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9日,臺灣民間大約有300人因反對兩岸《服貿協議》,強行進入了“立法院”議事場,抗議國民黨將《服貿協議》送審。這是臺灣“立法院”首次被民眾“占領”。23日晚,占領“立法院”的部分學生轉而攻占“行政院”。超過百人打破“行政院”建筑物的玻璃爬窗進入,包括院長室和機房都被攻占,“行政院”史上首度遭群眾占據,“行政院”前聚集近萬名抗議群眾加入抗爭行列。
對于局勢的突然變化,馬政府祭出強勢姿態,府院下令,在天亮之前一定要清空,驅離所有學生,拿回主導權。警方在24日凌晨展開強制驅離行動,闖入“議政院”警備區域的民眾都被警方一一架走。警方沿街廣播抗議群眾離開,“警政署”動員數千名警力展開強制驅離行動,強制驅離導致流血沖突。
臺灣“立法院”所有議席自從1992年開始便由民選產生,因此成了臺灣民主的殿堂。過去尤其是19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也發生過多起肢體沖突,不過卻也從未發生過被占領的異常事件。這回因兩岸的“服貿協議”引發的沖突,終于釀成前所未聞的200臺灣大學生占領立法院、議政院的嚴重事件。事件仍在進行,卻已經沖擊了馬英九政府的威信,更為兩岸關系未來的走向投下了“震撼彈”,不容小視。
民眾的訴求
參與臺灣這次“占領立法院”活動的主要是年輕學生。雖然有組織者,“占領”過程中也有一些政客到場聲援,但這些年輕學生中也有相當部分是通過社交網絡的號召來到現場“助威”。
這就使得這場“占領立法院”的政治抗議的參與者比較混雜,并不是參與的人都清楚理解抗議的訴求。而如果細分,本次抗議事實上主要有以下三類人參加:
第一類:不認可兩岸《服貿協議》,認為自身利益會因《服貿協議》受損;
第二類:不認可國民黨送審《服貿協議》的程序,認為其黑箱操作;
第三類:不了解《服貿協議》,只是借此反對馬英九政府,彰顯“反對者”立場。
其中,第一類和第二類雖然動機并不相同,但目的基本一致,這點也能經由此次“占領立法院”行動企劃者之一臺灣清華大學研究生陳為廷提出的訴求了解。針對“占領立法院”行動訴求,陳為廷在3月20日的記者會表示:“今天的立場非常簡單,我們認為這個影響上千青年的協議所將帶來的后果,比如壟斷、甚至是被整合進中國大陸的經濟體系之中。過去我們曾要求針對服貿協議進一步逐條審查,但我們發現即使逐條審查,也只是讓國民黨繼續黑箱通過,因此我們希望馬政府退回服貿協議,這個退回并不只是將服貿協議退回內政委員會,而是要求馬政府對中國大陸表示我們拒絕簽署服貿協議。”
可見,第一、二類參與者還是比較明晰的了解自己關注點的,訴求也比較清晰。而相對于第一、第二類參與者對《服貿協議》爭議的了解,第三類則就相對盲從。其中很多人甚至根本不了解《服貿協議》的來龍去脈,只是借此反對馬英九政府或純粹彰顯自己“反對者”立場。甚至有些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以在社交網絡上表現出自己“很酷”。
對《服貿協議》的爭議
此次處于爭議漩渦中心的《服貿協議》是《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簡稱。《服貿協議》內容包括條文、特定承諾表(市場開放清單)及關于服務提供者的具體規定等部分。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開放市場,推動兩岸服務貿易正常化,加大業者交流合作和市場規模,并減少限制性措施。
總體看,此次《服貿協議》中是大陸讓利,而爭議點則主要在對臺灣經濟保護的夠不夠。
從本次協議兩岸相互開放的項目來看,臺灣對大陸共有64項開放承諾,其中只有37項是新增或擴大開放陸資投資的項目。大陸對臺灣則有80項開放承諾。在《服貿協議》的支持者看來,這些項目有大陸的妥協成分。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堂就指出:從服務貿易協定的內容看,表面上臺灣64項市場開放的承諾,但其中有27項是已開放陸資來臺投資專案,反倒是大陸不計較臺灣加諸的不對稱待遇,仍給予臺灣80項高于WTO的開放承諾,是立足于對臺“讓利”的思維。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建甫也曾撰文表示,大陸方面開放內容均超出在WTO所作承諾,其中66項等于或優于《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待遇;而臺灣方新增或擴大開放項目(非金融的28項及金融9項)均未超出臺灣慣常對外資來臺投資的待遇。
實際上,即便在反對的學者看來,《服貿協議》在整體上也是對臺灣經濟有利的。他們反對的理由也都局限于個別條款和服貿協議可能對個別群體的沖擊,或者認為協議在某些方面對臺灣這個相對較小的經濟體保護還是不夠。比如臺灣大學經濟系主任鄭秀玲就認為:服貿協議會造成弱勢產業生計恐難維持。臺灣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林向愷則認為:兩岸經貿交流越密切,成為“輸者圈”的成員越來越多,且“輸者圈”和“贏者圈”族群的所得、財富差距越來越大,得利者并非一般薪資階層,而是大財團。
《服貿協議》經濟之外的一些因素,諸如安全和內地移民爭搶福利也引發不少擔心。
在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建甫看來,對于《服貿協議》來說:“那些被煩惱的議題,都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而對此,反對者們也不諱言。臺灣大學經濟系前任系主任、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前主委陳博志就認為,服務業涉及很多“安全問題”,但馬政府卻卻未評估考量。中華彩色印刷董事長張中一則認為,依據《服貿協議》放開市場后,會影響臺灣“獨特的文化價值”。而類似觀點,也不在少數。
此外,還有臺灣民眾擔心《服貿協議》會讓大陸人爭搶臺灣本地人的福利。但實際上,《服貿協議》并未向大陸開放藍領勞工,開放的是陸方“資本額2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兩位負責人可來臺)、資本額每增50萬美元可多一位管理人員(最多七人)。而且,由于臺灣方面要求來臺居住的大陸人士每年重新簽證,所以對相關投資資質的審查也會嚴格且持續。所以,即便確實是對會消耗一定的福利和公共資源,但這些內地商人也為臺灣付出了相應的投資和稅收。
反《服貿協定》行動背后是分化的臺灣社會
實際上,十幾年來,臺灣的貧富分化和階層固化問題越發嚴重。而這讓普通臺灣人對生活越發沒有信心,甚至抗拒激烈的競爭。這樣的焦慮,配合臺灣的政治現狀,再加之《服貿協定》可能帶來的激烈競爭,最終使得“占領立法院”這樣極端的表達政見的方式出現。
這次抗議團體占領“立法院”的事件實質上是臺灣政治、經濟與社會矛盾的共同爆發,導火索是服貿協議的審查,但深層次卻是藍綠斗爭、政黨內斗與不同群體利益紛爭的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是藍綠之爭。這是島內朝野兩大政黨之間在年底“7合1”選舉前的政治斗爭。作為“執政黨”的國民黨對島內立法機構盡快審查通過服貿協議持支持態度,但“在野黨”民進黨卻極力阻撓有著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效果的服貿協議的生效。2013年6月兩岸簽署服貿協議后,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一方面拒絕與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公開辯論服貿協議對臺灣經濟的利弊,另一方面公開表示,兩岸服貿協議是“黑箱作業”,許多開放項目“嚴重傷害人民生計、威脅‘國家’安全”,必須“逐條、逐項嚴格審查”。但對于臺灣與新西蘭、新加坡簽署的經濟協議(雖然島內沒有多少人知道協議內容,卻沒人質疑其“黑箱作業”),民進黨在“立法院”審查時都給予“全力支持”。而后,民進黨不僅借辦8場服貿協議公聽會將該協議審查時間拖延了近半年,“黨鞭”(“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甚至在“立法院”審查服貿協議前放話:服貿協議在“立法院”通過概率“幾乎為零”。
國民黨為推動服貿協議盡快通過,避開民進黨的糾纏,援用“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第5條規定,恢復將此協議定性為行政機關“行政命令”行為,不涉及法律修正,直接送請“立法院”備查,不需逐條審議。此舉一出,蘇貞昌次(18)日立即表示,民進黨將發動“包圍立法院”。當晚,在民進黨籍“立委”參與下(警察一般不得對“立委”使用強制手段),抗議民眾打著民進黨黨旗沖入“立法院”,兩個帶頭人是與民進黨政治人物關系密切的臺灣清大研究生和臺大研究生,其中一個還有案在身。此后民進黨臺面上的政治人物紛紛到現場給抗議民眾打氣,并指導抗議學生提出4點要求:馬英九道歉、江宜樺(臺“行政院長”)下臺、撤出警察、退回服貿。民進黨企圖通過擴大沖突打擊國民黨,但在策略上并未站在占領“立法院”行動的第一線。
二是馬王之爭。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與“立法院長”王金平的斗爭是國民黨的內斗。如果沒有這個層次的矛盾,作為“立法院”多數黨的國民黨在“立法院”強行通過該協議并不難,而且即使“立法院”被民眾占領,“立法院長”也可以動用警察權進行清場驅離。但由于二人心結已久,加之去年馬因王的“關說案”本想開除王的黨籍,卻沒能成功,使馬王矛盾加深,因此,當馬對“立法院”癱瘓一事提出“‘國會’事務,‘國會’處理”的意見時,王并不理會,反而發表聲明稱:“吁請主席能體察時局,傾聽民意,促成朝野共識,盡早解決爭議,讓‘立法院’恢復秩序。”將“立法院”癱瘓的責任推回給馬。
湊巧的是,“立法院”被占領的第二天(19日),臺北地方法院宣判王金平確認國民黨黨籍存在案勝訴,也就是說,去年9月11日國民黨考紀會決議撤銷王金平黨籍的處分無效,馬沒有將王從“立法院長”的位子上拿下去,雖然王被發現有明顯的利用職權干預司法的行為。但這并不意味著王的“立法院長”會坐得很牢,因為在他2016年1月任期屆滿前,國民黨還可能繼續上訴,馬還可以利用黨主席的權力不給王下次不分區“立委”的提名。因此,對王而言,當然可以借服貿制馬,馬的聲望降低,甚至因服貿風波應對不當導致年底“7合1”選舉失敗進而辭去國民黨主席負責,那對王維持目前的政治地位顯然是有利的。
三是利益之爭。這是兩岸經濟合作紅利在島內不同利益群體間利益分配的斗爭。兩岸服貿協議使臺灣服務業可以拓展13億人的大陸市場,對臺灣經濟發展好處不言可喻。且臺灣當局的評估表明:服貿協議不會沖擊島內就業、不會造成陸資企業在臺壟斷、不會影響臺灣安全(服貿第8條設有緊急磋商機制,若協議對造成一方實質負面影響,受影響的一方可要求磋商;或協議生效3年后,可提出修改或撤銷原先開放的承諾)。
雖然服貿協議對臺灣經濟的好處非常明顯,但不可否認的,這些好處在臺灣內部的利益分配是不均衡的。不同產業影響不同,競爭力較強的產業獲益大于競爭力較弱的產業;不同階層影響不同,在一些領域企業主獲益大于受雇員工;不同黨派影響不同,支持兩岸經濟合作的國民黨可能有較多經營機會;國民黨內利益分配不均,有些受益較多,有些受益較少。在復雜的利益分配中,雖然臺灣當局制訂了對受損產業的補償計劃,但可能受損或受益不多的利益群體仍有可能反對服貿協議,尤其是近年臺灣經濟一直不景氣,民眾對服貿生效后未來就業、薪資等問題更有不確定感,導致民進黨有基礎集結不少反對民眾投入到此次運動中。