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醫改的深入和會計與統計核算領域日益信息化,如何培養相適應的專業人才具有現實意義。本文從構建高職衛生會計與統計核算專業課程新體系的意義、專業職業目標和素質結構要求、課程體系設計和教學實施保障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職醫藥院校 會計與統計核算 專業課程體系 探討
1 構建高職衛生會計與統計核算專業課程新體系的意義
教高[2006]16號《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素質教育,明確培養目標,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就業為導向,加快專業改革與建設。無論從國家宏觀經濟管理、企業自身經營管理,還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戰略的實施,都形成了對會計與統計核算人才的巨大需求市場。另一方面,從醫改角度來看,隨著醫改的深入,國家對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的財務和統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有些基層醫療衛生單位沒有專職的財務和統計人員,造成財務管理不夠規范和統計報表不夠準確的現象,難以適應深化醫改的需要。因此,必須培養一批具有一定醫學知識的會計和統計專業人才,充實到各級醫療衛生單位,促進醫療經費合理使用,造福廣大民眾,構建和諧社會。
2 高職衛生會計與統計核算專業職業目標和素質要求
2.1 職業培養目標
高職衛生會計與統計核算專業的職業培養目標是以會計、統計行業需求為導向,以服務于區域醫藥衛生領域企事業為宗旨,以“厚基礎,寬口徑”為原則,通過產學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會計與統計專業基本知識和技能,既能用手工方法處理日常業務,又能用計算機進行會計與統計核算,并能勝任查賬、納稅、財務管理、市場調研等工作的高素質人才。
2.2 素質結構要求
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有以下要求:一是學生應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遵紀守法,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精神。二是有一定的創新能力,有健康體魄、良好心理素質和團隊協作精神。三是具有一定的英語和計算機能力,要求通過全國高職高專英語與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四是具備一定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知識,了解醫療衛生單位和醫藥企業的業務情況。五是具有賬務處理能力和財務控制管理能力,掌握財務分析與管理的方法,領會各種不同會計崗位的職責與要求。六是具有稅務處理能力,掌握企業各項稅收核算與合理籌劃的方法、稅務報送的程序及相關注意事項。七是具有統計核算能力,掌握企業統計核算的流程、內容與方法,領會各種不同統計崗位的職責與要求。八是具有市場調研能力,掌握市場調查設計與實施的程序與方法,熟練調研數據分析處理以及相關統計軟件的操作。
3 高職衛生會計與統計核算專業課程體系設計與構想
3.1 課程設計思路
專業課程體系設計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和“以就業崗位為導向”的課程開發模式。根據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總體目標,高職衛生會計與統計核算專業就業方向比較寬泛、適應力強、前景廣闊??啥ㄎ粸橐韵聧徫唬ㄈ海焊黝愥t療衛生單位、醫藥行業等企事業單位;也可在金融機構的一線崗位從事會計(出納會計、核算會計、總賬會計等)和統計(統計調查、信息處理、數據分析)等相關業務崗位。有的崗位工作任務還要求必須具備“一人多崗、多崗兼顧”的能力。
學習領域設置,即課程設置,應以會計職業崗位作為專業核心課程開發的平臺,并以勝任崗位的主要工作任務設計課程。出納崗位、會計核算崗位所開設的課程是專業基礎能力與核心能力培養的主要載體,而財務管理崗位開設的課程是會計拓展能力培養的主要載體,針對審計崗位增設的課程是專業綜合能力培養的主要載體。
3.2 主要課程說明
高職衛生會計與統計核算專業的主干學科有醫學基礎概論、臨床醫學概論、衛生管理學基礎、醫療保險學、醫藥電子商務、統計學原理與衛生統計軟件、會計學原理、經濟法基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學基礎、會計電算化、數據庫管理系統等。
3.3 課程體系構成
高職衛生會計與統計核算專業新課程體系的構成包含專業課程和文化課程。其中專業課程包含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專業拓展和專業綜合能力四個模塊;而文化課程包含有文化基礎課程和人文素質課程,如《計算機應用》、《公共英語》、《公共關系學》和《商務禮儀》等。具體的“教學時間進程表”和“任選課安排教學時間分配表”等,限于篇幅從略。
3.4 實踐教學安排
實踐課程體系設置的重心在于讓學生充分掌握會計與統計工作技能:①在技能學習模塊中,盡量創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充分使用案例教學法,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用于“實踐活動”,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②在技能訓練模塊中,教師要鍛煉自己,提升充分的社會實踐經驗和較強的活動掌控能力,完成技能指導者和活動參與者的角色轉換。③在技能運用模塊中,應該注意加強對活動開展必要程度的分析,并通過設置合理的考核方法,激勵學生自覺完成實訓任務。此外,教師還要探討相關的實踐教學組織管理模式,力求達到實際、實用和實效。
4 高職衛生會計與統計核算專業教學實施保障
4.1 教學團隊保障
建立“團隊隊長總管、所在院系主管、團隊骨干負責”的三級管理體制,形成各級分工明確、有機協調的教學團隊建設模式。以學術帶頭人為中心、以骨干教師為主力軍、以青年教師為后備軍,造就學歷、年齡、學緣和職稱等結構合理、學術水平高的教師隊伍,在教學、科研和專業建設等方面發揮“集團軍”的作用,努力培養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德、智、體、美協同發展的技能型應用型專業人才。
4.2 機制制度保障
通過不斷完善制度保障、政策保障、資金保障和物質保障,使教學團隊更有生機和活力、運行體制更健全、運行管理更順暢,在教學、科研中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實現團隊建設的總體目標。
4.3 質量監控保障
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方法(TQC)加強教學管理,以各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為依據,以質量監控為重點,以教學信息的采集、分析、反饋與調控為主要內容,對教學全過程的運行情況及效果實行全面、系統和科學有效的監督、檢查、評估、反饋和調控。
5 結束語
課程是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具體實施載體,學生通過系統的課程學習來完成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的構建,因而高職衛生會計與統計核算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應隨著區域經濟發展、醫改的深化和衛生信息化迅速發展等諸多影響因素的變化而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唐瑩.高職會計與統計核算專業實踐教學調查研究[J].科教縱橫,2010(11).
[2]祁金祥.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會計與統計核算專業課程體系構建[J].職教通訊,2011(18).
[3]杜文平.淺談高校統計與會計的優勢互補[J].浙江統計,2008(03).
基金項目:2011年度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立項課題《適應衛生服務需求的高職會計與統計核算專業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編號:WZ2011JA02) 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蔣翔(1963-),男,廣西人,管理系主任,衛生管理運籌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