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農業生產方式也被推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度,農業信息和科技化已經變成一個不可逆轉的潮流。通過比較我國與國外發達國家之間的農業生產模式,找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信息和科技化道路,是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肩上重擔。本文對農業信息化和科技化的關系及概念作出了一個系統的分析,提供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解決之道,這對于我國在今后的農業科技發展過程中有莫大益處。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和科技化 解決之道 發展
信息既是現代經濟中三大重要戰略資源之一,也是一種可以創造財富和價值的知識,對整個社會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戰略支撐。我國在第十五屆三中全會以超高的票額優勢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而《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了要以“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基礎,全面推動農業的科技革命,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加速農業的轉型方向,促進現代農業文明建設”的目標。所以信息技術在農業的廣泛推廣和普及,對于現在農業的發展顯得越來越重要。農業科技的廣泛傳播和使用對于推動現在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如何深化科技傳播機制的改革、創新農業科技傳播的組織形式及加速新農業發展的適應能力是目前我國著重突破的關卡。
1 信息化下的農業科技的傳播
1.1 對農業信息化的定義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這就意味著農業是我國經濟的基礎和底盤,所以農業經濟的發展直接影響到我國的整體的社會經濟發展。現代農業的生產模式已經逐步由信息化和機械化的生產模式取代了原始的純手工的生產模式,其中信息化尤為明顯,同時農業信息化是信息化發展的組成部分,這對于長足推動我國信息化的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農業信息化主要由農村社會經濟的信息化、農業資源的信息化、農業科技的信息化以及農業生產管理的信息化等組成,由于農業信息化概念包括的內容太廣和涵蓋的層面太寬,所以對于農業信息化的具體概念并沒有一個相當明確的定義。有些人認為概念的定義應該從農業經營管理的方向去定義其產業發展的含義,有些人認為概念的定義應該從農村建設的角度去定義其社會價值的含義,也有人認為概念的定義應該從科技的角度去定義其專業方面的含義,但是對其統一的概念定義卻一直沒有結論。
1.2 農業科技的概念
農業科技的傳播推動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是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大重要支柱之一。同時也是提高農業科技工作者專業知識及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重大舉措,是促進我國農業生產朝著產業化方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廣義上說,農業科技傳播是一個傳播農業科技技術和知識并且被廣泛的應用的過程,其中包括專業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利用現代媒體和群眾傳播等有效傳播手段對某一農業技術的傳播和非專業人士對農業技術或者知識的推廣與傳播,讓農業科技技術與知識能夠得到普及。狹義上說,農業科技傳播是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對專業農業技術或知識的傳播與推廣。
1.3 農業科技傳播和農業信息化的關系
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科技傳播能夠得到有效實施以及廣泛推廣的重要保障,是農業科技傳播過程中不被中斷的基礎環境。農業信息化的建設一般會修建大量的信息化的基礎設施,而這些設施的存在為農業科技傳播創造了環境,提供了一個可以讓農業科技傳播發揮的平臺。農業信息化建設幫助農業科技傳播推廣了大量的科技內容,這為農業科技傳播能更好的指導農業人員的經營提供了便利。
農業科技傳播是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重要保障,是農業信息化能夠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時農業科技傳播是農業信息化能夠徹底實施的基本手段。
總而言之,農業科技傳播于農業信息化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以及相互補充的。農業科技傳播能夠得到廣泛實施和發展需要農業信息化的有效建設,而農業信息化能夠順利進行則需要農業科技傳播能夠得到廣泛實施和發展。
2 我國農業信息化的分析
2.1 我國農業信息化及農業科技傳播的發展現狀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開始加大了對農業信息化及農業科技傳播這一項的投入,陸續對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系統工程、數據庫管理系統以及地理信息系統等方面進行了系統和全面的分析,把這些研究成果陸續的應用到了資源、農業、災害預測和環境等方向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甚至有些領域超過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一舉改變了我國在農業信息化上起步比較晚的面貌,為以后的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打下了堅固的基礎。
2.2 我國農村信息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從整體上看對農業信息化建設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在某些較為發達的農村取得重大的效果與成績,但大部分農村基礎信息設施仍較薄弱。當前我國的涉農部門以及相關的農業管理政府非常多卻各自為政,使得農業信息大部分資源被分開管理,導致了農業信息資源多數被浪費糟蹋和難以發揮出該有的整體效益。所以農業信息化的服務體系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在農業科技傳播過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①農村信息化的服務水平低,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②農業信息化的組織體系混亂,基礎建設不夠完備。③農業資金上的不足導致了農業科技傳播體系的不健全。④基層的傳播人員綜合能力不強,傳播、科研、教育分割現象嚴重。⑤農業科技傳播機制老化嚴重,無法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⑥居民居住地不集中,集中傳播艱難,基層管理機構功能不全。⑦整合資源利用率低。
2.3 解決我國信息化傳播過程中的問題的方法
2.3.1 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保證信息化道路的暢通
加強對基層基礎設施的建設,其中包括加強對通信網絡的建設以及傳統的媒體形式的基礎建設,同時也包括對農技服務點的建設。使得信息資源能夠得到有效利用和開發。
2.3.2 對農業信息庫進行完善,建立起全面的信息化服務體制
建設一個完善的農業信息的服務系統,不僅需要構建一個完善的數據管理庫,同時也需要一個配套的相關軟件,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健全信息服務機制。我們要根據國家制定的“國家主導、聯合建設、統一標準以及資源共享”的戰略方針,慢慢的建立起一個能夠資源共享、高效實用和統一兼容的平臺,最終實現一個規范、統一和暢通的網絡體系的目標。
2.3.3 構建一個數字化的傳播系統
利用高科技的發達,構建一個能夠實現資源導航、信息發布、交互式訪問服務和人工服務等等的數字化信息平臺。促進農業科技傳播的進一步發展。
2.3.4 改善農業科技傳播體系
政府部門適當放寬相關農業信息化準入政策,用優惠政策的方式鼓勵個人及單位參與對基層農業科技傳播的建設和運營。
2.3.5 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吸收社團、企業及協會等組織團體進入農業科技傳播體系,拓寬農業科技傳播資金的來源,加快農村經濟和社會的資源融合,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業信息化和農業科技傳播的發展。
2.3.6 普及信息化教育,強化農業信息技術的培訓
利用專業機構培養專業的農業科技者,提高廣大農業科技者的綜合素質,為信息化的推廣和普及創造有利條件。
3 結論
農業信息化作為信息化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隨著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腳步的加快,農業信息化也達到歷史發展的新階段。農業信息化和農業科技傳播是構成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框架,農業現代化的飛速發展也間接促進了農業信息化和農業科技傳播的推廣。農業信息化中出現的網絡化和數字化是為了滿足用戶對信息需求的不斷增長,中國的農業信息化必須擺脫被以往經驗束縛的軌跡,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特色農業信息化道路,必須堅持以農業生產者為本、以科學技術為基石的培養模式,才能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阮懷軍,鄭宏偉.美國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J].山東農業科學,2001(2):51-52.
[2]李君.我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及其對策淺談[J].中國農業信息,2007(2):9-11.
[3]趙少俐.中國信息化農業科技傳播推廣芻議[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