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心愛護學生,重視人文素質培養,激發學習熱情,理論和實踐結合,勤學善悟,學做合一,榜樣滲透,提高綜合素質。
關鍵詞:勤學善悟 學做合一 吸引力 積極性 吃苦耐勞
措施方法 表率滲透 穩步提高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我們教育者所遵循的真理。職業學校要想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水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關鍵的方面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勤學善悟,學做合一的良好學習風氣,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積極向上的思想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具有建設家鄉,改造生活,傳承文明的奮斗目標,也就是說不但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人技能素質,而且更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
那么,什么是學做合一?如何理解學做合一理念呢?如何才能培養學生的勤學善悟,學做合一的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呢?
“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最早是由美國近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他強調學生應從“做中學”,也即“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借鑒和改造杜威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學做合一”的思想,即要求學習者以實踐的目的去學,在實踐過程中去學,從而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陶行知先生對“學做合一”的思想進行了系統深刻的闡述。首先他強調了“學做合一”的重要性:“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習……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學也不成學。”①他從引導青年人成為具有改造社會能力的實用型人才的目標出發,倡導青年學生要善于動手,在實際操作中學習知識。“怎樣做就怎樣學”,“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②其次,他還從學與做所依賴的生理器官去論述“學做合一”的科學依據。“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是開天辟地的大好老。”③“做”主要借助手來進行,“學”則傳統認為靠腦。因為手與腦在人體中是相互依賴、不可分離的兩種器官,因此靠手的“做”與靠腦的“學”就理應相互聯系,密切結合,才能充分發揮人體不同器官協同運作的整體效應。
要培養學生勤學善悟,學做合一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綜合素質,我們不妨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創造良好環境,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
環境可以塑造人,環境可以改變人,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對人的成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是一方凈土,是傳承文明的搖籃,充滿了文明和神圣。我們廣大教職員工,都應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努力工作,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首先,校園達到干凈整潔,美觀大方,學生宿舍設施齊全,食堂飯菜質優價廉,能使廣大學生方便生活,滿足需要。其次,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各種文體活動應有盡有,讓廣大學生都有參與的項目,使他們既能在課堂中學到書本知識,又能在各種玩樂中獲得益處,在活動中提高各種能力。再次,每位教職工時刻都能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工作再忙再累,都不要忘了關注一下學生,問一問他們的冷暖疾苦,讓莘莘學子感受到溫暖,讓他們來到我們學校有一種家的感覺,從而不斷親近他們自己所選的專業,安心學習,健康生活。努力掌握知識,不斷提高能力,增強人文素質的修養。
2 強化能力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職業院校注重的是學生能力的培養,這個“能力”不但是指專業技術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指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如:身心健康素質、口頭表達能力、與人合作的意識、團結協作的精神、為人處事的態度以及豁達樂觀的情趣和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思想等。在正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不但要時刻注意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加大實際操作的訓練力度,讓他們掌握要領,提高技能,從而增強信心,提高興趣。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克服各種心理障礙,樂觀、健康地生活。利用課堂和各種場所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如平時的師生問答、課堂上的辯論、講故事、說笑話、演講、朗誦等,讓學生敢說、愿說、會說,學會推銷自己,學會表現自我。加強思想教育,及時處理學生中的突出問題,使學生明辨是非,講求原則,積極進取。在各種活動和訓練中,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體會團結協作的效益,練就豁達樂觀的情趣和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意念,通過多種多樣的訓練,無形中也就培養了他們與人合作的意識,團結合作的精神和為人處事的藝術,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3 加大勞作力度,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
職業院校的動手操作課,已經在周課時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我們的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實訓課這一有利條件,鍛煉自己的技能和水平,每學期各教學班安排三到四星期的勞動鍛煉和兩星期的軍訓,讓每位學生廣泛參與,真正得到鍛煉,使他們在勞動中體驗辛苦,體驗付出的痛快,感受苦中取樂的滋味,在軍訓中理解什么是紀律,什么是服從,什么是整齊劃一,什么是剛強,什么是意志,什么是威武。勞動操作時需要克服各種困難,堅持不懈,需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的精神,學生通過努力完成了學習的任務,從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4 講求措施方法,促使學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我們職教工作者,在長期的教學研究工作中,要不斷探索切實可行的方法,引導學生,鼓勵學生手腦并用,學做并用,刻苦鉆研,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向社會學習,向生活學習。讓他們不斷積累知識,提高技能。注意記載學生的點滴進步,隨時肯定他們的成績,增強學生的信心。只要措施到位,激勵機制合理,就有吸引力,如:每學期的專業技能大賽,獎勵優勝者,鼓勵參與者,激勵觀望者。每學期的體育競賽、文藝演出、演講比賽、詩文朗誦比賽等,如果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設立的各種獎項即使價值不高,但意義重大,充滿了誘惑,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廣泛參與活動,在活動中獲得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從而磨練了意志,綜合素質全面提高。
5 重視表率作用,滲透人文素質的培養
從古到今,無數事實證明,老師是一切美的化身,是學生效仿的榜樣,老師的一言一行,都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對學生的各個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職業院校的老師,面對的是文化層次和愛好追求都比較低的學生,他們的認知水平、思維能力、感受文化的角度以及情感素養程度與同齡人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老師的繼續引導、熏陶。因此,作為職業院校的老師,跟其他層次的老師一樣,首先必須有堅定的信念和遠大的理想,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人格力量。能“率先垂范”,“為人師表”。只有為人師表者,學生才能敬其師,從其教,聽其言,信其道。只有師德高尚、愛崗敬業、團結協作、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意志堅強的教師,才能感化出品德端正、熱愛學習、富有責任感、身心健康的學生來。如果說教師的人格魅力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么教師的愛心就是進行成功教育的主流。任何時期的學生,都十分需要老師的關愛,正是由老師的關愛,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質。教師之愛,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基礎;教師之愛,是誨人不倦的愛,是造就新一代的愛。教師的人格力量和良好的師德,是學生人文素質形成的原動力。所以,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就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人文素質的教育,并用自己的愛心不斷喚起學生美好的品質,使之養成良好的人文素質。
注釋:
①《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第42頁。
②《陶行知全集》第2卷,四川教育出版社,第10頁。
③《陶行知全集》第8卷,湖南教育出版社,第312頁。
參考文獻:
[1]《陶行知全集》.
[2]王南山,徐淑華.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現狀與教育對策[J].機械職業教育,2007(03).
[3]季慧.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芻議[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