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實質上是勝任力的競爭。從職業勝任力理論出發,根據職業能力的結構關系構建了就業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通過問卷調查法,以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評分為衡量指標,以專業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作為解釋變量,構建多元線性回歸評價模型。結果表明,大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對就業競爭力有正向影響,尤其是與人交流能力和與人合作能力對其就業競爭力影響最為顯著。本研究對培養、評價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等均具有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競爭力 勝任力 評價體系
0 引言
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是指在競爭性市場中大學生作為競爭主體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技能、所積累的能力素養與競爭對手博弈去爭取、適應意愿就業崗位、滿足社會需求時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職業能力,具體包括崗位獲得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1]。就業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實際上是能力與素質的競爭,或者說是職業勝任力的競爭[2]。因此,通過勝任力理論構建評價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的模型,為大學生的客觀評價自我以促進就業、高校貫徹落實“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提供理論依據。
1 研究理論框架
“勝任力(competency)”由著名的組織行為研究者David McClellan首先提出[3],目前被人廣泛接受的勝任力定義是由Spencer給出:“能將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和表現平平者區分開來的個人深層次特征,它可以是動機、特質、自我形象、態度或價值觀、某領域知識、認知或行為技能,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測量或計數的,并且能顯著區分優秀與一般員工的個體的特征[4]。”Spencer將勝任力分為兩大類:基準性勝任力和鑒別性勝任力。基準性勝任力是較為表層的顯性因素,具體指那些較容易通過培訓、教育來發展的知識和技能,這是對任職者的基本要求,但它無法區分表現優秀和平平者;鑒別性勝任力則是較為深層的隱性因素,指那些在短期內較難改變和發展的特質、動機、自我概念、社會角色、態度、價值觀等,是高績效者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它是實現人職匹配的重要因素,是區分表現優異者和表現平平者的關鍵指標[5]。
“勝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又稱為素質模型,是指在組織中有效地充當一個角色所要求的與高績效有關的知識、技能和性格特點等素質能力的特殊組合[6]。公認的勝任力模型,是由Spencer等提出的素質“冰山模型”,它將人員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表式劃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識(Knowledge)、基本技能(Skill),是容易了解與測量的外顯部分,相對而言也比較容易通過培訓來改變和發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會角色(SocialRoles)、自我形象(Self-Concept)、特質(Traits)和動機(Motives),是難以測量的內隱部分,它們不太容易通過外界的影響而得到改變[7]。
根據勝任力理論,就業競爭力實質上就是職業勝任力,其中,專業能力就是基準性勝任力,而職業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則是鑒別性勝任力。由此,可以構建就業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2 研究方法
為了研究就業競爭力評價模型,采取問卷調查法收集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評價數據,采用回歸分析方法構建評價模型。
對浙江某高職學院經貿系的2010屆、2011屆部分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共發放1088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759份,有效回收率達到69.76%。調查對象為錄用該系畢業生的用人單位,調查主要內容是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職業能力和職業勝任力(就業競爭力)的評價。
問卷設計除了調查用人單位的性質、規模以及錄用畢業生的姓名和崗位,重點調查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敬業精神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單項評分;崗位專業能力的單項評分;自我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數字應用能力、外語應用能力、與人交流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等單項評分。采取5分制評價標準:很強5,強4,一般3,差2,較差1。
根據有效問卷所獲得的數據,整理出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1。
3 構建就業競爭力的多元回歸評價模型
根據統計數據的折線圖發現:就業競爭力分值與各評價指標得分之間是趨近于線性的。因此,可以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的方法構建評價模型。
將“評價分值(PJFZ)”作為因變量,將“專業能力(ZYNL)”、“與人交流(YRJL)”、“與人合作(YRHZ)”、“自我學習(ZWXX)”、“解決問題(JJWT)”、“創新革新(CXGX)”、“信息處理(XXCL)”、“數字應用(SZYY)”以及“外語應用(WYYY)”作為自變量。采用SPSS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建立模型,具體采用“向后刪除法(Backward)”方法剔除變量,得到如下結果。
表2給出了“輸入/移去變量”的情況,通過“向后刪除法(Backward)”依次剔除對就業競爭力沒有顯著影響的3個變量:“數字應用(SZYY)”、“外語應用(WYYY)”和“信息處理(XXCL)”,得到符合要求的模型4(鑒于篇幅,模型2和模型3的相關數據略去,下同)。
表4是方差分析的結果。由模型4可以得到回歸部分的F值為572.751,相應的P值為0.000,小于顯著水平0.05,因此可以斷定因變量和自變量全體的線性關系是顯著的,可以建立線性模型。
從模型4可以得到線性回歸模型中的常數、自變量的系數和t值,其相應的概率均小于顯著水平0.05,說明系數非常顯著。
由此,可以得到就業競爭力(5分制)的回歸方程為:
4 研究結果及討論
由上述模型可見,所有自變量的系數都是正數,說明這些因素都對就業競爭力產生正面影響。
大學畢業生的專業能力(ZYNL)對其就業競爭力并無顯著影響。一方面,高校之間辦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趨同,導致畢業生同質競爭過分激烈,專業能力不再成為決定其就業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可能是高校對大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與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嚴重脫節所致。
用人單位最看重學生的與人交流能力(YRJL)和與人合作能力(YRHZ),這兩項能力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影響非常顯著。因此,提高大學生的與人交流能力和與人合作能力是當前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兩個最為有效的方法。
信息處理能力(XXCL)、數字應用能力(SZYY)和外語應用能力(WYYY)沒有通過檢驗。而畢業生的自我學習能力(ZWXX)、解決問題能力(JJWT)和創新革新能力(CXGX)對就業競爭力有正面影響,但不顯著。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用人單位對員工要求也會不斷提高,這3項能力對大學畢業生的職業發展將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強對大學生自我學習、解決問題和創新革新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俞鋒.培養經濟理性思維: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路徑選擇[J].現代教育科學,2006(9):76-79.
[2]李蕙羽.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新探[J].教育與職業,2009(33):164-166.
[3]McClelland 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2-14.
[4]Spencer L.M.Competency assessment methods:History and state of the art [M].Boston:Hay-Mcber Research Press,1994.
[5]程芳.基于勝任力的人員選任機制研究[J].江漢大學學報,2004,21(3):103-105.
[6]楊豐瑞,趙明.IT企業研發人員勝任力模型的構建及其在招聘中的應用[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3(2):31-36.
[7]Spencer L.M..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Manhattan:John Wiley Sons Inc,1993:222-226.
基金項目: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研究課題(L2012C047)、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研究課題(2011N099)。
作者簡介:
呂杰林(1973-),男,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數據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