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對人文素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一名現代的大學生,人文素養是我們不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本文首先給出了人文素養的內涵,接著討論了提升人文素養的重要意義。在第三部分說明了人文素養在我國目前存在的問題和挑戰,最后給出了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方法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 人文素養 養成途徑
1 人文素養的內涵
“人文”這個詞在我國出現的很早,在《易經·賁卦》中就有這樣的語句,“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對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目前的人文概念最早來自于拉丁文 Humanitas,從詞意就可以知道這個詞的核心是人的抗神性。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社會不斷的前進,我們對“人文”又增加了新的理解,例如知識修養、道德等。綜觀古今中外,人文一詞總有一個“孿生姐妹”,其詞義也隨著社會變遷不斷豐富和發展。就我們常用的工具書《辭海》和《現代漢語詞典》這兩個里面對于人文給出了詳細的限定,“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素養”通常來說就是人們通過不斷的系統性聯系或者時間所掌握的技巧和獲得的經驗。與“素質”不一樣的是它的著重點在于實踐能力的體現。因此,我們對于人文素養的定義是具有較高的道德水準、一定程度的文化素養、有理想、具有較為完備的社交活動和正確的價值取向,詳細的可以分為人文知識、人文精神、人文行為。
2 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意義
“大學生人文素養”主要指每一個高校學生,通過不斷的系統學習,而形成的比較穩定的氣質、修養和人格的總和,具體表現為人文知識、人文態度、人文行為等方面的一系列特征。作為國家重點培養的對象,大學生無意承擔著我國未來發展的重擔,是我國未來不斷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而他們本身所具備的素質無遺是重要的,也是影響深遠的。所以,使我們的大學生具備高的文化素養其影響非常的巨大。
3 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現狀及成因
3.1 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現狀 我國近代教育家楊叔子院士在《人文教育現代大學之基》一書中對于目前我國大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做了精辟的總結,簡單的可以概括為“五精五荒”。具體來說是精于科學、荒于人學,精于電腦、荒于人腦,精于網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權力、荒于道力。以及高等教育存在的“五重五輕”——重理工、輕人文,重專業、輕基礎,重書本、輕實踐,重共性、輕個性,重功利、輕素質。在這其中,大學教育對人文素養的忽視成為一切問題的實質,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也成了必須正視的話題。
目前我國高校學生在人文素養方面存在很大程度的缺失,首先是因為文理科的設置,導致大部分學生知識面狹窄,并且對于我國傳統的文化知識不了解。其次是在日常交往中的能力比較欠缺,比如說動手能力、溝通交流技巧、文字表達能力等。再次表現在個人修養方面,責任感不強,比較偏激,喜歡隨大流,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有些大學生抵制各種錯誤思想文化的滲透和侵蝕的能力較差。
3.2 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成因 第一,當前有相當一部分高校學生,讀書的目的就是找個好工作,而修養在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看來,不能直接和財富相關聯的,沒有直接聯系,所以在個人素養提高方面花費的時間非常少。第二,全國各大高校的教學理念是以市場為導向,當下什么專業好就業,什么學科社會的需求力度大,就把教學資源向那個方向傾斜。同時,授課老師的教學理念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沒有結合現代學生的特點,在教育教學方法上沒有精彩的設置,呆板,照本宣科。同時老師們重知識傳授,在平時的考試也很少設計實踐能力的考察,或者對實踐能力的考察敷衍了事,人文課程缺少人文色彩的現象較為普遍。人文素質教育不僅在教材上缺乏系統的規劃和戰略安排,而且教育方法也缺乏科學性與針對性。第三,從家庭層面看,與很多家長的教育觀念也有著很大的關系,目前我國一部分家長仍然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并且在教育方面有著很多功利化的色彩。由于教育體制的問題,導致我國相當一部分家長,無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一味的 “唯分數論”、 “唯結果論”,其他概不關心。
4 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途徑
4.1 政策層面 教育主管部門要起到引領作用,在思想意識上做到對人文學科的正確認識,通過政策支持、輿論引導、特別是在就業方面予以傾斜,扭轉人文學科當前的弱勢地位。在課程設置方面做好充分的調研,對于核心課程,輔助課程的設置做到科學化、精細化、可實施強,確保建立完善人文公共課的課程體系。
4.2 技術層面 最直接的手段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提升我國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最好方法,當然是設置相關的人文方面的課程。以選修課加必修課相結合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文學、史學等方面進行學習,持續的提升人格、氣質、修養等內在品質,并且要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讓每一位大學生都能夠擁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能夠處理好個人與他人、社會以及大自然的和諧相處。
4.3 文化層面 我們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一個好的環境,能夠潛移默化的改變一個人,因此我們可以借助對大學生相對集中的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視,從而推動整個社會重視人文素養氛圍的形成,讓更多更好的傳統文化能夠得以延續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楊叔子.綠色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
[2]許國彬.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論[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0.
[3]徐獻紅.知識經濟背景下的大學生人文素養淺析[J].世紀橋,2009(17).
作者簡介:付地娟(1980-),女,湖北武漢人,講師,學士學位,研究方向:公共基礎課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