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多元化,已經成為當前房企陣營之中流行的“顯學”。在黃金時代退去之后,房企們不得不通過進入房產主業之外的領域淘金,它們都迫不及待地做“加法”:發展新的業務版圖、進入新的行業領域、開拓新的生存空間,越來越朝著“既能上天、又能入地”的超級巨無霸方向生長。
然而,在多元化之外,仍然有一些房企在堅持“全神貫注”地做著主業,心無旁騖,甚至不惜砍掉累贅和負累,大作“減法”的文章。
當堅持多年“只做住宅開發商”的萬科,終于表示要“改業務,先改腦子”之后,房企多元化的洪流似乎已經勢不可擋。
萬科最近的“加法”動作頻頻:積極布局商業地產、擁抱互聯網和大數據、參股銀行、大搞社區金融、走出國門開拓海外市場……萬科一貫的專一風格,最終被自己所顛覆。
其實,在多元化的“加法”之路上,走得比萬科更早、更遠的大有人在。比如商業地產的巨無霸萬達集團。當董事長王健林宣布萬達“2010年將不在是房地產企業”之時,這艘航母正在朝著文化旅游、金融、商業零售、電商等更為多元的方向全速前進。
王健林甚至將房地產業定位為他的文化帝國的“掙錢工具”,他認為萬達最終目的就是做文化產業,現在唯有通過房地產才能得到他所需要的充足現金流。
如果說萬達的多元化“加法”,仍然是在商業地產的產業鏈之中,只是將其在上下游不斷延伸,那么另一個千億巨頭恒大的路徑,則顯得“花樣百出”。 現在仍然將恒大定義為房地產企業,都已經有些不對路,因為恒大做體育行業、做文化產業、做快消品業、甚至還將要做農業及畜牧業。由房子、足球、歌舞團、動漫、礦泉水、奶粉等堆積起來的恒大產品線,顯示出這個房企在“加法”上的別出心裁。
過去一年中,“減法”做得最為引人矚目的莫過于李嘉誠和他的長江實業集團。從去年8月開始,李嘉誠持續、密集的拋售在華物業、收縮在華產業,“撤資”、“看空”的傳言甚囂塵上。
李氏家族旗下的大量內地商業地產項目被相繼作價拋售,如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北京盈科中心、廣州西城都薈廣場,今年8月有傳出擬出手上海虹口區的盛邦國際大廈。
雖然李嘉誠一再地公開表示并非看空內地物業,但他一方面,不斷加重對歐洲的投資比重,中國大陸地區似乎成為李氏家族全球資產配置之中被拋棄的那一部分。
除了大作減法之外,堅持主業、心無旁騖的碧桂園、中海等房企,在這波多元化潮流中也顯得頗為冷靜。
中海地產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郝建民在今年的中期業績報告會上,明確表示“中海將依然堅持房地產主業的發展,保持穩打穩扎的一貫作風,暫無多元化的戰略。”
同時,近年來一直熱衷于海外戰略的碧桂園,今年以來也在明顯收縮海外戰線,放慢了拓海的步伐。
今年上半年,碧桂園沒有新增一個海外項目,同時提出了“海外的投資比例占總投資額的比例是10%”這一上限,而在此前,碧桂園曾經的規劃是10年內國內外各占一半銷售額。
其實,不論是轉型還是堅守,不論是“加法”還是“減法”,本身也無好壞優劣之分,能夠讓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的產品、品牌,始終是其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