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單從形式上來看,翻譯是一種信息代碼轉換的過程,文本的原語會與譯本的譯語之間進行頻繁的信息代碼轉換。于是,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首先要對文本的原語信息代碼進行解碼,然后按照譯本譯語的具體形式,對文本的原語信息代碼進行重新編碼。整個翻譯的代碼轉換過程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是一項工程量極為浩大的龐大工程。而且,在實際進行翻譯的時候,譯者需要進行大量復雜的思維和心理活動,并積極地在翻譯過程中發揮出自身的主體性,融入自身的理解、感受以及特色等。于是,對于同樣的文本,便會因為譯者的不同而出現千差萬別的譯本。本文以《包法利夫人》的兩個中譯本為例,分析譯者主體意識在翻譯過程中的具體體現。
二、譯者的主體意識
在進行各種文本翻譯的時候,譯者會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十分積極自覺地體現出自身獨特的多種意識,如人格意識、創造意識以及審美意識等。多種意識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譯者的主體意識。沒在譯者的主體意識中,“主體”作為本體,從本質上講是無形的,是“形而上”的,但“主體意識”則是實際存在的,是“形而下”的,具體地體現著主體的各種功能和實際作用,并且可以為廣大讀者所感知。因此,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譯者自身主體意識的存在與否以及強弱程度等會對最終的翻譯效果產生極大的影響。對不同的譯者來說,主體意識也各不相同。利用自身主體意識的作用,不同的譯者會對文本進行各不相同的主體性選擇和加工等。例如,對于文本中提出的各種觀點,譯者會在自身知識積累和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闡釋。而不同的譯者也經常會利用自身駕馭語言的技能等對文本中出現的一些內容和表達形式等進行不同的處理。總之,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的主體意識至關重要。因此,在進行各種文本翻譯的時候,對譯者而言,為了保證文本的原汁原味,更好地向讀者展示出文本的原貌,譯者應當保持自身主體意識的中立性,要盡可能地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避免翻譯過程中自身主體意識的過分介入。三、以《包法利夫人》為例分析翻譯過程中譯者主體意識的體現
《包法利夫人》是著名作家福樓拜的代表作之一,一經問世即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并迅速被翻譯成多個譯本,受到全世界人們的歡迎。我國的很多譯者也積極地對《包法利夫人》進行了翻譯,現有的譯本將近十種。本文以李健吾和周克希兩位譯者所翻譯的譯本為例,分析譯者主體意識在翻譯過程中的具體體現。
(一)翻譯語言的主體性選擇
在原作《包法利夫人》中,作者福樓拜用簡潔細致的筆調為大家講述故事,刻畫人物,具有極為鮮明的語言特色。而對各種文本的翻譯在本質上是一種選擇性的過程,不論是翻譯方式的選擇,還是翻譯用語的選擇,都需要譯者發揮自身的主體性進行最終的決斷。對《包法利夫人》的文本翻譯來說也是如此。于是,在對《包法利夫人》進行翻譯的時候,李健吾和周克希兩位譯者在尊重作者福樓拜原本語言風格的同時,也會受到自身主體意識的影響,對具體使用的翻譯語言做出主體性的選擇。在制定具體翻譯方案并選擇合適的翻譯用語的時候,不同的譯者便會在自身主體意識的驅動下發揮出自身的風格和特點,并結合目標讀者群體的特點和實際需求以及現實情況等選擇最終所使用的翻譯語言。譯者李健吾生于1906年,自身思想和文化意識以及所面對的讀者群體等都帶有那個時代的嚴謹特色。于是,在對《包法利夫人》進行翻譯的時候,李健吾選擇使用十分簡潔、通俗的文字進行翻譯,并且大量地使用了四字成語和結構。于是,在李譯本中我們看到,譯者李健吾將文本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和充分地消化吸收之后,利用歸化譯法,結合漢語的特點以及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利用四字成語和結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但譯者周克希是一名現代譯者,受新時期文化和思想的影響較深。于是,基于新時代的文化氛圍并面向現代讀者群體,周克希在翻譯《包法利夫人》的時候便選擇使用更加現代的語言,具有較強的美學特色,更符合現代讀者群體的審美觀。
(二)譯者觀點的主觀介入
基于譯者自身不同的主體意識,在對《包法利夫人》進行翻譯的時候,李健吾和周克希兩位譯者均積極地將自己的觀點予以了主觀性的介入。對李健吾和周克希兩位譯者來說,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擁有不同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以及人生閱歷,在文化觀念和價值觀念等方面也各不相同。于是,在主體意識的驅使下,便在翻譯過程中積極地融入了很多自身的觀點。對譯者周克希而言,因為出身于數學專業,因此整體翻譯過程較為冷靜,用語也力求準確。例如,在翻譯《包法利夫人》第三部第五章的時候,原作中對愛瑪坐馬車去魯昂的途中進行了一段景色描寫。周克希便本著客觀嚴謹的態度,將其中提到的鐘聲的形容詞譯為“清脆”。但譯者李健吾是專業的作家,具有較強的文學意識,并且側重翻譯的審美情趣。于是,在翻譯形容鐘聲的詞語時,李健吾便使用了“清越”一詞。雖然“清脆”和“清越”從語言文字角度來看只有一字之差,但卻充分體現出不同的譯者在翻譯觀點方面的主觀性區別。另外,在對翻譯節奏的把握上,兩位譯者也在主觀意識方面體現出較大的區別。據統計,同樣的句子,李健吾在翻譯的時候會選擇使用更多的標點符號。其他如敘述方式和用詞范圍等方面,兩位譯者也體現出較多的主觀介入情況。
(三)變化的主體選擇
在對文本進行翻譯的時候,除了要以尊重原作品為原則之外,譯者還要積極地進行一定改變和創新。通過不同譯者對文本在翻譯過程中的加工,才能帶來風格各異的翻譯作品。而在這個改變的過程中,譯者的主體意識便發揮出主要的作用。譯者要充分研究原作文本的各方面內容,然后綜合考慮自身文化知識結構以及現實情況等,選擇合適的改變方法,從而實現對文本的翻譯加工和創新等。李健吾和周克希兩位譯者在翻譯《包法利夫人》的過程中,均在自己主體意識的驅使下積極地進行了諸多的變化。例如,在對《包法利夫人》中描寫女主人公夢想的一段文本進行翻譯時,李健吾將其翻譯為:女主人公夢想“有一條地毯”,而另一個人物勒樂的話則翻譯為:“這又不是月中桂。”周克希則將其翻譯為:“這是小菜一碟。”通過和原作文本進行比較,我們不難發現,李健吾和周克希兩位譯者在翻譯的時候均對原作文本進行了一定的改動,出現了不同的變化。如果按照原作文本進行直譯,用語較為西化,讀者不好理解。但利用“月中桂”和“小菜一碟”這些十分具有中國特色的詞語,譯本讀起來會更加通順,符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因此,兩位譯者不約而同地選擇在翻譯過程中進行適當的變通,是十分明智且很有必要的。
四、強調譯者的主體意識的重要性
有學者認為,在實際進行文本翻譯的時候,譯者是處于中心的樞紐地位,并發揮著十分積極主動的作用。而只有充分認識到譯者主體意識的重要性,并將譯者的各方面主體意識納入研究領域,才能更好地對文本翻譯的本質及相關問題予以解答。通過分析我們了解到,在具體的文本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主體意識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具體來看,有以下一些方面。第一,文本的語言特色和目標讀者群體的審美要求會對譯者的主體意識產生較大的影響。于是,在翻譯的時候,譯者需要對文本的語言風格、技巧等進行深入的分析,并結合目標讀者群體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等,選擇合理的翻譯方式和方法以及風格技巧等進行翻譯。第二,譯者的主體意識還會受到實際語言系統和語言文化規范等的諸多影響。不同的國家、民族等在語言方面存在較大的區別,這些也都會對譯者的主體意識產生較大的影響,并不同程度地影響到譯者主體性作用的實際發揮和應用。第三,譯者自身的實際情況也會對自身主體意識產生影響。不同的譯者在價值觀和認知水平以及審美取向等方面存在十分明顯的個體差異,因此,在具體的文本翻譯過程中,譯者的個人意志便會對譯者分析、解讀文本的過程產生影響,從而使作品呈現出不同的主觀色彩。所以,強調譯者的主體意識十分重要。只有不斷提高譯者的主體意識,才能更好地發揮出其內在的創造潛力,更好地激發出譯者的翻譯積極性,使得更多優秀的翻譯作品可以出現在大家的面前,更好地為讀者服務。
五、結語
通過全文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在整個翻譯過程中,到處都充斥著譯者的主體意識。
通過在翻譯過程中對具體使用的語言進行選擇,并積極地進行主觀介入,然后發揮自身作用進行變通,譯者最終可以創造出獨具自身風格和特征的譯本。而正是因為不同譯者主體意識的存在才帶來了風格迥異的翻譯作品,從而豐富了整個翻譯文壇,使得文學翻譯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局面,為讀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可能。通過閱讀不同的譯本,從中體會譯者主體意識的積極作用,讀者可以更好地對文本進行理解。
[參考文獻]
[1]忻競.從譯者的主體意識及文化立場看其譯作——文學文本中歸化與異化的個案批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07).
[2]齊媛媛.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翻譯理論研究的新趨向[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
[3]尹春榮.從翻譯轉換理論對比《包法利夫人》兩個漢譯本的翻譯策略[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0).
[4]馮海霞.對《包法利夫人》的譯本翻譯批評研究[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3).
[作者簡介]
巫紅梅(1969—),女,土家族,重慶人,貴州省銅仁學院講師,本科,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