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至今的趨冷氣氛,不知何時能夠扭轉風向。那些前幾年或者風光無限、或者烜赫一時、或者一飛沖天的樓市“熱區”們,都在不同程度地感受著來自市場的寒意。退燒,成為大部分“熱區”的同一現狀。
曾經烜赫一時的“地王”區域,已經逐漸失去概念炒作所帶來熱量,“面粉貴過面包”的說法最終難以支撐虛高的房價;五六環線上的樓市供應大區,曾經買房人穿梭其間,熱鬧非凡,如今大都在死扛和降價的選擇中搖擺掙扎;中心城區的二手房市場,也陷入量價齊跌、頹勢顯著的局面之中,即使是最抗跌的學區房板塊,也不得不面對來自市場的森森寒意……
始自于今年年初的樓市寒流,正在逐漸侵入樓市版圖的每個角落。天宮院、臺湖、亦莊、孫河等等,這些一度熱門的新區,都陷入了低迷之中。學區房板塊也放低姿態,那些一度在“宇宙中心”漫天要價的房源,都重新回歸到價格理性的區間之內。
特別是在產品同質化嚴重、前期炒作透支嚴重的區域內,開發商們短兵相接。然而所謂利刃,也逃不過降價這一招。在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蓄客遲緩、去化緩慢、銷售乏力之后,項目不得不主動下調價格,而這樣的現象,已經從個別項目遮遮掩掩的暗降,逐漸發展到大規模、區域性的價格線整體下調。
或者明暗降價、或者放緩去化、或者熱土流拍……這些退燒的熱區,成為低迷行情中的“難兄難弟”,顯示出北京樓市的整體疲態。然而,對于樓市整體而言,高燒之后的降溫,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退潮之后看看哪些區域在“裸泳”,反而于長遠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