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房企不一定能吃定社區,相反,地盤的主人,還面臨著資源整合之難,以及攪局者的侵襲,更可怕的是不知道未來的敵人是誰——在電子商務領域,阿里巴巴、京東等巨頭要搶占地產商的業主客戶群幾乎沒有任何障礙。
線上線下資源整合之難
要織出一張恢恢之網并不容易,房企在做集成服務的提供者方面,需要積極和供應商、業主溝通,并進一步做到線下服務到線上服務的無縫銜接,從而增加供應商和業主對這個平臺的黏性,否則無從談“O2O”,而這并非易事。
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北京萬科總經理毛大慶表示,國內社區商業還處于初級階段,多半還是散賣模式,缺乏整體規劃與引導,因此萬科提出要打造品質商圈。
此外,一些地產商嘗試引進分供方,進一步增強與商戶的黏合度。如龍湖地產嘗試通過社區服務中心,引進了大量分供方,涉及蔬菜、水果等。
在線下基礎上的線上模式更難拓展,如智能社區、智慧家庭等項目在各地早有嘗試,但由于社區具有分散性和多樣性,智能社區項目都不見火候,并未有占絕對市場優勢的企業出現。
花樣年在綁定用戶和商戶上下了不少工夫,其就有專業團隊考察周邊商鋪,符合條件后,愿意上彩之云平臺的商鋪會向彩生活提供費用,在彩之云平臺上也會向用戶推薦團購。
但其增值服務仍處于起步階段。目前,花樣年彩生活的主營業務收入仍主要依賴于傳統的物業管理,且收入增長依賴于管理規模的擴張。由于規模仍然有限,客戶的活躍程度不高。以“彩空間”、“彩之云”、“彩支付”構建的社區運營概念所承擔的運營內容和有效性遠遠不夠。
中國商業地產聯盟秘書長王永平表示,社區APP需要一個整合資源的過程,前期投入不小,收回成本過程漫長,具有不確定性。即使大型開發商在全國管理的社區很多,但分散在城市里面最多只有十幾個,要去整合這些社區周邊的商家資源,從中獲利是很難的。
去年底,彩生活總裁唐學斌曾表示,“彩之云”推出半年,用戶達十萬級別。不過他也表示,現階段并未太考慮利潤,更多的是在探索并吸納用戶,當擁有500萬個常用戶時,彩之云才可能真正盈利。
在社區金融領域也是如此。盛富資本董事長黃立沖認為,目前房企對社區金融熱情高于金融機構,但社區金融需要覆蓋一定規模之后才能形成盈利,一些城市周邊、人氣不足的社區很難說服銀行進入,社區金融還面臨著必須“持牌經營”等政策監管的難題。
“未來的商業模式一定是顛覆性的打破資源壁壘,誰最早最快地完成這些資源的整合,誰就具備了先發優勢。”世茂集團副總裁蔡雪梅告訴記者,云服務中的任何一個方面都需要實現資源跨界整合,需要資金、人力等資源的大量投入。但世茂需要去嘗試,因為未來的商機在于業主終身所有的消費。
為了不斷為世茂的云平臺嫁接新的服務資源,世茂即將成立一個新的部門——戰略資源部,來整合各類資源。萬科物業與華為合作成立了萬睿科技有限公司,包括“住這兒”APP在內的一體化科技研發系統在3年前就開始收集數據進行實驗探索。
跨界者的競爭
這個時代最可怕的就是突如其來的攪局者,即便強大的蜘蛛在獵食時,也有可能遇到馬蜂的攻擊。
萬科集團總裁郁亮曾在內部講話中坦言:“我們未來的對手可能不是現在所謂的對手,也可能是完全不知道的人在做我們的對手,這一點最讓我們抓瞎。”
“跨界”所帶來的挑戰不可避免,有幾股來頭不小的新勢力已經將觸角伸向了社區,如阿里等電商公司,以及民生銀行、興業銀行等金融機構。
“業主憑什么只用開發商的平臺去消費?”黃立沖表示,即便未來“云服務”真的能開拓出巨大的發展空間,但在電子商務領域,阿里巴巴、京東等巨頭要搶占地產商的業主客戶群幾乎沒有任何障礙。而不少安裝小區的APP業主除了每個月通過APP繳納物業費可以打點兒折之外,使用APP里其他服務的不多。
以花樣年推出的彩之云APP與大眾點評網、美團網等在服務上有不少重疊的地方,這意味著互聯網企業也能通過同樣的思路介入社區服務,與開發商展開直接競爭。
天貓服務站是阿里在社區O2O領域的先發優勢,目前服務站達1.3萬個,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便利店、物業公司、貓屋旗下的代理店。這些代理點主要分布在全國64個城市的社區、校區、CBD和工業園區等。

由于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企業需要專門人才,持續投入并不斷跟蹤,一般的地產企業不具備這樣的能力。這意味著,互聯網企業必將分得一杯羹。
據萬科內部人士介紹,萬科社區商業前不久與阿里巴巴旗下的“淘點點”合作,進行了線上服務平臺簽約,通過網絡客戶端的搭建,萬科業主可實現隨時隨地自助下單、付款,足不出社區便能享受到餐飲半小時送到家,營業時間長至24點的便利。
萬科還與阿里合作推出代收包裹的幸福驛站。萬科幸福驛站就規定,每代收一個包裹要向快遞公司收取1元錢;如果超過3天未取件,收件人也要按1元/天的標準支付保管費用,但這個規定引發快遞公司和一些業主的抱怨。
而在社區金融服務上,民生銀行等多家民營股份制銀行也開始搶占社區,把社區銀行和“小微金融”一起,構成民生銀行未來“兩小”的戰略方向。在金融機構的強勢入駐下,房企也唯有分流利益給合作方。
盡管可以和金融機構聯合,但還有政策層面等不確定性因素。去年底銀監會曾發文要求社區銀行必須“持牌經營”,這意味著房企開拓社區金融業務未來或將面臨政策監管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