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樓拜創作的《情感教育》是一部非常經典的小說作品,他塑造了一個典型的人物形象,即弗雷德里克,這個19世紀的法國資產階級青年在巴黎遭遇了各種事情,包括二月革命,各種因緣機會,他遭遇了愛情,也蒙受了各種背叛。在弗雷德里克一生之中的情感經歷里面,巴黎青年典型的人生際會以及人性中的共同性和異點都展現在弗雷德里克的精神世界當中,展現了福樓拜高深的人性洞察力,塑造了一個精神世界極為豐富的弗雷德里克,從而讓《情感教育》這部小說成為法國文學史乃至于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一、弗雷德里克精神世界的人生經歷基礎
弗雷德里克出生在巴黎外的一個資產階級家庭,這樣一個家庭出來的弗雷德里克對于感情有著常人所不具有的細膩。在弗雷德里克18歲的時候,他來到了法國的首都巴黎學習法律。不過弗雷德里克對于法律這種理性的學術并沒有什么興趣,他更喜歡文學藝術,喜歡華爾茲舞曲,喜歡創作小說,甚至學習過繪畫。不過這種想法僅僅是出自于情感和興趣,他對這些文學藝術也都是淺嘗輒止,并沒有形成一門系統的技藝。
弗雷德里克隨后愛上了繪畫藝術作品的販賣商人阿爾魯的妻子。阿爾魯夫人雖然并不喜歡自己的丈夫,但是她仍然是一個恪守婦道的女人。爾后,阿爾魯夫人被弗雷德里克的一片癡情所感動,決定去和他約會。當時是1848年的2月份,剛好巴黎爆發了二月革命。但是弗雷德里克為了這樣一個約會,沒有去參加各種游行。而阿爾魯夫人卻因為自己的兒子罹患了疾病,所以只好決定放棄赴約。
弗雷德里克十分失望,最后選擇轉向于交際花羅莎奈特,他和羅莎奈特同居,并且生下了一個兒子,但是這個兒子很快就夭折了。隨后,弗雷德里克決定和羅莎奈特分手,希望和一直愛慕自己的鄉村姑娘露易絲在一起,可是在教堂廣場上,弗雷德里克看到露易絲和自己的老同學戴羅利結婚了。弗雷德里克十分羞愧,決定自己返回巴黎居住。1867年的某一天傍晚,阿爾魯夫人突然來到了弗雷德里克所居住的地方,弗雷德里克和阿爾魯夫人互相傾訴自己的思念,最終阿爾魯夫人剪下了一縷白發,讓弗雷德里克作為留念。
二、弗雷德里克精神世界的總架構:浪漫主義的幻滅與墮落
莫羅的精神世界首先是他自己對于文學藝術的仰慕和追求作為基礎的。弗雷德里克18歲的時候在巴黎學習法律,這樣的一段經歷反而讓他對于文學藝術有著自己的追求和偏好,他多次去學習,比如繪畫、音樂藝術等,這些文學藝術對于弗雷德里克的性格形成是非常關鍵的。弗雷德里克逐漸在文學藝術的熏陶下形成了一種對于浪漫主義有著渴求的期盼心理,這種心理讓弗雷德里克更多地去追求屬于自己內心的浪漫主義愛情,不過這也是弗雷德里克這一生痛苦和無奈的源頭。
弗雷德里克對于阿爾魯夫人的愛慕最終無疾而終表現了弗雷德里克的浪漫主義愛情的最終結束。在弗雷德里克的三段愛情之中,對于交際花羅莎奈特純粹是一種欲望,而對于愛慕自己的鄉村姑娘露易絲則完全沒有產生浪漫主義的火花,只有面對著阿爾魯夫人,弗雷德里克內心的精神世界才能夠形成一些動力,才能夠推動自己不斷地追求。
不過弗雷德里克最終因為二月革命以及阿爾魯夫人的兒子不幸罹患疾病,最終沒有機會在最好的年華和阿爾魯夫人在一起。弗雷德里克回去找一直仰慕自己的鄉村姑娘露易絲時,發現她也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所以弗雷德里克內心的浪漫主義愛情也走向了幻滅。他揮霍了所有的錢財,在巴黎二月革命之后,不到幾年的光景,就將所有的錢財都揮霍一空。他用揮霍錢財的方式讓自己的內心充實,不再執著,也不再去想著浪漫主義的愛情,最終他也只能夠在虛空的幻想當中走向老無所依。
弗雷德里克本來有著非常美好的前途,他出生在一個新興的資產階級家庭,雖不是大富大貴,但是仍然能夠讓弗雷德里克有一個非常好的人生起點,加上弗雷德里克在巴黎攻讀法律,都是非常優越的人生基礎。但是弗雷德里克卻有著當時19世紀法國青年所具備的弱點,對于阿爾魯夫人的愛慕雖然純粹和真摯,但是巴黎上流社會當中的一切聲色犬馬以及各種爾虞我詐的風氣讓這個本來有著真摯愛情以及浪漫主義理想的青年在現實當中逐漸屈服,他最終荒廢了自己的學業,連自己的道德情操也都漸漸變得低下,追求欲望,玩弄女性的感情。弗雷德里克的精神世界最終在面對二月革命的時候慢慢變得完全沒有進取的心態,因為弗雷德里克本來就有著意志薄弱的心理弱點,這一點從他學習文學藝術半途而廢可以看出來。很快,弗雷德里克在愛情的失意和墮落當中逐漸滑入到墮落的深淵,最終走向了精神世界的完全塌陷,意志的徹底癱瘓。
三、弗雷德里克的精神世界角色之人群的游離者
在《情感教育》中,弗雷德里克雖然看起來十分熱衷于各種交際場所以及政治活動場所,作品中甚至也不乏細致地描寫,但是無論是在聲色犬馬的交際舞會中,還是巴黎二月革命的各種激情澎湃中,弗雷德里克實際上扮演的精神角色都是屬于人群的游離者,他從來都沒有真正地生活在其中,他只是冷眼地旁觀著這些人群的激動和高昂的情緒而已,這是一種冷漠個體與亢奮世界之間的碰撞。
當阿爾魯先生邀請弗雷德里克參加各種狂歡聚會的時候,弗雷德里克看著這些狂歡的人群,內心卻萌生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懶散,完全是很不自在的。弗雷德里克覺得全世界仿佛都是在絕望和掙扎當中爬行,他內心覺得這樣的場景是非常庸俗不堪的。
可見弗雷德里克的精神世界和整個世俗的精神世界之間有著十分明顯的鴻溝,這種精神鴻溝是弗雷德里克自己所無法逾越的,也是他的內心精神世界之所以出現無法調和矛盾的重要基礎。在小說中,弗雷德里克在高雅的貴婦人的宅邸里面也會刻意跑到街上,呼吸新鮮的空氣,因為弗雷德里克接受不了各種庸俗做作。所以弗雷德里克無論是在庸俗的場所之中,還是在非常安靜高雅的環境里面,都無法真正融入其中,因為弗雷德里克的精神世界和這些世俗世界之間有著太多的格格不入。弗雷德里克常常會陷入到自己一個人的幻想之中,常常會從一群人當中抽離出來,因為他仿佛只是和整個世界擦肩而過。
弗雷德里克是一切社會性質活動的局外者,他常常和整個世界的群體之間有著明顯的隔離,要么就是在自己的幻想及感情之中不能夠自拔,要么就是用冷漠的眼睛去觀察著世界的各種愚蠢行為。對于弗雷德里克而言,他一直都是用懷疑及否定的態度去看待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和這樣一個社會保持著應有的距離,這樣的一個人,也注定他的精神形態和精神世界與眾人明顯不同的。
四、弗雷德里克的精神世界角色之理想主義愛情的捍衛者
正如前文在分析弗雷德里克的精神世界架構的時候談及了弗雷德里克的幾段感情,弗雷德里克實際上對于理想主義的愛情有著絕對的向往,他對于政治是毫無野心的,他也不屑于和這些野心勃勃的人為伍。對于弗雷德里克而言,他的精神世界最為崇高的行為就是對于自己的愛情理想進行捍衛,他不愿意被世俗的庸俗褻瀆了自己崇高的愛情理想。
弗雷德里克將愛情理想化,將浪漫主義的愛情作為自己人生的信仰及精神支柱,他完全陷入到一種癡狂的狀態。弗雷德里克沒有客觀的思想,他把愛情絕對化,變成了某種絕對精神信仰,最終讓他的內心走向扭曲。
正如小說當中所描寫到的,當阿爾魯夫人在20年之后重新登門找到弗雷德里克時,弗雷德里克內心卻萌生出各種貪念和恐怖,他認為阿爾魯夫人是上門主動獻身的,也想到這是自己的愛情真的到來了,不過這些光怪陸離的念頭很快就被自己內心的厭惡和謹慎所占據。
弗雷德里克之所以最終拒絕了阿爾魯夫人,原因很簡單,因為弗雷德里克本來愛慕的阿爾魯夫人也只是他內心的欲望及幻想共同編織出來的一個美好理想。實際上,阿爾魯夫人也好,所有的女性也好,都不過是弗雷德里克超越了現實基礎之后內心所萌生和崇高化的愛情幻象,她們只是普通人,并沒有如同弗雷德里克內心幻想得那般美好。在最美好的年華中,弗雷德里克已經將自己的錢財以及一切可以揮霍的青春浪費了,他只是為了替自己那所謂的愛情理想殉葬,而實際上,阿爾魯夫人對他的愛情是真摯淳樸的,包括露易絲這個鄉村姑娘也是真正愛著他,只是弗雷德里克內心的幻想以及精神游離將自己推向了老無所依的悲慘境地,這是一曲精神幻想的挽歌。
五、結語
福樓拜通過《情感教育》讓世人了解當時法國青年的某種虛無主義狀態,實際上,弗雷德里克的人生悲劇以及他精神世界里的諸多幻想也是很多青年人至今依然留存的幻念與執著。幻滅的早與遲是不是人能夠真正走向世界的一個重點因素,這一點也是值得思索的。
[參考文獻]
[1]賴國棟.《情感教育》:介于文學與歷史之間[J].歷史教學(高校版),2008(04).
[2]王韜.福樓拜筆下的愛欲假象——論《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中的主要人物[J].學海,2008(05).
[3]肖惠榮.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個拐點——析福樓拜現實主義的歷史意義[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4).
[作者簡介]
賈萍(1970—),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石家莊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及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