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合作企業就“企業對高職畢業生職業素養需求”這一主題展開問卷調研。旨在明確企業的用人需求,引導高職院校調整人才培養策略,使高職畢業生的職業技能與企業的崗位要求接軌,促進學生順利就業。
關鍵詞:企業 高職 職業素養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具有適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強技術應用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根本任務,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產業第一線,培養滿足市場需求,為企業培養出“信得過、用得上、留得住”的職業專門人才。高職院校為了更好地服務企業,為企業培養優秀人才,就要準確把握市場定位,了解企業對高職畢業生職業素養需求,幫助大學生提升自身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特開展此項調查。
1 調查對象分析
本次調查以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合作企業為調查對象,共回收試卷243份,有效問卷239份,有效率98.4%。被調查企業中國有企業占18.0%,民營企業占52.7%,外資企業占4.6%,合資企業占11.7%,其他類型企業占13.0%。在行業類別上服務行業占68.2%,農林牧漁業占15.9%,電子信息業占3.8%,生產制造業占7.9%,新興產業占4.2%,基本囊括了我校專業大類所屬行業類別。回答本問卷的人有38.1%是企業中高層管理者,有48.5%是人力資源相關人員,有7.9%為基層管理者,另外還有5.4%為其他工作人員,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崗位要求有充分的了解,能夠反映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職業素養要求,保證了調查結果的效度。
2 調查主要內容
本次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企業在招聘高職生時主要考察的能力;企業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勝任力評價;高職學生在求職時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困擾大學生求職的主要因素等幾個方面。
3 調查結果分析
3.1 企業員工高職畢業生所占比例 在被調查的企業中,超過六成的企業員工多數為高職畢業生,高職教育在經濟建設中,為社會、為企業人才培養發揮著重要作用。
企業為高職畢業生提供的薪酬范圍是:1000-1500元占9.2%,1500-2000元占25.5%,2000-2500元占31.4%,2500-3500元占23.4%,3500元以上占10.5%。此項調查與畢業生薪酬期望調查相比,略高于學生期望,由于企業所處的地域不同,薪酬水平也有所不同,一線城市企業給出的薪酬略高于二、三線城市。
3.2 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勝任力評價 企業對高職畢業生職業素養評價比較好占64%,非常好僅占18%,如圖1。關于高職生職業勝任力評價72%的企業認為基本勝任,非常能勝任僅占15%,一般占10%,勝任力較低占3%。說明企業對高職畢業生職業素養和職業勝任力還是比較認可的,但是高職學生整體水平還不能令企業特別滿意,還有部分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勝任力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
3.3 企業在招聘時主要考察的內容 “企業眼中好員工的標準(可多選)”依次是責任意識占80%,善于適應環境占71%,敬業精神占71%,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占62%,主動工作占57%,目標性強占54%,高效執行占48%,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占37%,一專多能占26%,以老板的心態對待工作占26%,無條件服從占20%。這一結果顯示出,企業要求員工有高度的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抗壓能力、主動工作意識和較強的目標性。
企業在考察學生基本素質時最關注的是學生人品,如圖2,既會做人又會做事的學生很受企業歡迎。企業在招聘時最看重畢業生綜合素質的超過八成,實習實踐經驗占16.7%,對專業技能和學習成績要求相對較低,如圖3。上述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在招聘高職畢業生時最為關注的是學生的人品,最為看重的是學生綜合素質,然后才考慮其他因素。
對專業和能力的考察,優先考慮能力再考慮專業占36%,有能力和潛力專業是否對口不考慮占31%,能力和專業同等重要占30%,優先考慮專業再考察能力的僅占3%。這一結果說明多數企業在錄用高職畢業生時,優先考察學生的能力,然后才看專業是否對口。
在考察畢業生能力方面:企業非常重視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學習能力,其次看重的是適應能力、抗挫折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對高職學生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相對較低。對于英語能力的要求,只有7%的企業要求具備英語四級證書,41%的企業要求能用英語對話,這類企業一般有對外業務,提供的工作崗位需要與外國人打交道,還有部分企業要求聽懂即可,沒有對外業務的企業對英語不作要求。企業對學生的計算機水平要求較高,超六成企業要求熟練進行辦公軟件操作,24%的企業要求能夠簡單會用即可,要求會使用專業軟件的企業多為設計類、財會類和計算機信息類企業,還有個別企業對計算機水平不做要求。
3.4 高職畢業生存在的問題分析 企業認為目前高職畢業生最欠缺的職業素養如圖4所示。這一結果說明目前高職學生嚴重缺乏職業意識,高職院校注重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培養的同時,要加強職業意識的養成教育,學校要通過各種渠道使學生了解職業崗位,加強學生對專業崗位群所面向的職業崗位的認知。
企業認為高職畢業生在工作中存在問題(多選)選擇流動性大占68%,眼高手低占67%,不愿從事一線工作占60%,缺乏責任意識占47%,缺乏敬業精神占36%,缺乏實踐經驗占32%,動手能力差占27%,服從意識差占25%,心理素質低占24%,專業知識匱乏占16%。這一結果說明,高職畢業生工作穩定性差,跳槽頻繁,對企業、對工作期望值過高,不切實際,不屑一線“臟、苦、累”工作,缺乏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缺乏實踐工作經驗,動手能力、心理素質和服務意識方面相對占比較小,同時也說明高職學生在專業知識、心理素質、服務意識和動手能力方面企業還是很認同的。
關于畢業生求職存在問題,企業認為學生求職期望過高、對自我認識不清、缺乏職業規劃意識、對崗位認知不清晰,還有部分企業認為學生求職態度不端正,求職禮儀和求職材料準備不足。這一結果說明,目前高職學生求職期望過高,什么都撿“大的來”,盲目追求“大城市、大企業、高薪酬”,對自我、對職業認識不清晰,缺乏職業規劃意識。從調查中還可以看到,目前高職學生在求職禮儀和求職準備上已得到多數企業認可,反映出就業指導教育在求職準備和求職禮儀方面已初見成效。
關于困擾大學生求職的主要因素的調查顯示,大多數企業認為學生對企業崗位和職位能力要求缺乏了解,就業觀念不正確,太過浮躁,還有多數企業認為學生職業能力不足,部分企業認為學生欠缺求職技巧。一方面我國高職教育與企業結合不夠,企業人士也很少參與到學校教育之中,另一方面學生缺少到企業實習、實踐的機會,對企業崗位和職業能力要求缺乏了解。由于學生職業視野不開闊,以至于學生認為“學營銷的就是賣貨的,學物流的就是送快遞的”片面認識。也正因為如此,學生在求職時不知道自己適合干什么,能干什么,不知道應聘時和招聘經理談什么,應該如何展示自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
4 調查結果給我們的啟示
4.1 職業教育要提升學生綜合職業素質培養,關注學生人格養成教育 當前高職院校人才評價標準仍然以分數高低來量化學生的價值,而企業最看重的能力都是不能靠分數測出來的。由于高職畢業生就業崗位群多在企業一線,對于溝通能力、合作能力、適應力、抗挫折能力和執行力等要求較高,學校各育人環節要關注學生職業意識、職業素養和職業品格的教育,關注學生人格養成教育,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培養學生工作主動性、吃苦耐勞精神、勤奮度等個性品質,引導學生學會要做事先做人。
4.2 加大就業指導力度,提升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
力 學生對自我認識不清、對職業崗位認識不到位、缺乏面試技巧,歸根到底是因為學生沒有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加大就業指導教育力度,引導學生探索自我、探索職業,根據自身的特點做出職業決策,培養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理性規劃大學生活,為將來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4.3 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調整就業心態 “有崗不就”現象很大程度來源于學生本身,“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根深蒂固,很多學生仍然抱著“天之驕子”的情愫,對就業崗位期望過高,總想找一個“錢多事少責任輕”的工作,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現代大學生不愿意過多承擔責任的心理。所以,高職院校要加強學生擇業觀、就業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調整就業心態。
4.4 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職業能力 高職院校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學生參與教學,鍛煉學生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主動工作的意識。增加第二課堂活動訓練,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機會,通過組織學生開展生涯人物訪談、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簡歷大賽、模擬面試大賽和創業大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總之,高職教育要引導學生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第一線,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和高度社會責任感,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行為習慣,為社會、為企業輸送合格職業人。
參考文獻:
[1]魏小瑜.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1.
06.
[2]姚欽英,王鳳基.企業對高職大學生綜合素質與技能需求調查及思考[J].高教論壇,2010.07.
[3]馬聯合.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0).
基金項目:
河北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創新與實踐》(課題批準號1402022)。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工作研究分會《“90后”高職學生職業價值取向的實證研究》(課題批準號LX2014Y110)。
作者簡介:
孫志新(1967-),女,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副教授,教育學碩士,主要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工作;張文閣(1968-),男,河北省承德市委黨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