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旅游是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它實現了農業和旅游業的有機結合。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旅游作為一直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其作用日益凸顯出來。本文以秦皇島市為例,著重分析和研究了農業旅游的發展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秦皇島 農業旅游 縣域經濟 開發模式 對策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步伐的逐步加塊,人們的學習、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而旅游作為一種有效的解壓方式,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親睞。農業旅游是伴隨著現代旅游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新興旅游方式,它集郊外觀光、旅游、度假于一體,對于長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無疑是一種別具情趣的享受。它不僅滿足了旅游者的精神需求,還有效帶動了旅游所在地區經濟發展。
農業旅游主要是為那些不了解農業、不熟悉農村,或者回農村尋根,渴望在節假日到郊外觀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務的,其目標市場主要在城市居民。農業旅游的發展,不僅可以豐富城鄉人民的精神生活,優化投資環境等,而且達到了農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1 秦皇島農業旅游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秦皇島市充分挖掘農業旅游資源,通過采取重點扶持、典型引路和規范管理等措施,促進了農業旅游的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現代農村風貌、高新科技農業園區、葡萄采摘和釀酒、林果種植和水產養殖、觀光休閑農業、農家樂等十余種類型產品,打造了集發觀光園、望峪山莊、葡萄溝、鮑子溝等一批農業旅游品牌,農業旅游經營農戶達2000余戶,直接和間接帶動了5萬人從事旅游服務。秦皇島處于華北與東北的交界地帶,交通發達,有水陸空等交通設施,北京、天津、遼寧等地到秦皇島半天之內都能到達,經濟發展較快,各縣區的農業生產技術先進,秦皇島的農業旅游有以下特點:
1.1 旅游資源豐富 秦皇島每年主要的農業旅游資源比較分散,現已建成農業觀光園、畜牧養殖觀光園、采摘園等項目。如北戴河集發農業觀光園、昌黎及鮑子溝葡萄采摘、山海關櫻桃節、海上打撈、格朗斯酒莊等。在旅游旺季各地農業旅游應接不暇,特別是旅游旺季,每年的9月僅葡萄溝、鮑子溝的游客就超過5萬人,北戴河集發農業觀光園每年接待游客60萬人以上。秦皇島市投資十幾億建設了多個農業科技示范園,這些農業產業帶動著農業旅游的迅速發展。
1.2 交通發達 位于東北、華北兩大經濟區交界處的遼西走廊,是進出關內外的咽喉要地。東與遼寧省綏中縣毗鄰,地處秦皇島最東部,南瀕渤海鄉,北依燕山,地理位置優越,坐落在環渤海經濟帶上,與東北三省、北京、天津相通。距北京、天津和沈陽的距離為400公里以內,半天均能到達。交通發達,擁有港口、鐵路、公路、空運等交通工具已形成陸??樟Ⅲw交通結構。通訊便捷,水電供應充足。
2 秦皇島農業旅游存在的問題
2.1 旅游產品創新不足 目前,秦皇島在發展農業旅游時,缺乏創新理念,沒有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受企業旅游開發限制,旅行社在進行旅游線路安排時,無法將一些特色的旅游景點納入旅游線路當中,影響了旅游者的旅游興致,不利于農業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旅游農業產品本身是一種較為獨立的旅游產品,與其他旅游產品的結合度較低,產品形式較為單一,難以吸引游客。
2.2 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管理標準不明確 對旅游企業而言,要想進一步提升其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提高其綜合競爭力,就必須加強資源整合力度,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綜合各方面要素優勢,打造特色品牌。在整合各方面要素時,企業不僅要做好資源開發工作,還要加強信息、人才、消費市場建設。同時,目前政府部門在對旅游企業進行管理時,缺乏統一明確的管理標準和目標,無法對其旅游產品開發與組合進行指導。此外,各類中介機構在農業旅游的開發及自身定位上存在一些誤區,沒有積極發揮其橋梁紐帶作用,有效推動農業旅游的健康穩定發展。
2.3 旅游發展規劃不合理 加強旅游發展規劃是保證農業旅游健康穩定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秦皇島在綜合各地成功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獨具本地特色的農業旅游發展規劃。但總體來看,秦皇島與其他地區仍存在較大差距,旅游發展規劃不合理,沒有突出本地的資源優勢。同時,企業在資源整合過程中存在重復建設問題,一方面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另一方面還影響了產業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的形成。
2.4 旅游項目內容單一,產品吸引力不足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和制約,旅游開發地區農民在進行資源整合與開發時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旅游項目內容過于單一,產品的獨特性、文化性、主題性、互補性不高,難以形成知名品牌。同時,秦皇島地區尚未建立起知名度較高的農業旅游區,產業分布較為分散,加之產品宣傳與資金管理不到位,無法形成品牌效應。
2.5 專業旅游人才隊伍建設不成熟 目前,秦皇島地區在發展農業旅游時,存在人才資源不足問題,直接影響了農業旅游的發展進程。受管理服務理念、主體開發、人才結構、產業轉型等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業旅游發展普遍存在專業人才不足,尤其是優秀的一線從業人員匱乏,阻礙了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對企業而言,縣域農業旅游項目規劃不合理的直接原因為旅游人才資源不足。
綜上所述,在秦皇島農業旅游資源開發和產業調整與規劃上存在以上問題,直接影響了秦皇島農業旅游發展的進度與效率。因此,秦皇島地區要想推動農業旅游的健康長效發展,就必須積極發揮農業旅游的優勢,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應充分利用現有農業資源,采用適宜的開發模式,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
3 秦皇島市農業旅游發展對策
3.1 秦皇島農業旅游開發模式
與其他旅游方式相比,農業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式和文化消費方式,具有其獨有的特點和功能。在進行農業旅游資源的挖掘與開發時,旅游企業必須積極發揮地區優勢,合理調整產業布局,優化資源配置,不斷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打造特色旅游產品,以提升其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同時,在發展農業旅游時,企業可以利用農業旅游資源的特色和優勢,建立和完善農業旅游產業鏈,并逐步形成規模效應。僅以秦皇島市農業旅游為例,其農業旅游的開發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開發模式:
①農事勞作體驗模式
農事勞作體驗模式是一種將農業旅游資源開發與農業生產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的開發模式,它主要包括農事體驗、民俗欣賞、果實采摘及品嘗等旅游項目,游客們可以通過親身體驗有效增進其對農村生活的了解,強化其勞動意識和創造意識,實現放松身心和享受生活的目的。秦皇島物產豐富,歷史文化悠久,盛產蘋果、葡萄、花生、棉花、大豆、甘薯等作物,耕作方式多樣。在進行農事旅游項目開發時,企業可以積極利用地區農業發展優勢,開發農業旅游專線,開放農產品生產基地以供游客觀光與體驗。游客可以親身體驗農民種植作物的喜與樂,掌握農作物生產知識,盡享田園生產樂趣。
②民俗文化交流模式
民俗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它產生于民間,是民間民眾一切風俗生活文化的總和。所謂民俗文化交流模式,就是一種依附地區民俗文化基礎發展起來的旅游開發模式,它充分利用了旅游開發所在地區的文化優勢,將文化景觀的開發與保護有機統一起來,實現了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雙贏。游客可以通過旅游,深入了解這一地區的文化內涵,提升其科學文化素養,同時樹立起科學的文化保護觀念。秦皇島歷史文化悠久,發展民俗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民間藝術流派眾多,人才輩出。因此,秦皇島可以立足地區發展實際,充分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大力推進旅游業發展進程。
③科技示范模式
科技示范模式是一種將現代生產科技應用至農業生產領域而形成的一種農業旅游模式??萍际痉赌J降耐瞥鲆环矫嬗行恿寺糜蔚剞r業生產的高效發展,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另一方面還極大地豐富了農業旅游的旅游項目,使游客進一步了解農業發展進程,體驗農家生活氣息。
近年來,隨著農業旅游的逐步發展成熟,高科技農業園區越來越成為展示科技示范模式發展的重要窗口,它融現代旅游業、科技農業、觀光特色的農業于一體,展現了旅游地的最新農業發展成果。秦皇島從本地實際出發,制定了最優化發展戰略,積極發展具有本地區特色的農業旅游。
3.2 正確處理多種關系
農業旅游的發展并不是一個孤立的過程,而是與現代農業、現代旅游業、物流業、信息技術行業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旅游企業只有正確處理好各方面關系,統籌兼顧,優勢互補,才能有效推動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發展農業旅游要正確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關系:
①農業生產與旅游開發之間的關系
農業旅游,顧名思義就是將農業生產與旅游開發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農業旅游方式。因此,在發展農業旅游時,旅游企業必須重視農業生產和旅游業發展之間的互補性,突出農業特色,并積極利用旅游地農業發展的一些積極因素,打造農業旅游產品。此外,企業還可以在現有農業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農業旅游產業鏈,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②村鎮規劃與旅游資源利用之間的關系
在發展農業旅游時,企業還要正確處理好村鎮規劃與旅游資源利用之間的關系,將農業旅游發展和旅游地的村鎮規劃建設結合起來,積極利用優勢資源做好旅游開發與建設。同時,當地政府也必須積極參與進來,積極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農業旅游區的村鎮建設發展步伐。
③民俗文化保護與旅游項目規劃之間的關系
民俗文化是人類社會在整個歷史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具有極高的科學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因此,在進行農業旅游項目規劃時,企業必須正確處理好民俗文化保護與旅游項目開發之間的關系,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原則。一方面企業應該積極挖掘旅游當地的特色民俗文化資源,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進行資源開發活動;另一方面還應加強民俗文化保護力度,建立健全民俗文化保護機制,提升民俗文化保護質量。
參考文獻:
[1]趙展坤.國外鄉村旅游發展經驗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地理研究,2012(4).
[2]陳瑩峰.我國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2012(4):54-57.
[3]李田,邸明慧.河北省農業旅游發展研究[J].經濟論壇,2006(11):17-18.
[4]呂海萍,趙憲軍.河北省旅游觀光農業的區域規劃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6(3):178-179.
[5]馬菁.鄉村旅游及其規劃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6]張全國,馬瑞昆,賈秀領.觀光農業特點、類型、實施條件及河北省發展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08,12(2):134-137.
[7]王莉.農家樂旅游發展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8]楊蕾,張義珍,張博.河北觀光農業的發展思路與營銷策略[J].商業時代,2006(23):109-110.
基金項目:本文為秦皇島市社科聯2014年重點應用性課題(201407064)。
作者簡介:
鄭金芳(1964-),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農村經濟。
王穎(1976-),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經濟。
金惠新(1967-),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財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