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教學質量高低的最終體現是人才培養的質量,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核心任務,人才培養方案的適時調整是為了培養更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服務的,而高校課程考核是檢驗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的關鍵環節,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手段,它引導、督促和約束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目標。
關鍵詞:人才培養 課程考核方式 改革 教學質量
1 高校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意義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型、先進的教學方法給高校教學活動帶來了明顯的沖擊,例如MOOCS,席卷全球的“慕課”風暴,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模式將推動大學教學模式的改革,或將重塑高等教育版圖,引起大學的重新洗牌,最終形成全新的大學格局。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遭遇了極大的挑戰,建設科學、靈活開放的課程考核方式勢在必行,也將掀起學生學習習慣、方式方法的大變革。高校教學質量高低的最終體現是人才培養的質量,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核心任務,高校課程考核是檢驗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的關鍵環節,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手段,它引導、督促和約束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目標。因此,我們要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構建科學的課程考核體系,提高教學質量,培養與社會發展需要的集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2 現行課程考核方式存在的問題
依據調研結果顯示,現行的課程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考試內容和題型固定僵化,局限于書本知識,容易導致考風不正。
大學課程學習一般要求學生掌握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二是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1]。
一方面,老師圍繞教學大綱命題,過于側重對基本知識和理論的考核,使得考試內容局限于書本知識,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揮空間很小,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得不到真正的培養和發揮;
另一方面,老師圖省事,出題沿襲“規矩”和“傳統”,客觀題占很大的比重,主觀題比重太小,只考慮了考試的公平性,卻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揮,學生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
另外客觀題比重過高容易使學生投機取巧,造成考試作弊等不正之風,考風不正有學生的自身原因,考試題型固定、考試內容不靈活是更重要的原因。
2.2 考核次數太少,考試形式單一,缺乏科學性[2]。
現在大多數課程還只是單憑一次期末考試獲得該課程的大部分成績(根據教師對考試重視程度的不同,平時成績的考查和記分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可操作性),過少的考核次數,使得最終成績具有很大的投機性,甚至會導致學生平時不努力,考前抱佛腳的不良傾向,單憑一張試卷定學生培養質量實在沒有理論依據;另一方面,課程考核方式本應是多種多樣的,如果只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學生在考試前將筆記、要點、歷年試卷復印來死記硬背,導致學生把重點放在了機械記憶概念、理論知識上,這種考核形式,不利于學生知識的擴展和靈活運用基礎知識能力的培養,它缺乏科學性,不能如實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不能挖掘學生的潛能,極大地阻礙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
2.3 考核成績評價主體局限、評定方式片面,造成人才培養質量的測量標準有失偏頗[3]。
很多高校的課程考核成績主要由平時成績(占30%)和期末成績(占70%)兩部分組成,課程考核形式多樣,除開卷、閉卷形式外,還有論文、報告、作品、課堂討論、課程作業等非試卷形式,一般老師的做法是將非試卷形式的測試和出勤作為平時成績來記錄,但由于課程考核的評價主體為本課程任課教師,教師自我把關,形成教、考、評一體化,這樣很難保證考試的公開、公平、公正,欠缺科學性和全面性。學生很少參與評價,或者只是被動接受評價,師生二者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削弱了課程考核的激勵與導向功能;另一方面,課程成績的高低不僅與獎學金、評優評先掛鉤,還關系到學生的升級、畢業與學位的獲得,學生就會更加依賴占的比例較大的期末卷面成績,想方設法地、投機取巧地取得高分,這種以分數為依據的做法夸大了考試成績的作用,使學生只注重分數不注重能力,造成人才培養質量的測量標準不客觀,不科學。
綜合以上種種現象,雖然有其產生的深刻的社會原因,例如高校擴招導致的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教學內容難以深入;教學資源不足,教學安排難以合理等因素,但同時也說明了現行的考核方式已經不適應當前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教學目的,與社會需要的人才質量要求有一定差距,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勢在必行。
3 探索以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科學的課程考核方式,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4][5]
高校的課程考核是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管理工作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覆蓋多個學科,多個專業的院校而言,課程考核更是一個亟待研究的大課題,根據調研結果,很多高校基本依據平時成績占30%和期末成績占70%的比例來評定學生的成績,而且絕大部分課程考核模式多年來一成不變,諸多因素導致測量學生培養的質量的標準有失偏頗。隨著社會對具有創新能力及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社會對人才的評價標準也隨之發生變化,掌握知識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迅速學習掌握新知識的本領和進行創新的能力及良好的素質修養,尤其現在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模式沖擊著我們的傳統教學,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已不適用于不斷發展和革新的教學模式,因此,我們需要找到弊病,對癥下藥,探索更科學的、以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課程考核方式,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培養更順應社會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3.1 頂層設計科學合理,在政策上有質量監督的指導和支持。
高校要強化課程的過程考核,鼓勵教師依據不同學科的課程特點創造性地采用靈活多樣的課程考核方式,促進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與學上較以往有更多的投入,并從制度上預防和監督考核過程中的隨意性,杜絕走過場。
3.2 拓寬考試內容覆蓋面,創新考試內容,豐富考試題型,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課程考核是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考察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創新思維的能力,考試改革的目的是要引導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積極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命題的時候圍繞教學大綱,但不局限于書本知識,我們可以考慮一些有創新性的、不能直接從書本上找到答案的問題,應避免過多的機械記憶,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富有個性和創造性地進行解答,并以創新性作為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調整客觀題和主觀題的比例,豐富考試題型,對于引導和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僵化的考試題型和考核方式會讓學生有只在考前磨刀的僥幸心理,平時投入的精力過少,豐富的考試題型可以引導學生在平時認真上課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問題,提煉出自己的觀點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特別是對于應用型科目,可以盡量減少筆試內容,通過實踐來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動手操作能力,非應用型課程,考試內容應以綜合性的命題為主,命題側重于對知識和某些社會問題的深層理解、分析比較以及相關學科間知識的融會貫通,同時,能對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有意識地通過考試引導學生擴大知識面及鍛煉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改革考試內容和范圍,豐富考試題型,在命題過程中降低試卷中客觀題的比例,提高主觀題的比例,以開放性強、拓展性強、創新性強為命題主旨,讓學生能夠運用平時學習的基本理論指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一定程度上控制考場上作弊的行為,也可以改變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的局面。
3.3 考核形式多樣化,考試成績評定科學化,評價過程公平公開化,增加考核結果的可信度,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每門課程的性質不同,教學目標的定位不同,特別是課程內容的內在性質差異很大。教師在實際課程考核中要根據課程特點創造性地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課程考核,可以將幾種考核方式相結合,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知識掌握的實際水平和綜合素質。因此,根據課程性質選擇靈活多樣的考試方式是很必要的,可以把開卷、閉卷、小論文、機考、演講、小設計等各種形式應用于階段性的測試,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并且提高平時成績所占的比重,激勵老師和學生在平時課程教學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加注重成績的動態獲得過程,使考核作為教學質量評價手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而不是“一考定乾坤”。教學和考核相輔相成地動態進行的過程,有助于激發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并能實時地反映學生學習的效果,有利于教學方式方法的調整,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另外,公平公開的成績評價的過程也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很好的手段。為了確保考試的公正與公平,對于卷面考試,可以實行流水評卷;對于考核方式比較靈活的課程,特別是平時成績部分,可在考核過程中適當添加學生之間互評成績的比例,若在討論中發現學生對問題是理解的,只是卷面上表達不好而影響成績,應該可以酌情修改考核評價。這種做法可以讓學生看到教師是認真地考評,而不是機械給分,也盡可能地減少了課程任課教師的評價主觀任意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科學的考核形式和成績評定方法不僅能調動學生平時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持久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積極投入整個教學過程完成各階段的學習任務,也有利于學生增加課外閱讀量,掌握自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且能較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更能促進學生更多地參與社會實踐,鍛煉其創新能力,增強其綜合素質修養,推動整個教學質量的提高。
只有依托多樣化、科學化的考核方式,應用化的考核內容,公平公開化的考核過程,多元化的評價主體等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 結束語
隨著國內外新的、先進的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使得我們不得不關注現有的考核方式是否真正在培養合格、優質的人才上起了重要作用,或者是阻礙了人才的培養。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重新審視人才評價的原則與標準,科學的課程考核手段能夠有效地了解教學現狀,反饋教學效果,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目的性,促進學生的才能和潛能的充分發揮,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徐蕾艷,高校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文教資料,2012年6月中旬刊.
[2]苗秀玲.高校考試制度及考核方式探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30(12).
[3]朱曉瑩,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考核評價方式改革探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4]王靜.基于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高校課程考核方式研究[J].學理論,2011(11).
[5]馬鵬,王天佑.本科生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結構體系探析[J].黑龍江教育,2008(6).
課題項目:
該課題來源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年教育教學改革項目。
作者簡介:
張明芳(1978-),女,湖北赤壁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務處,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大學本科教育教學的研究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