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xiàn)在各大校園中的主要學生都以90 后為主,以突出的性格特色被大眾記憶,在這批90 年后出生的一代大學生中,以年輕、活躍、勇于接受新鮮事物的態(tài)度,被大眾定義為“玩得酷靠得住”的一代,逐漸成為這一代人共同的先鋒宣言。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基本符合心理健康的標準。但是還有不少同學不愿意與外界接觸,缺少應有的鍛煉,他們往往已經(jīng)形成了一些心理問題。這些同學對于心理問題要么毫不關心,要么有問題也埋在心里,這樣反而會引起更嚴重的問題。倘若任其發(fā)展必定會害人害己。所以,交流溝通尤其重要。
關鍵詞:心理問題 在校工科大學生 交往溝通
1 在校大學生交往溝通能力現(xiàn)狀
胡錦濤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要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和教育工作,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高校作為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的基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大學生學習能力、思想政治素質(zhì)的提高以及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等,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1 交往溝通工具的選擇 在校大學生在進行交往溝通時有多種形式,包括:會面、電話、短信、網(wǎng)絡聊天軟件等。在前期的對我校部分大學生的調(diào)查問卷中,問及到“您認為哪種交流方式比較順暢(方便)”時,有98.95%的學生選擇電話交流,93.33%的學生選擇網(wǎng)絡交流,54.7%的學生選擇當面交流。由此可見,在當代在校大學生中,更多的學生采用電話交流而不是當面交流。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對于傳統(tǒng)形式的沖擊而產(chǎn)生的一種轉(zhuǎn)型。電話交流可以擺脫地域的局限性并且可以進行順暢的溝通,可以說,現(xiàn)代科技在其中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發(fā)達科技帶給人們方便的同時,一些同學也逐漸淡化了在交往溝通中的表情和動作因素對交往溝通產(chǎn)生的影響,一些同學在與人當面溝通過程中過多的小動作會對對方心理情緒的轉(zhuǎn)變產(chǎn)生影響,從而對溝通結(jié)果產(chǎn)生影響。
1.2 交往溝通的主要問題 一是以自我為中心型。在與別人交往時,“我”字優(yōu)先,只顧及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強調(diào)自己的感受,而不考慮別人。在與他人相處時,不顧場合,不考慮別人的情緒,自己高興時,就高談闊論,眉飛色舞,手舞足蹈;不高興時,就郁郁寡歡,誰都不理,或是亂發(fā)脾氣,不尊重他人,漠視他人的處境和利益,這種情況主要由在性格培養(yǎng)初期的家庭教育產(chǎn)生的錯誤引導和在未來發(fā)展階段中產(chǎn)生消極并且長期影響的事件對自身性格轉(zhuǎn)變產(chǎn)生的。有這種行為的學生因為其他同學對其的印象不佳導致交際面狹窄,在大學生活中過多的沉迷于游戲等虛擬世界。二是自我封閉型。這種情況主要表現(xiàn)在不愿讓別人了解自己,總喜歡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和需要掩蓋起來,持有一種孤傲處世的態(tài)度。三是猜疑妒忌型。猜疑心理在交往中的一般表現(xiàn)是:以一種假想目標為出發(fā)點進行思考,對人缺乏信任,胡亂猜忌,很容易暗示。猜疑是形成人際關系和諧的障礙。另外,有心理學認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這是常事,一定的嫉妒心,可以激發(fā)人奮發(fā)向上的積極性。而一旦這種嫉妒心超越了限度就會走向反面,影響人與人之間正常的關系。在我們平時的交往過程中嫉妒心的主要表現(xiàn)為:對他人的成績、進步產(chǎn)生了心里不平衡;自己取得了成績的同時又焦慮不安,對他人過分堤防,害怕他人趕上或者超越自己;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為。嫉妒心,如果得不到及時調(diào)節(jié),發(fā)展到極端就會產(chǎn)生同歸于盡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別想得到。這種類型的學生在大學生中危害非常大。在近幾年大學生產(chǎn)生的惡心事件中,如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投毒案,云南大學、南京大學故意傷害他人案都是嫉妒心作祟才導致的。四是素質(zhì)教育匱乏型。我國目前的教育現(xiàn)狀仍處于應試教育階段,這種教育模式使得一些家長、學生、老師更多關心的是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用分數(shù)的高低來衡量一個學生的好壞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觀點。
1.3 影響交往溝通能力的因素 世界是一個民族之林,各種各樣的民族具有多種不同的風格,由此可見,在一個說小不小,說大不大的校園里,影響大學生們交往溝通能力的因素也有很多。
當被問及有哪些因素會導致交流溝通的差異時,100%的同學選擇了年齡,大家都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身的溝通能力會發(fā)生改變,從幼稚變?yōu)槌墒欤瑥暮唵巫兊綇碗s,是人生必須經(jīng)歷的階段。此外,超過90%的同學有選擇地域和民族,不同的地方產(chǎn)生不同性格的人群,必然導致產(chǎn)生不同的交流溝通的性格,還有一些同學選擇了文化程度、家庭結(jié)構、個人興趣等等。
2 提高大學生交往溝通能力的重要性
在大學生的交往溝通中,如何正確的運用交往溝通方法對交往溝通的成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問卷調(diào)查過程中,有近98%的大學生認為人際關系重要,有近99%的同學認為自己在意與他人的交流溝通能力,由此可見,更多的大學生認為交流溝通能力是重要的。
現(xiàn)在各大校園中的主要學生都以90后為主,以突出的性格特色被大眾記憶,在這批90年后出生的一代大學生中,以年輕、活躍、勇于接受新鮮事物的態(tài)度,被大眾定義為“玩得酷靠得住”的一代,逐漸成為這一代人共同的先鋒宣言。當代大學生的交流溝通狀況總體來說是好的。他們基本符合心理健康的標準。現(xiàn)在的大學生活相當多元化,各種學生會、社團、班級活動層出不窮。但是還有許多同學熱衷于電腦游戲,或者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愿意與外界接觸,缺少應有的鍛煉。除了暴露出一些生活方面的問題,心理問題卻不容易被人關注。很多同學對于這些要么毫不關心,要么有問題也埋在心里,反而會引起更嚴重的問題。對于心理,很多同學缺乏真正的認識,覺得心理有問題無關緊要。殊不知,每個人心里都是有陰暗面的。一些問題長期壓在心里,任其發(fā)展必定會害人害己。所以,交流溝通尤其重要。
3 提高大學生的交往溝通能力
3.1 大學生交往溝通時的行為準則 一是要注重平等原則,主要是指在交往過程中雙方人格上的平等。它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嚴兩個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誼的基礎,是兩心相通的橋梁。交往必須平等,平等才能深交,這是人際交往成功的前提。社會主義人際關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貫徹平等原則要求我們在與別人交往過程中尊重別人的合法權益,尊重別人的感情。這方面可以很好的解決一些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生,讓他們更好的融入到大群體中去。二要保持誠信原則,主要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以誠相待、信守諾言。在與人交往時,一方面要真誠待人,既不會當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誹謗人。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諾事情要盡量做到,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建立起深厚的友誼。三要具有寬容原則。在與人相處時,應當嚴于律己,寬容待人,接受對方的差異。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交往中,對別人要有寬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計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讓人等行為都是不可取的。這方面可以很好的解決一些嫉妒心較強的同學,讓他們理解其他同學的優(yōu)勢,并且互相學習,而不是互相毀滅。
堅持這三方面的大學生交往溝通準則,一些大學生中常見的交往溝通問題便會得到很好地解決。
3.2 鍛煉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首先要善于表達,交談是獲得間接經(jīng)驗的有效途徑,也是表達情感,增進友誼的重要手段。善于表達的人傳達的內(nèi)容清楚明確,方式恰當,幽默和風趣,能夠使對方感到輕松愉快。同時要善于傾聽。常言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傾聽的目的是給對方創(chuàng)作表達的機會,所以我們必須做到:首先要靜聽他人的談話,不要貿(mào)然打斷對方的話題,也不要時時插話,影響他人的談話思路,另外,不要做無關的動作,如心不在焉、東張西望、愛聽不聽、不時看表、目光游離不定等動作。這些既影響對方講話的興趣,又是一種非常無禮的行為。還要善于處理矛盾。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難免會產(chǎn)生各式各樣的矛盾和摩擦,而善于處理矛盾要求一個人在遇到麻煩的時候具備打破僵局,或者能夠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能力。
4 結(jié)語
在大學生人際交往溝通過程中,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也要有學校和社會的幫助,當面對一些在交往溝通能力上產(chǎn)生障礙的同學時,學校和社會要積極介入,思想上要把從培養(yǎng)更好成績的木頭人而不是更高素質(zhì)人才糾正過來,同時改良社會風氣,提高學風教育、素質(zhì)教育,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和宣傳,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機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化建設從而消滅大學生群體中的惡心事件。
與此同時學校和社會要積極開展與大學生和社會溝通的社會實踐項目,讓廣大的大學生認識到社會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大學生接觸社會后,在社會中交往溝通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90后[DB/OL].[2014-4-1].http://baike.baidu.com/.
[2]胡錦濤.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C].
[3]張曉荒.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10,175(1):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