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合作實施現代學徒制,得到了大多數職教工作者的認同,不少的學校進行了實施,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發展較為緩慢,高職院校推行\"現代學徒制\"面臨著企業參與熱度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足、校企合作平臺搭建不夠完整、政策支持和推進的力度和深度還需加強等困難。本文對現代學徒制的困境進行了探討,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 困境 對策
1 概述
職業教育實施現代學徒制已成為國家的指導方針,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201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針對職業教育提出了十二項任務,其中在“推動關鍵領域改革實現新突破”中指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行業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進一步增強職業教育的活力和吸引力”,得到了大多數職教工作者的認同。不少的學校進行了實施,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發展較為緩慢,還沒有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的教育體系,或者說沒有形成可復制的現代學徒制教育模式。應該說,目前我國實施現代學徒制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2 職業教育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困境
2.1 “學校熱,企業冷”。由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學校才能通過校企合作,才能提升辦學質量和能力,離開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就成了一句空話。這一點已經成為共識,所以,學校積極性一直較高。盡管一些企業在校企合作方面表現出較高的積極性,但就普遍的實踐情況來看,企業以生產為中心,學校以教學為中心的矛盾,企業的積極性相對不高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
“企業冷”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首先,在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過程中,對于一些技術要求高的崗位來說,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往往不能滿足企業的要求,難免影響企業的生產,由于企業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所以表現出“冷”的一面;其次,理論上說學校應該以服務為宗旨,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這應該使得企業在校企合作中處于中心位置。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企業往往處于較為被動的一方。不管是在教學計劃的制定,還是教學的實施的諸多方面起到主導作用,企業的愿望往往不能得到體現,沒有把服務為宗旨貫徹于實際行為準則之中。第三是可靠性問題,企業對當前利益更加看重,希望能有現成人才可用,而現代學徒制的一個周期往往要三年。要三年后企業才能得到相應的人力資源,在三年的時間內學生的流失,畢業時是學生是否留得住等問題,也有其不可確定的因素,這也是大多數企業比較擔心的問題。第四,投入與產出問題。在現代學徒制教育框架下,學生是企業的學徒,這要求的企業要給與學生(學徒)一定的報酬,企業的投入相對在人力資源市場招聘相應人才的支出來說,其投入是較大的,三年后的回報企業還暫時看不見,摸不著。這對企業的積極性有較大的影響。
張啟富在《我國高職教育試行現代學徒制的理論與實踐》一文中也指出,“現代學徒制的廣泛推行面臨著來自產業和自身的雙重困境”。他認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大環境還有待形成,而校企合作為主的高職教育內涵發展模式也有待形成。
2.2 “管理缺,實施難”。所謂“管理缺”,是指政府和行業沒有相應的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學徒身份及相關問題沒有明確規定。職業教育法、勞動法等只是提出了工學結合的建議,沒有明確學生進入企業成為學徒后的待遇、人事保障等可操作性的條文。特別是對現代學徒制更沒有相關的政策規定,嚴重地影響了現代學徒制的推行。閩西職業技術學院的黃順楊也指出:“政策法規殘缺、財政投入不足、校企雙方認識不同等都是現代學徒制在實踐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其次,“實施難”是指即便有相應的規定,但同時沒有相應的行業協會參與對職業技術教育的管理,推行現代學徒缺乏除學校企業以外的管理機構,具體實施過程會有較大的難度。如:《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規模以上企業要有機構或人員組織實施職工教育培訓、對接職業院校,設立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崗位。企業因接受實習生所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按現行稅收法律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多種形式支持企業建設兼具生產與教學功能的公共實訓基地。對舉辦職業院校的企業,其辦學符合職業教育發展規劃要求的,各地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給予支持。對職業院校自辦的、以服務學生實習實訓為主要目的企業或經營活動,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稅收等優惠。”這些規定都沒有較好地實施,也影響了現代學徒制的推進。
2.3 “開頭順,結尾難”。由于現代學徒制對培養學生,為企業儲備人才有較為明顯的優勢,一般情況下,企業開始還是較為認可的,但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企業以生產為中心與學校以教學為中心的矛盾、學生對傳統教育觀的認識與現代職業教育觀的矛盾、企業投入與產出的矛盾、學校管理與企業管理的矛盾等一系列矛盾。我院在2013年對52個企業進行了相關的調查。調查表明有90%的企業表示愿意與學院開展現代學徒制合作。但目前只有一個在進行,一個在開始階段。這是因為企業擔心投入得不到相應的回報。一種情況是:企業一般重用工,而輕培訓。一些企業接受學生學徒,考慮的是企業經濟效益,而對社會效益沒有足夠重視。當企業出現用工困難時,很容易接納學徒工。在執行該模式時,有的企業千方百計地延長學生的工作時間,把學生當成真正的廉價勞力使用,以致學生抱怨較多,而有的學校也默許,造成了合作失敗。另一種情況是:學生由于種種原因離開了企業,又沒有相應的約束機制,影響了企業的積極性。再就是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的角色認識不到位,不能融入到企業之中,心理上有落差,行為上有抵觸,都影響了現代學徒制的廣泛開展。
3 對策及措施
3.1 政府要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確保在制度建設方面形成促進現代學徒制推行的有效的機制。首先,明確學校和企業在現代學徒制中的法律地位、相應的權利和義務、校企合作的管理模式、監督部門和有關法律責任等;其次,在實施上要在相應的法律法規上確定學生(學徒)的待遇、人事保障等權益,應將學徒工納入普通職工的保險范圍,以減輕企業的負擔;再次,要在政策上對實施現代學徒制的企業進行支持,鼓勵企業大力推行現代學徒制,出臺一些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和學校聯合招收學徒工,如減免稅費、獎勵等。
3.2 教育主管部門還應該加大投入。例如,在現代學徒中,學生(學徒)一方面學要在學校學習,另一方面學要在企業工作,但企業的崗位不能空閑,當一批學生在學校學習時,另一批學生應該頂上一批學生所在的崗位,這才可能完成所謂的工學交替,校企合作。這就給學校的管理增加了難度,特別是一個專業招收的學生人數僅僅為40-50人的情況下(很多學校都有這種情況),就會出現20余人在上課,20余人在企業崗位工作這種情況,教學成本將會大大增加,這是學校不愿意看到的,這還不包括管理成本的增加。其實,職業教育的班級規模不應該太大,否者技能的傳授也是較為困難的,德國的職業教育學校的班級人數一般也就在20多人。
3.3 學校要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是多元主體教育,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主體和企業的主體作用,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要以學生滿意、企業滿意、社會滿意為衡量校企合作的標準。在具體實現代學徒制施的過程中,不能使企業處于較為被動的一方。不管是在教學計劃的制定,還是教學的實施的諸多方面都在相關的法規規定下要與企業共同商定。滿足企業的愿望,把服務為宗旨這個職業教育精髓落到實際工作之中。學校要按《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所指出的“要根據不同專業、不同教育培訓項目和學習者的實際需要,實行靈活的學制和學習方式,推行學分制等彈性學習制度,為學生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等創造條件”。要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確保學生滿意、企業滿意、社會滿意。
總之,我國的現代職業教育面臨較大的困難,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實施現代學徒制實現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是一不容置疑的。
參考文獻:
[1]王調品,周春平.基于“四個一體化”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4.3:2-3.
[2]陳若蕾.具有廣東特色的“234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職教論壇,2014.11:59-62.
[3]王廣海.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式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2(23):118.
[4]張啟富.我國高職教育試行現代學徒制的理論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2.11(33):56.
[5]《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項目來源:
本文是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類一般課題《現代學徒制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探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13SB0470。
作者簡介:黃澤森(1957-),男,綿陽職業技術學院科技合作處處長、教授,從事教學和職業教育研究等工作;湛艷琳(1978-),女,四川大學管理學碩士,綿陽職業教育集團秘書處辦公室副主任,講師,從事教學和職業教育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