.25-0.8之間,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RCA小于0.8,則表明其國際競爭力較弱。
如圖1所示,安徽省、湖南省和浙江省三省的茶葉產業RCA指數均大于2.5,因而從全國范圍來看,其具有極強的競爭力。雖說浙江省年茶葉出口額全國排名第一,但從RCA指數來看,產業競爭力低于安徽和湖南兩省,且逐年下滑,2005至2012年從5.19下滑到4.17。安徽省RCA指數較為平穩,基本上保持在8.0左右,競爭力極強,但2012年RCA指數較2011年RCA指數下滑較大,從9.16下滑至7.88,下滑了1.28,幅度為13.97%,但仍具有極強競爭力。從RCA指數來看,安徽省茶葉產業競爭力也低于茶葉出口排名第三的湖南省。湖南省RCA指數較圖表中其他各省而言,異常的高,2011年更是達到17.32,總體表現為不斷上升的趨勢。福建省RCA指數徘徊于1.43至2.08,因而福建省茶葉產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江蘇省RCA指數均低于0.8,其茶葉產業的競爭力較其他省份而言相對較弱,直接說明了其茶葉年出口量的不足。
3 安徽省茶葉出口貿易優勢和劣勢
3.1 安徽省茶葉優勢 ①環境和文化優勢。安徽省全省以山地丘陵地形為主,多云霧,晝夜溫差大,降水充足,適宜茶樹的種植,加上悠久的茶歷史與茶文化、以及安徽人民的辛勤經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享譽國內外的高品質的名優茶。②價格優勢。安徽省茶葉出口價格自2007年的0.162萬美元/噸上升到2012年的0.323萬美元/噸,相較于全國平均出口價位(2007年為0.209萬美元/噸,2012年為0.332萬美元/噸),安徽省茶葉出口價格有明顯的價格優勢。③產業后發優勢。2012年安徽省全省茶產業綜合產值180億元,大多數初具規模的茶葉企業已實施了清潔化加工項目,茶葉生產逐漸向深加工、精加工方面靠攏。安徽省茶葉在國內茶飲消費市場上每年以5%的速度遞增,國外出口銷售逐步提速。
3.2 安徽省茶葉劣勢 ①產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2年,我國茶葉總產量約179萬噸,茶園面積大約為2280千公頃,全國平均單位面積產量達0.0785萬噸每千公頃。安徽省茶葉單位面積產量為0.0635萬噸每千公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②茶葉出口品種較單調。安徽省茶葉以出口綠茶為主,出口茶葉中90%是綠茶,出口量仍在不斷上升,紅茶和特種茶的出口量增長相對緩慢。而且安徽省茶葉生產出口多為初級產品,產業鏈短,深加工程度不足等原因,出口茶葉價格仍然處于低價位。③中大型茶企帶動不足。安徽省茶葉生產主要以家庭生產為主,茶園面積分散,難成規模,而茶葉加工以手工制作為主,輔之以簡單機器,使得茶葉的附加值較低。公司加農戶形式的合作形式中,相關茶葉企業大部分為中小型企業,缺乏大型的龍頭企業帶動[3]。以2010 年來看,進入中國茶葉行業百強企業名單中的14家安徽茶葉企業,主要以茶葉出口為主的企業只有5家。2012年第二屆中國茶葉企業品牌建設高峰論壇揭曉的“2012中國茶葉企業產品品牌價值榜單”中,安徽省僅有LUCKY BIRD、汪滿田、迎客松、徽六、霧里青、天方等12個品牌上榜,尚缺乏品牌優勢。④茶葉質量安全問題突出。茶葉中農藥殘留、有害微生物和重金屬殘留現象嚴重[4],不僅會造成安徽省茶葉出口量的減少,而且使安徽省茶葉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的聲譽受損。此外,加工、包裝、密封、儲運等環節的衛生技術控制未達標,也使茶葉受到二次污染。⑤出口茶葉企業無序競爭,成交價格下滑嚴重損害了生產者利益。國際市場茶葉產品目前仍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出口產品的利潤空間從總體看在不斷減小,安徽省相當多的傳統出口生產企業被迫放棄出口,取而代之的是經營方式更靈活、管理運營體制更高效的私營企業,由于需要依靠規模獲得效益,導致產能增大而加工的精細化程度不足,產品的品質水平在我國茶葉總體質量水平中處于中下。
4 安徽省茶葉出口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4.1 嚴格衛生標準,提高茶葉品質 茶葉生產管理部門應加強普及科學種茶和科學加工等知識,多途徑開展培訓,科學用藥,加強農藥采購、管理、施藥等細節方面的記錄,引導科學管理、科學種植、科學加工,確保出口茶葉品質。同時,加大對茶葉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實施清潔化加工項目。
4.2 延長生產鏈,增加附加值 努力改進傳統獨立加工模式,加大資金投入,建立規模化茶葉加工中心,創新茶葉加工形式。在茶葉包裝上,將其與安徽省特有的文化、旅游相結合,在宣傳徽文化、“徽旅游”的同時增加茶葉本省附加值。茶葉產業鏈的延長,有助于提高安徽省茶葉的貿易競爭力。
4.3 茶企聯合,匯零為整 安徽省現有大大小小7000多家茶葉企業,茶葉企業數量龐大,但這些企業大多為小企業,分布于偏遠的靠近茶園的山區城鎮,分散程度較高,因而難以形成規模。政府部門應出臺相關扶持政策,積極進行全省茶葉產業專業合作社建設管理,匯零為整,抱拳出擊,提高小農戶面對大市場的競爭力。此外,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對一些規模性茶葉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使其做大做強,并帶領勢單力薄的小規模茶企,以面對來自外部環境的激烈競爭,走企業聯合之路,共同利益,降低風險。
4.4 改善茶廠設備,提高集約化程度 加大綠色生產力度的宣傳,對全縣茶葉加工廠進行改造,對相當一部分的家庭作坊式茶廠進行教育改革,鼓勵他們以集體為單位,定好專門的加工點,以無公害茶生產標準進行。最重要是更換新型茶葉加工設備,以提高茶葉加工質量。最后還得多作市場調查,聽取消費者建議,改進茶葉的加工工藝。先進設備和先進加工工藝兩者的完美結合,才能加工出獨特的名茶。
5 結束語
現階段安徽茶葉在出口貿易方面有優勢的同時還存在不少不足之處,未來要想實現茶葉的出口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還需要進一步延長茶葉的產業鏈,不斷提升茶葉的附加值,提升安徽省茶葉的品質,而對于茶葉貿易企業來說,也要不斷優化自身生產、加工茶葉的模式,采用先進的茶葉加工工藝,以高質量的茶葉去擴大市場份額。
參考文獻:
[1]謝明軍.安徽省農產品出口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研究——以茶葉出口為例[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3,02:161-162.
[2]王忠銳,潘偉光.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的經濟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4,01:40-44.
[3]陳芳,吳小付,趙春英.安徽省茶葉出口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時代經貿(下旬刊),2007,09:128-129+131.
[4]郭燕茹.我國茶葉質量安全現狀、問題及保障體系構建[J].林業經濟,2014,07:98-101.
作者簡介:侯晶,女,安徽碭山人,碩士,主要從事農產品供應鏈與農產品貿易研究。
通訊作者:侯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